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快速发展阶段动态分类模式
2023-03-20张文俊王里奥黄映洲
张文俊 王里奥 罗 伟 黄映洲
(1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2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重庆 400044 3 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60)
引言
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垃圾分类”概念是在1957 年《北京日报》的《垃圾要分类收集》[1],但整体而言,我国的垃圾分类从20 世纪90 年代才正式起步[2]。根据我国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可将其大致分为开端(1990s)、试点探索(2000~2015)和快速发展(2016 至今)三个阶段[3]。发展至今,回收类型从单一可回收物到四分类,甚至是四分类基础上对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再次细分的精细化分类;参与主体从政府独管到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共治;处置方式也从填埋和焚烧逐渐转变为分类处置。根据目前垃圾分类实际状态,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大部分居民分类意识逐步养成,分类基础设施和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快速建设,重点城市垃圾分类社会化逐渐实现,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还不稳固,垃圾分类市场化、产业化进度不足[4],因此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前中期。目前,我国正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投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模式。
1 现有典型模式概述
教育、能源和高速公路等属于准公共产品,它们都具有有限的排他性,正常情况下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排他性,比如招生名额限制、能源紧缺、公路拥挤等。理论上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都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相似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具有政府投入限制等有限的排他性,因此它也属于准公共产品。并且,垃圾分类服务正处于从政府主导向产业化、市场化转变的过程。因此,依据政府和市场在垃圾分类服务上的分工差异,梳理出了以下四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其中后三种为市场化模式。
1.1 政府全面介入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中国垃圾分类最常见的方式,其中,政府负责投放垃圾分类设施、雇佣桶站分类指导员、多渠道的宣传和补偿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环节的企业等,同时还负责恶意误投的执法、定期的垃圾分类考核评比和督促社区物业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日常管理。其优势是可以较快培养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但政府的投入巨大。
1.1.1 物业监管模式
物业监管模式下,社区物业作为政府的考核对象,自然会充分利用原有的居民组织关系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垃圾分类督导以及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等。该模式的前提是社区具有物业,且与居民的联系相对密切。它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政府的垃圾分类前端管理工作、减少政府投入和提高垃圾分类推进速度。
1.1.2 均禾模式
均禾街道主要为城中村,居民大多为租户,人口流动大。均禾模式则是依靠房东监督的方式,垃圾不分类则租户和房东失去租房和出租房屋资格,充分发挥居民自身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投入。该模式可为无物业社区的垃圾分类提供参考。
1.1.3 分布式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为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就近处置。主要做法是升级改造环卫系统在社区附近原有的垃圾压缩房或中转场,实现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处置方式从集中处置转变到分散处置,降低了输运成本,也减少了输运过程中撒漏造成的污染。
1.1.4 单品种全产业链模式
为解决废玻璃、大件垃圾和废纺织物等低值可回收垃圾的拒收问题,进一步强化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效率,政府投资建立单品种回收网络和专业化加工生产基地,实现从专业化收集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贯通。
1.2 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是指由单一市场主体独立完成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置两部分工作。在三类市场化模式中,其市场化程度是最低的。该模式下,垄断主体常常会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投放友好度、增加垃圾收集量,从而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混合收集服务。该模式可以平衡垃圾分类产业不同环节的成本压力,将再生系统的造血能力和环卫系统的政策补贴相结合,实现环卫系统和再生系统的融合,提高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但同时,企业希望增加垃圾收集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减量化原则,混合收集不利于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这种模式对于当地的资源化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1.2.1 美国“单流”模式
WM 公司作为美国固废行业龙头企业在2001 年创建了“单流”模式。它是由垄断企业向社区居民提供混合垃圾到家收集服务的典型模式。“单流” 模式下,城市社区居民对可回收垃圾不用继续精细化分类,精细分拣工作由分拣中心工作人员完成,成本增加了约30%,垃圾量也增加了40%。同时,为了利益最大化,企业会更倾向于将填埋作为垃圾的末端处置方式,这不利于减量化、无害化。
1.2.2 “虎哥”模式
虎哥环境的实际掌舵人长期从事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在垃圾分类大趋势下,逐步向前段延伸。“虎哥”模式下,虎哥在小区附近以自营或加盟的方式布置了虎哥超市,居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类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干垃圾放入带二维码的专用垃圾袋,网络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即可;同时,居民也可将可回收垃圾自行送到虎哥超市。干垃圾按照0.8 元每千克给予奖励金,奖励金可在虎哥超市购买商品,这大幅提高了居民的垃圾投放积极性。干垃圾最终在其总仓被精细化分拣为40 多类,仅有约2%的干垃圾进入垃圾焚烧厂,其余都进入了再生利用环节。该模式中,公司主要收入为政府补贴、精细分类后可回收物的销售利润和虎哥超市利润,其中政府补贴为主要部分。
该模式仅需对垃圾简单二分类,用户友好度高;奖励金在超市具有实际购买力,居民积极性调动能力强;对干垃圾的二次分拣十分精细,前端精细分类与末端资源利用的匹配程度高。其前期投入巨大,自建物流、小区附近租赁仓储、建设大型分拣中心等,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大量补贴,这对当地政府的财政水平要求较高。
1.2.3 “京环”模式
北京环卫集团长期从事环卫运营。自2015 年起,北京环卫集团依托其原有的物流、人员和仓储等环卫资源优势,横向布局再生资源全产业链,纵向延伸社区垃圾分类。北京环卫集团构建了垃圾智慧分类体系,它结合了智能再生资源回收柜、智能厨余垃圾桶、微信端、积分系统等,实现了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和精细化分类收集。
公司的主要收入为政府的补贴和可回收物的销售利润,其中政府的补贴占比例较大。
1.3 多元共治模式
多元共治是指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社区居民组织多个主体共同完成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置工作,其市场化程度高于一体化模式,同时低于专业化协作模式。相较于一体化模式,多元共治模式的参与主体和末端处理企业更加多元,优势是可以利用各主体的优势并高效率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也可避免因单一企业垄断而产生的服务质量不佳问题,同时,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更强,可避免过分逐利的现象。但各主体的最优权力边界和联动方式仍在探索,市场调节也主要集中在下游处置环节。
1.3.1 德国“绿点”模式
“绿点”模式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垃圾回收再利用的责任,体现了德国的“全生命周期治理”特色。二元体系协会(绿点公司的前身)是德国政府唯一授权从事废弃包装物收集和再利用的组织,因此德国包装物生产经营者必须到协会进行注册才能使用“绿点”标志,费用依照包装物的材料和质量计算,唯有粘贴了“绿点”标志的废弃包装物才能被协会清运。后续循环再利用工作则是由协会向专业化企业招标完成。作为第三方组织的绿点公司不仅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参与资源回收利用,统筹管理回收体系,更体现了政府的宏观把控。
1.3.2 日本“仙台”模式
环境治理公社由日本仙台政府和废品回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其主要工作为回收再利用空瓶、空罐和废电池。相较于“绿点”模式,公社的主要非政府参与者是废品回收公司,而不是废弃物的生产经营者。公社将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转运到资源再生中心进行精细化分拣,而后将分拣后的废旧资源销售给下游企业。
1.4 专业化协作模式
专业化协作模式是将垃圾分类产业链中不同环节或不同类别垃圾交给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处理。在这几类模式中,其市场化程度是最高的。与一体化模式相比,专业化协作模式没有单一公司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进行垄断;它与多元共治模式的区别在于没有社会组织等第三方组织参加分工。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利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但专业化公司更倾向于对那些高附加值垃圾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而其他类别的垃圾的处置体系就需要政府较多的补贴。
1.4.1 “爱回收”模式
“爱回收”模式依托微信、官网、京东和1 号店等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实体回收站点直面居民回收废旧电子产品,经测评分级后转卖给维修商等下游出口,大幅减少中间转手环节,同时回收价格全透明、大型商圈全覆盖和用户信息全销毁也激励着居民的分类回收积极性。其2021 年的净营收约77 亿元,且6 月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1.4.2 “奥北环保”模式
“奥北环保”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押金制的使用。居民需要先购买专用投放袋才能成为被公司服务的会员,而后根据可回收物的类别与质量对居民进行微信现金奖励,这成功筛选出了分类意愿较强的居民,可优化其资产布置,实现成本可控,押金制的使用也提高了居民的可回收垃圾分出比例。
1.4.3 “小黄狗”模式
“小黄狗”模式属于“互联网+”模式,它依托线上应用软件和线下智能回收箱进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并采用了“按类计量”方式奖励居民分类投放可回收垃圾,但“小黄狗”于2019 年申请了破产重整。相较于“奥北环保”模式,它缺少了对高分类意愿居民的筛选,并且发展过快。在当下阶段,大多数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还未养成,生活垃圾的分类效果还不理想,重资产的投入极易陷入泥泞。相较于“京环”模式,它缺少物流基础和政府环卫补贴。当未来垃圾分类效果较好时,该模式也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1.5 模式小结
政府全面介入和一体化两种模式均存在政府投入大的情况,但政府直接参与对于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效果显著,一体化企业服务的居民接受度高,但不利于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多元共治与专业化协作两种模式都具备了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政府投入相对较少,但需要政府规范监督其运作机制。同时,专业化协作模式不可避免企业逐利的特性,无法覆盖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因此,政府全面介入与多元共治两类模式较为适合我国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
2 专家评价问卷分析
社区垃圾分类模式的不同本质上是分类措施的重视程度和组合方式的不同,因此分析模式组成要素的适配性成为了模式总结与构建的关键。本研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总结并提取出精细化分类和桶站指导人员等14 个垃圾分类要素。
2.1 分析方法概述
决策方法使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权重确定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AHP)。
AHP 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评价矩阵,再通过计算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得到各维度的权重值。比较方式如下表。
表1 相对比较尺度1~9的含义[5]
TOPSIS 根据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来评判对象的优劣程度并进行排序,主要用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其取值范围为[0,1],值越接近1 表明样本评分越好。
2.2 分类要素专家评分分析
分类要素的专家评价涉及居民分类效果、政府资源投入和措施执行难度三个维度,其中居民分类效果为正向指标,政府资源投入和措施执行难度为负向指标。
2.2.1 问卷收集
总计114 位专家参与填写了问卷,其中39 人来自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23 人来自高校及研究所,还有52 人为环卫相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管理人员。问卷选项“低、中、高”对应的得分为“1 分、3 分、5 分”。垃圾分类的分类要素及其得分均值如下表。
表2 分类要素不同测量维度得分均值
2.2.2 权重确定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前中期,居民的分类习惯正在培养,分类效果有待提高。但我国垃圾分类正在快速推进,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水平已经接近以市场化、产业化为主要特点的发展阶段中后期。两个时期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测量维度的权重也将有所不同。
(1)前中期的测量维度权重
垃圾分类发展阶段前中期,两两比较所得评价矩阵如下:
居民分类效果、政府资源投入和措施执行难度的权重分别为0.64、0.10 和0.26。其中λmax=3.04,得到CR=0.03<0.1,满足一致性检验。
(2)中后期的测量维度权重
垃圾分类发展阶段中后期,两两比较所得评价矩阵如下:
居民分类效果、政府资源投入和措施执行难度的权重分别为0.10、0.64 和0.26。λmax=3.04,得到CR=0.03(<0.1),满足一致性检验。
2.2.3 三维综合评价
综合考量居民分类效果、政府资源投入和措施执行难度三个维度,经AHP 和TOPSIS 联用分析,本文得到了各分类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三维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表3 结果,在前中期,物质奖惩、桶站指导人员和撤桶并站等得分较高;在中后期,以社区物业/管理组织作为责任主体、精神奖惩、按类计量收费和定时定点等得分较高。其中,定时定点措施在前中期得分较低,若在垃圾分类初期进行,效果可能不明显,其他措施的分析结果与大部分垃圾分类推进方式大体相符。
3 动态模式构建
垃圾分类发展阶段前中期为社会化时期,主要任务为培养居民分类习惯及建成垃圾分类处置体系;中后期为产业化阶段,更多借助市场力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投入,同时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产业的持续性。因此,政府部门的职能从前期的主导向后期的政策引导与监督转变;居民主体在前期为重要工作对象,也具有意见反馈、群众监督等权力,后期主要进行分类投放和群众监督;企业主体在前期较多作为责任主体(物业或一体化模式企业)和可回收垃圾收运方参与前端社区垃圾分类,在中后期,企业更可能以“爱回收”模式的形式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监督主体在前中期主要进行宣传与监督,但中后期在承担监督任务的同时,还可能以类似“绿点”模式的方式直接参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
大部分分类要素在两个时期的表现有较大差异,这意味着社区垃圾分类推进模式也将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类型社区的基础条件不同,适配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但需要满足的基本原则大体一致,目前的垃圾分类准确性,将来的精细化分类。在侧重目标方面,包括资源回收、垃圾减量以及分类精细化带来的经济持续性。本文参考典型模式和专家评价分析结果构建了4 个主型模式:基层统筹的资源回收模式(A)、物业协助/责任的一体两翼模式(B)、一体化精细分类模式(C)和物企联合的精细分类模式(D)。
模式A 和模式B 更适用于发展阶段前中期,模式C 和模式D 更适用于发展阶段中后期。若是城市的垃圾分类基础较好,市场活力强,也可在中前期尝试模式C 和模式D。其中,模式C 和模式D 可作为模式A 和模式B 的演化升级。模式的实施方式可参考表4 结果与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表4 社区垃圾分类动态模式
结语
本文分析了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不同协作方式典型垃圾分类模式,探讨了14 个垃圾分类要素在发展阶段不同分类时期的综合表现,最后构建了社区垃圾分类动态模式,主要结论如下。
政府全面介入与多元共治两类模式较为适合我国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
在前中期,物质奖惩、桶站指导人员和撤桶并站等较为有效;在中后期,以社区物业/管理组织作为责任主体、精神奖惩、按类计量收费和定时定点等措施相对适用。定时定点措施在前中期得分较低,若在垃圾分类初期进行,效果可能不明显。
一体化精细分类模式和物企联合的精细分类模式可作为基层统筹的资源回收模式物业协助/责任的一体两翼模式的演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