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翻译学研究述评

2023-03-20严茜婷

译道 2023年4期

严茜婷

摘 要|知识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有利于中国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对促进中华文明传播、世界文明互鉴具有现实意义。该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试图从知识翻译学理论的形成、核心观点、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引言

2021年10月,杨枫教授在“首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上发表题为“翻译是一种世界知识的建构和世界文明的传播”的演讲,他指出,知识具有地方性,必须经过翻译,方能成为全球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从而使世界和文明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传播。论文《知识翻译学宣言》在《当代外语研究》第5期刊登,标志着知识翻译学理论的正式提出,之后,越来越多国内翻译学研究者和译者开始关注知识翻译学研究。

随后,2022年第1期《当代外语研究》刊登了三篇知识翻译学相关论文,分别是李瑞林教授的《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庞秀成教授的《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职模态》以及覃江华教授的《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四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视角聚焦同一主题:知识翻译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知识翻译学相关研究,作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生产和创造能力的一种理论,知识翻译学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与发展,并成为国内翻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话题,使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更具可能。

当前,知识翻译学尚处于体系建构的初期,国内全面介绍知识翻译学的文章并不多见,对知识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了解不够深入,本文将通过介绍知识翻译学理论体系,系统地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解释知识翻译学的基本内涵、研究方法论和体系建设,深化对知识翻译学的理解,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吸引更多学者和专家参与知识翻译学研究和应用,推动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知识翻译学的概念与内涵

(一)知识翻译学的定义

知识翻译学作为中国新兴的翻译理论,跳出翻译技术的层面,在不同知识共同体的历史视角和框架下聚焦地方性知识和世界性知识的互动和转化,将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重新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杨枫,2021a)。并认为知识翻译学就是“探究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行为”(杨枫,2021a)。

该定义将翻译的普遍价值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和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三大类别,其倡导的多学科知识共同体概念极大地拓展了翻译学术研究的空间,也提高了对译者的文化要求。译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并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才能满足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知识再生产功能。该定义成功将翻译置于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构成的社会背景下,并赋予其初步的文化理论特质,对翻译学科提供全新的研究方向。

1.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

学者将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作为知识翻译学的核心思想,认为翻译就是两种地方性知识互为彼岸,互为世界,这是翻译的起点。

知识翻译学认为“任何知识本质上都是以人类的经验、试验和实践活动产生的地方性知识”(杨枫,2021b)。特定地域、社群或领域内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和尊重源语言中的知识的地方性,以便准确传达源语言中的知识。

翻译的世界性则强调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实现全球范围内知识的流通和共享。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源语言中的知识迁移到目标语言中,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杨枫(2022)将翻译的世界性表现细化为两方面:一是历史上以西方知识为中心和文化政府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批判;二是全球化时代的知识融合与超越的竞争性生产。

知识翻译学将跨语言知识转移设定为翻译研究的元概念,以此为桥梁,联结了传统翻译学的不同视角主义观念,揭示地方知识国际化乃至世界化的一般机制和基本规律。翻译将地方性和世界性有机结合,作为传播和扩散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手段,使得不同的文化和知识得以交流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

杨枫教授在讲座中表示,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譯学的两方面,是知识翻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在历史悠久的翻译活动中,人类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翻译的知识,无论是各学科翻译史,还是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但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的知识不应该局限于词汇转换等翻译理论知识,将更加关注翻译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与其他学科建立、传播、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翻译使不同语言承载的不同知识成为世界公共财富(杨枫,2021b),这是翻译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知识的地方性导致了知识的翻译性,从该角度,可以将作为知识的翻译理解为,将一种知识体系或文化中的知识内容翻译成另一种知识体系或文化中的语言或符号,以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传播与交流。通过翻译,地方性知识将逐渐成为世界性知识,帮助人们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

这一观点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索翻译学在跨学科交流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翻译如何在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融。此外,这一观点突显了翻译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传播与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二)知识翻译学的核心要素

1. 知识的定义

蓝红军(2022)认为知识翻译学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孟祥春(2022)则表示我们需要界定“知识”以推进知识翻译学的发展。

从哲学的认识论出发,杨枫教授在《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一文中为翻译学中的知识做出了更明确的定义,知识翻译学的研究学者秉持客观意义上的知识论,主张知识就是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构成人的生存需要与生活积累的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工具(杨枫,2022a)。

知识翻译学对知识的定义将知识的实践性、动态性和知识的跨语言传播和交流纳入考虑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的界定,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知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知识的分类

杨枫教授在《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中指出“知识翻译学涵盖了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等所有的翻译存在,第一次完成了翻译对象的科学谱系分类”(杨枫,2022),即将翻译的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科学知识三大类别,这三大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文本类型,针对不同文本类型,需要采取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和翻译理论。

自然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世界进行描述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在客观上属于没有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其最终追求的是客观性和普遍性。

社会科学知识是对社会秩序构建的知识,具有社会属性,包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权力、伦理、规范、秩序、生态、信仰、身份等构成要素。社会科学知识不是客观的,它已经成为一种权力和资本,一方面受社会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发生变革与转型(陈大亮,2022),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关系。

人文科学知识是指对人类命运进行管理的知识,与认识主体难舍难分,它涉及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的等等,关注人的心灵、精神、情感、价值与意义。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决定人文科学具有区别于社会科学的独特的性质和特征(陈大亮,2022)。

其中自然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在翻译中都是可译的,不存在无法表达的情况,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翻译是“来料加工”,要经受客观科学规律的约束;而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则包括经济、历史、法律等复杂现象和元素,以解决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问题为目标,决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翻译是“知识重构”,可以反思、批判、阐释和建构。

知识翻译学对知识的分类体现了知识的多元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涵盖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体现了各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精确和深入的视角,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支持,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翻译学的发展和进步。

3. 知识的功能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它推动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引领人们不断探寻真理,并促进知识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在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下,知识的地域特性是其主要本质,而知识的全球性则是其最终目标。通过翻译的桥梁作用,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基石能够相互协同,使知识的地域性和全球性实现互动和交流。

因此,知识翻译学将知识视为翻译的核心对象。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不同,知识翻译学从知识的行为角度来审视翻译,视翻译为一种知识活动。这使得翻译研究的关注范围得以扩大,从翻译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和技术手段,延伸到翻译的知识功能(蓝红军,2022)。然而,在关注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借助知识来理解这个对象。思维形式或范畴是认识知识的有效途径或得力工具。

三、知识翻译学理论体系

杨枫(2023)翻译本质上是一门跨语言、多学科,并进行知识再生产的学科,知识翻译学从该属性出发,形成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和知识单元等学科知识纤维,这些纤维内部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包括知识翻译学原理、学科知识翻译、学科翻译史、知识翻译谱系、知识翻译批评、知识翻译伦理、知识翻译美学、知识翻译传播、知识翻译教育、知识翻译管理、知识翻译技术等一系列基本构成问题。

目前知识翻译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理论建设任务:

一是知识翻译学原理研究,主要研究知识翻译学的本质特性及其构成关系,从理论上划定知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方式,研究的是知识翻译学的全部理论,主要目标是建立知识翻译学原理的主体框架。该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其他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知识翻译研究,知识翻译学基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學三大知识分类,将知识翻译划分为相对应的三大类型,目前在这三大翻译类型中,除人文科学知识中的文学翻译实践外,其他领域的翻译仍处于荒漠状态,急需译者进行开发。

三是学科翻译史研究,杨枫教授指出,没有哪一个学科不是以翻译的方法进行知识积累,没有哪一个学科不是以翻译的形式呈现思想发展;没有哪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知识翻译史(杨枫,2021)。目前国内学科翻译史的研究还局限于中国文学、科学和部分法律翻译史,因此知识翻译学还需要研究其他学科的翻译史,使翻译与学科制度的影响和发展相匹配。

四是知识翻译谱系研究,知识翻译学还将根据福柯的知识谱系学,以知识翻译之间的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创建知识翻译谱系学,使知识翻译学系统化、秩序化和历史化,可以更好地帮助译者了解不同类型和流派的特点和优缺点。

五是知识翻译批评、知识翻译伦理、知识翻译美学等研究,目前这三者尚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在将来的知识翻译学研究中,知识翻译学所秉持的知识论可以为翻译批评和美学欣赏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加强翻译批评的伦理维度,为经典翻译选题批评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促进知识翻译质量的规范程度。

六是知识翻译传播、知识翻译教育、知识翻译管理、知识翻译技术等研究,知识翻译学认为,国家翻译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知识世界化质量问题,而知识的国际传播与国家的翻译和教育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杨枫,2023),为创新知识翻译传播、管理和技术等研究,翻译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从单纯的翻译理论和技能训练转向全方位素质培养,将知识融入教学和考试的全过程,同时与新时代人工智能相结合培养全面的译者。

综上所述,知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体系,涵盖多个子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作用。通过对这些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不断推动知识翻译学的繁荣和发展。但目前知识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一学科领域,缺乏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而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化和交叉,学科知识翻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这些研究往往偏重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这使得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受到质疑,也限制了知识翻译学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在未来学者和专家们应该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框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知识翻译学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知识翻译学研究方法论

知识翻译学坚持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提出“真、善、美”翻译原则,其中涵盖伦理和美学的概念因素,也昭示了知识翻译学对知識的态度。但这只是翻译实践的原则性框架,并不能作为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方向。

“知识翻译学倡导真求知,传递纯知识”(岳峰,2022)。知识翻译学所追求的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表达,翻译的过程中的知识不但包括对自然原理和规律的总结,还包括原文涵盖的事实和信息,为了尽可能还原原文的真实含义和意图,译者要对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采用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追求整体意义的生成。

“善”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保持友好和尊重的态度,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以最终实现不同语言和知识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知识翻译学认为,译者需要做超出预期的工作,了解翻译文本的背景知识,忠实于翻译传输知识的目的,帮助读者看到另一种文化下的知识。

“美”是指,进行翻译活动时也要注重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既要保持原文的修辞和美感,也要考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修辞手法。岳峰(2022)在文章中就讨论道:“对美的认可取决于目的语的审美标准,而且应该是当下的标准,因为标准是动态的。”

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原则回归到知识的地方性,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启真。作为评价翻译作品的重要标准,这些原则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方针。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同时,译者要避免过度追求,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确保译文既准确又易于理解,既美观又富有感染力。

五、结语

本文基于知识翻译学相关文献数据,结合学者的观点分析,从概念与内涵、研究方法论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三个主要方面整理概括了知识翻译学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文中重点介绍了知识翻译学的核心要素,即从定义、分类和功能三个层次总结知识的重要性,表明在知识翻译学中跨学科知识交流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翻译学是新时期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具有突破性意义,在学科内涵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梳理和评价知识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翻译学者和专家找到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展知识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李瑞林.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1):47-59.

[2]庞秀成.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1):72-82.

[3]覃江华.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1):60-71.

[4]杨枫.知识翻译学宣言[J].当代外语研究,2021,21(5):2-4.

[5]杨枫.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3):1-2.

[6]袁丽梅.知识翻译学的理论立场与批评视角——由知识翻译学中的“知识”说起[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4):13-21.

[7]严程极,杨枫.知识翻译学的知识渊源[J].上海翻译,2022,167(6):39-43.

[8]杨枫.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1):1-4.

[9]陈大亮.关于知识翻译学的元反思[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2):45-57.

[10]杨枫.知识翻译学:出发与抵达[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5):1-2.

[11]蓝红军.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2):34-45.

[12]杨枫.知识翻译学论纲[J].当代外语研究,2023,23(4):1-2.

[13]岳峰,陈泽予.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学的英语译名[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3):65-73.

[14]孟祥春.“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J].当代外语研究,2022,22(3):55-64.

A Review of Transknowletology Studies

Yan Xit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Abstract: Transknowletology is a new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discourse system, and it is of practical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world civilization. Transknowletology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and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the transknowletology in terms of of the formation, the core viewpoints, the research fiel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ud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etc.. Also, it reflect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ransknowletolog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 Transknowletology;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Humanities knowledge;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