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2023-03-21何鸿元福建东山县大产小学
◇何鸿元(福建:东山县大产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倡在学科教学中体会数学思维的运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对数学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提供助力,也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检验学生数学水平的首要标准,一味地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极易让学生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数学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并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形成制约,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有些教师迫于过重的教学负担,会牢牢把握数学课堂的主动权,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探讨的权利,让学生难以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长此以往,这会限制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难以发挥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可以在提升自身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推动自身思维发展,使学生能够在深入挖掘知识内在含义及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优化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在问题的挖掘、提出、解决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提升自身数学综合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发展理性思维,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深化对有关内容的认识,并建立不同知识间的联系。要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从而有效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逻辑思维则是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表象,有效分析、推理判断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会灵活、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良好的铺垫,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在先进思想的推动下,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切入点,将科学知识有效融入实际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对所涉及的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比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就可以以容积为教学重点,联系“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活动。以使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结合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容积的含义,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容积认识问题,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两个形状不同且水位高度也不同的瓶子,要求学生找出装水较多的瓶子。学生可以利用第三个瓶子及尺子对瓶中的液体进行标准化测量,将容积的概念量化,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多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来讲,学生可以使用尺子在第三个瓶子上标出刻度线,并依次测量两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到刻度线的什么位置,从而比较水的多少。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量筒,以加深学生对容积的认识,正确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了解容积的度量单位。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汽车油箱的图片及相关数据,引导学生构建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计算过程中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与长方体体积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思维碰撞获取更多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并将逻辑思维与科学探究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二)优化教学形式
小学生在内在因素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会产生个体差异,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所具备的优劣势也有所不同。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比如,教师在进行“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整合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将学生划分到合适的小组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温度计连续收集一个星期同时间段同一地方的温度,如:教室、操场等,并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与交流,分析总结出气温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能够掌握科学实验材料(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的同时,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确保统计数据过程客观真实,贴合实际,从而避免数学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使其他学生能够读出某个星期的气温变化趋势,从而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融会贯通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创设科学情境
在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新型技术,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有效剖析科学本质,并以数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比如,教师在进行“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先抛出“你们的生日是哪天?国庆节是几月几日?”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让学生可以对年月日形成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年历卡,使学生在观察年历的月份、天数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大月、小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古罗马教皇规定每月天数的故事,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文化,并尝试记住各月的天数,引导学生总结闰年、平年的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球自转、公转现象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构建相应的科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天体运行等自然现象蕴含的数学规律,并赋予数学公式一定的科学背景,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探讨年、月、日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间概念。
(四)丰富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性,不断丰富教学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结合数学及科学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让学生可以将系统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进行“长度单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联系“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科学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和同桌比比身高”的活动,利用生活现象进行新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认识尺子,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尺子测量某样物体如课桌、黑板等的长度。以此强化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测量手段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合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对周围事物建立数据分析的科学意识。
(五)联系实际生活
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存在好奇心较强、认知水平较弱的特征,在数学学习中,极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吸引,难以通过独立思考,对略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将丰富的生活元素合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抽象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
比如,教师在进行“时、分、秒”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记录自己一分钟内的心跳、呼吸等,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一分钟有多长。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钟表,指导学生正确分辨时针、分针、秒针,并探究钟表表面上“大格”与“小格”的含义及关系,总结时、分、秒的进率规律。最后,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树影长度,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科学知识当中,使学生能够观察到一天当中树影长度是从长(上午)变短(中午)再变长(下午)的科学规律,让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时间的变化,并深入理解时间单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时间观念。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关注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衔接科学学科,梳理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