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创作谈)
2023-03-20何喜东
何喜东
写这个故事的想法由来已久,一個深邃如矿井的往事,掉进时间溶洞里的人物,一点点抽丝剥茧之后,能看见那些命运的折痕。
故事生发的初衷,是某年夏天的凌晨一点半,我坐在大西北烧烤摊的塑料椅上,听到的一句话。那天的酒肯定是喝通透了,我昏昏欲睡,听到同事说:“都说咱是螺丝钉,在山里采油,和蚂蚁更像嘛!”这个关于蚂蚁的细节,让我关注的四片眼皮,一下子睁开了。我抬头望了一眼夜空,感觉星空唰地亮了许多。啤酒瓶叮叮当当摔倒的声音、烧烤炉上滋滋烤肉的声音、流浪狗觅食打架的声音,一瞬间传进我耳朵里,还有一颗小说的种子像受精卵一样着床,发出“咚”的一声回响。我周围的人,凡是上了年纪或者有多年工龄的师傅,都有一肚子故事。坐在烧烤摊上、坐在皮卡车上、坐在野营房床板上,光怪陆离的故事都会混合着烟的气味,迎面飘来。他们续着一根根香烟,讲一个个类似《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熏着我。
不得不说,生长在石油工业的优势,是不必打起背包刻意地体验生活,不用到别处去寻找故事,我就置身于生动的故事中间,身边的素材随便抓一把,仔细闻闻它们还散发着汗味儿和石油味。但也正是长期裹挟在石油味中,让我一度很苦恼。世上最令人沮丧的事,莫过于明知道脚下埋着宝藏,却对它无计可施,这和地质勘探的迷雾类似。回到文学上来说,这种苦恼在于文字表达和实际效果的差距,也涉及最根本的话题就是怎么讲好产业工人的故事。
鲁院高研班的学习,是我的认识发生转变的重要一站。那座文学殿堂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老师传授的知识新颖又有深度,我尝试着走出小我的文学格局,跳出石油看石油,拉开距离写石油,消除公文式写作的诟病,去除落后的语言叙述模式,深度开掘深挖富矿,像陈忠实先生脍炙人口的那句话: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这些年,我的写作基本上都在石油工业领域,那些流淌在石油河里的岁月,给了我重要的写作养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见人就问,写工业文学编辑会不会看不懂,读者会不会不爱看,直到有人说:“你可以写得更躁一些!”“躁”是陕西方言,就是更潮一些,更时髦一些,我才放开了手脚,决定深挖石油工业题材文学富矿,就像油矿打井一样。写多了才觉得,小说中的人物仿佛在对我说:“写吧,写更多的人性,写那些命运的折痕!”
石油是支撑我写作的平台,我想着一定加把劲儿,饱蘸浓墨写石油人淳厚又质朴、刚强又柔软的内心,写有文学价值和辨识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