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专利质量分析与成果转化应用对策研究
2023-03-20高洪利
高洪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192)
2020年5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市属本科高校分类办学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类。分类办学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支撑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是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首都。近年来,对如何建设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内涵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理论探讨与积极实践并进的良好态势[1]。胡天佑[2]认为应用型大学策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来完成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杨梓樱等人[3]认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大势所趋,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召唤。综合已有文献,应用型大学应着重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技术应用与专业创新,突出优势、形成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专利作为技术研发成果的重要载体,是评价高校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依据,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资产中兼具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部分[4]。2020年以来,国家针对高校专利质量、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文件[5],标志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进入了历史新时期[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7]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25年达到12件。2021年3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定义高价值发明专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 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这5种情况的有效发明专利纳入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统计范围。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切入点。
该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专利质量的新要求,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从技术创新活跃度比较、技术创新特征、技术创新影响力比较等方面分析北京信息大学专利质量现状,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探索提升专利质量促进成果转化的路径,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该文从专利视角,利用万象云专利分析平台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历年来的专利进行了检索,从申请量、授权量、有效专利情况等维度,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万象云专利分析平台是一款专利搜索和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关于热点技术方案、竞争对手特点、优秀人才、合作机会等各方面信息。通过在系统中输入检索式:(ap=“北京信息科技大学”or pa=“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根据2022年4月26日检索数据,2008 年至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申请专利2 203 件;授权专利1 068 件,其中发明721 件、实用新型281 件、外观设计66 件;有效专利724 件,其中发明526件、实用新型167件、外观设计31件。有效专利比例约67.8%,有效授权发明专利49.3%。
2 高校专利质量分析
2.1 技术创新活跃度比较
2.1.1 专利申请量
根据万象云统计分析平台专利检索数据,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22年专利申请趋势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申请发明专利占据绝大比重,说明该校长期以来注重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专利总申请量呈现阶跃式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期(2008—2011年),年均申请量33 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于2008 年合并组建,在组建初期,各科研方向正处于融合摸索时期,因此专利申请量较少。第二阶段快速发展一期(2012—2015 年),年均申请量118 件,较第一阶段增长了2.4 倍,2012 年学校制定了《科研编制核算与管理实施办法》与《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对授权专利实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科研人员踊跃申请专利,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第三阶段快速发展二期(2016—2021 年),年均申请量265件,是第一阶段的7.2倍,这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且连续6年保持稳定。数据表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利申请不以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为目标,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体量主要受学校政策影响,符合国家对专利质量的总体要求。
图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22年专利申请趋势图
图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2022年专利授权趋势图
2.1.2 专利授权量
根据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规律,专利授权量变化略滞后于专利申请量变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2022 年专利授权量随年份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期(2010—2012 年),年均授权专利29 件;第二阶段稳步增长期(2013—2017年),5 年内授权专利年均增长率11.2%;第三阶段稳定期(2018—2021年),年均授权专利138件。
2.1.3 发明专利授权率统计
发明专利授权率是衡量高校专利质量的指标之一。发明专利授权率=“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以2010 年专利为例,“当年专利”授权量是指2010 年已申请专利审查结果显示授权的数量;“当年专利”申请量是指2010 年已申请专利数量[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平均发明专利授权率为41.6%,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发明专利授权率(2019年44.3%)基本一致。
2.2 技术创新特征
IPC 表示国际专利分类,是国际上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通过对专利申请进行IPC分布的分析,既可以判断创新的集中区域或热点区域,也可判断其涉及的技术领域及发展趋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目前专利申请覆盖IPC大类专利技术领域8个部,其中G 部(物理)和H 部(电学)占比最高,合计79.7%,与学校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一致。
对专利重点技术领域分布(IPC 大组)进行分析,总量排名前10的技术领域分布包含G06K9(用于阅读或识别印刷或书写字符或者用于识别图形)、G06N3(基于生物学模型的计算机系统)、G06F17(特别适用于特定功能的数字计算设备或数据处理设备或数据处理方法)、G01B11(以采用光学方法为特征的计量设备)、G06F16(信息检索、数据库结构、文件系统结构)、G01N21(利用光学手段,即利用亚毫米波、红外光、可见光或紫外光来测试或分析材料)、G01K11(不包括在G01K3/00、G01K5/00、G01K7/00 或G01K9/00 各组的以物理或化学变化为基础的温度测量)、G01C19(陀螺仪;使用振动部件的转动敏感装置;不带有运动部件的转动敏感装置;使用陀螺效应测量角速率)、G06T7(图像分析)、H04L29(H04L1/00 至H04L27/00 单个组中不包含的装置、设备、电路和系统〔5〕)。分析这10 个专利领域的逐年申请量得到图3。
图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IPC大组总量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分析气泡图
分析气泡图可知,G06F17 和G01B11 领域起步较早,在学校建立之初即有申请,且经历过快速增长后近年来申请量有所下降,说明这两个领域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但目前研究热度有所下降。G06K9、G06N3和G01C19领域的专利数量逐年增长较快,且在2020年占据全校专利申请量的前3位,说明这3个领域正受到学校科研人员的重视,是学校的热点研究领域。G01N21、G06F16对年份增加呈现波动趋势,且波动时间节点一致。G01K11、G06T7、H04L29 均在2018—2019 年经历过最高点后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这3个领域的研究热度正逐渐下降。
2.3 技术创新影响力比较
2.3.1 国际专利布局
通过分析公开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利的分布情况可得出国际影响程度,通常来说,有较多专利在某国家/地区公开,代表着该国/地区的市场受业内各类机构重视的程度较强;若在某一国家/地区公开的专利数量较少,则代表该国/地区受业内各类机构重视的程度较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开专利覆盖中国大陆、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 个国家/地区,分别为2 185 件、11件、7件,占所分析专利的99.2%、0.5%、0.3%,其中在美国公开的11件专利均已授权,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开的7件专利均处于未授权状态。学校专利存在本国申请多、国外申请少的问题,知识产权国际化率严重不足。
2.3.2 国内合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专利权人的独立申请共有1 843件,占比83.7%,合作申请占比16.3%。合作较多的机构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德维创盈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学校专利与北京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合作较多,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较少。
2.3.3 有效专利维持年限和发明专利维持率
专利维持率是指一个单位所维持的专利数占获得授权专利总数的比例,有效专利的数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准确地反映权利人对专利权的实际拥有量[9]。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现有有效专利724 件,根据2021 年4月17日壹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数据显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效专利占有数量居北京高校第19位,在北京市属高校中排名第4位。学校专利维持年限最长的为13 年,为2 件发明专利,分别是基于XML 的不同格式文档的转换方法、航天三线阵CCD 相机镜头间6 自由度变化在轨监测方法。维持年限12 年的专利9 件,11年的专利8件。
发明专利维持率的高低反映一个单位科技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高低的直接指标,也是反映发明专利市场价值和实用程度的风向标[9]。根据万象云专利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2021 年发明专利维持率,并与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对比,发明专利的维持率整体上是随着专利维护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8],3所学校的发明专利维持率基本相当。
在所分析的专利中,有760件专利已经失效,占所分析专利总量的34.5%。未缴年费、驳回、撤回这3 种原因失效的专利数量最多,分别为329 件、224 件、192件。未缴年费丧失专利权利的原因有3 点:一是技术差、无市场的专利,理应放弃;二是技术好、对接难的专利,无奈放弃;三是应付了事的专利,主动放弃[10]。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技术源头创新能力,重视专利申请,提高专利质量。
2.3.4 专利质量分析
万象云专利分析平台从专利技术先进性、权利稳定性、市场活跃度3 个维度分析了专利质量的分布情况,将专利分为10个等级,其中最高为★★★★★。专利质量综合反映了专利在技术、权利和市场等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综合指标在★★★★、★★★☆、★★★的专利最多,分别为527 件、639 件、410 件,专利整体质量中等偏上。其中专利质量最高的专利(★★★★☆)有4 件,分别是一种多运动模式可分体蛇形机器人、一种全织物皮肤感知自主柔性变形搜救机器人及其操作方法、一种减少盲区的室内定位系统及方法、Shear vibration-bas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目前均有效。
3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加强成果转化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分类办学是首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落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要求我们明确导向,注重创新。专利既是高校科技成果的结晶,也是高校科技成果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提高专利质量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一招[6]。通过统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22年的专利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11]。学校技术创新活跃度高,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技术创新特征明显,在物理和电学等部布局较多,传统优势领域与新兴热点领域并存;技术创新影响力有待提高,专利整体质量中等偏上,国际化率严重不足、与京外地区的合作较少、转化率低。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际情况,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以服务首都为面向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牢牢坚持人才为基、内涵为本,坚定不移地强化学校信息特色、军工特色、行业特色,走好特色发展之路,重点对标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首都、行业的能力和水平。
3.2 加强对传统优势领域的维护,扶持快速发展的特色领域
在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机电测控与智能装备、高动态导航与智能控制、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等优势研究领域取得更大成绩,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数字文化、人文社科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经济领域有关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5],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基础。
3.3 加强专利维护,提高有效专利占有率
逐步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对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专利申请行为坚决禁止。梳理失效专利,对有维护价值的专利以学校的名义进行维护,探索对失效专利管理与价值开发的研究思路。持续凝练优化科研方向,探索高质量专利评价方式和培育手段。
3.4 加强国际专利布局和校企合作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推动一批关键生产技术突破。
3.5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应以高价值专利为前提。学校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机制,为加快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的转移、转化,并及时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和课程教学资源持续努力。
4 结语
专利产出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表征指标。该文结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契合新时期国家对专利质量的新要求,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借助万象云专利分析平台统计历年来专利,从技术创新活跃度比较、技术创新特征、技术创新影响力比较这3 个维度,量化分析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专利发展情况,并提出学校应以服务首都为面向,加强对传统优势领域的维护,扶持快速发展的特色领域,加强专利维护,提高有效专利占有率,加强国际专利布局和校企合作,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建设成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