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视角下云南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初探

2023-03-19吴楠柳青牛洪钰

电脑迷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吴楠 柳青 牛洪钰

【摘  要】 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云南省高职院校却面临着学生成长背景多元,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等现状。在全国实施“双高计划”的趋势下,云南高职院校必须抓紧这一契机,通过提高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认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等措施,将“双高计划”的理念和措施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巧妙结合,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

一、云南高职院校背景研究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深入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在深化职业院校的改革进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全国各职业院校的积极申报和评审,10月25日,“双高计划”拟建单位名单公示,其中云南有3所职业院校入选。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多的省份。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列为五个战略定位之一。云南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等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和基地,应该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为云南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二、云南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成长背景多元,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云南高校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贫困和少数民族聚居等地区,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生活习惯、民族风俗、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云南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随着信息时代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使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思维方式更多元化,以至于给凝聚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阻力。

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的客观现实。由于云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数量多等原因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竞争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表现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透彻,或是认为“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等。种种因素都有可能使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客观完整的认识,使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积极将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整体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状态。

(二)传统课程缺乏模式创新,实际效果欠佳

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幻的今天,并非所有高校的学生管理都能即刻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尤其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例如某些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机构设置不全,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到位等。在常规的创新创业课程中,一些教学的内容过于教条化和理论化,往往让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感到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仅单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积极地采取学生乐于和善于接受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逐步失去兴趣。大学生的日常课程量大且繁重,在达成“量”这一标准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质”,逐步导致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沦为形式,难以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课程教学教师配备不恰当,缺乏专业师资

从目前高职院校现状来看,许多学校还没有配足、配齐专门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同时,从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重,在完成了常规事务之后,很少有精力和能力在创新创业课程上作出创新,或将创新用于实践中反复检验。因此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时,由于对实际的创新创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这门课程上的理解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欠缺。对案例分析等都停留在表层,无法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阐述。加之一些院校把教学经历作为评聘职称的硬性条件,使得承担这门课程成为被动选择的结果,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上的能力素质差异较大,有的教师在自身所学的专业能力强,但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能力较弱等,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中主动性不强,自我认同感差,工作效能较低。

加之部分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发展的起步晚于本科院校、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人才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升。

三、云南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分析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主体,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把此项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领域。“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实施“双高计划”的理念下,就高职院校而言,“全员”包括了全校教职员工和校企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实训基地人员等。“全过程”即入学前、入学后和毕业后育人,即入学前的招生宣传、入学后的学生工作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跟踪和反馈等工作,涵盖从学生的专业培养、社会实践、职业规划等层面。“全方位”即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服务人员、学生与师傅等之间的良性互动,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共同进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

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绝不是仅仅靠学校的就业创业部门承担全部的工作那么直接和简单,各部门也要协同配合,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并把认识落实到位。

学生不仅需要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更需要空间来发挥所长和所学,需要学校给出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去实践和创造。只有让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大环境中,感受到来自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关怀和支持,才能激励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培育机制,丰富师资储备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其选聘、培训、管理、激励、选拔、考核等机制,将导师队伍工作机制科学化、制度化。按照时代要求,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从选聘关口开始,对导师的学历学位、专业、能力素质、工作思维、职业道德、操守情怀等方面进行长期严格、动态灵活的筛选培训和考察。

1. 选聘。创新创业导师的选聘要依托就业创业处、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经验丰富的学生、校外专家进行。在“双高计划”的理念下,还应该参考和学校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意见,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导师队伍。

2. 培训。创新创业导师培训不仅指开课前培训,还应该包括职业能力、理论学习、学术研究、政策制度的学习培训。具体措施包括定期校内外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比赛锻炼、学习考察和校际交流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

3. 选拔与考核。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工作队伍,就必须在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拔与考核方面严格把好标准和关口。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划好选拔与考核制度,把握好重点考核和常规考核。考核过程中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常规工作与例外事件相结合,学生反馈与组織考察相结合。要特别注意将考核过后的奖惩落实到位,激励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向优、向好发展。

(三)树立榜样示范效应,打造创新创业团队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等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对应的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就要打造高水平的、有示范作用、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工作的创新、突破难题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实践。学校要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类,创建校企联合、“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等层面的创新创业团队或工作队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教师进行指导,既能促进校内外工作交流,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增强学生的工作信心,也能振奋学生职业精神。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汇报、沙龙、比赛等形式来引领和凝聚队伍,通过定期的小组活动、汇报来巩固工作,通过运用好公众号、官微、校园App等网络媒体进行及时动态灵活的传播,持续扶优扶强,促进榜样示范效应的形成。

(四)结合校情推进工作创新,立足本校开展工作

高职院校要结合时代要求,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创新创业工作要紧跟甚至引领步伐,深化工作机制不断改革、完善。对高职院校而言,每所学校、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创新创业工作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找准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而工作只有在有深入的实践、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例如,信息技术学院可以结合当前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趋势,将大数据技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让团队有更多精力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激发团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本身的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五)挖掘创新创业教材资源,优化教学环境

在当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资源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实际上,除纸质版的“教材”外,诸如结合省情校情所开发的校本创新创业课程、依托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等形式,同样可以成为鲜活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将服务社会等主题融入校内外显性和隐性课程当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能够提升自己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因此,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就要求学校必须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本土化和时代化。

从教学方面凝聚学生,还要充分重视优化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仅仅指传统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备,也包括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因此,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高校营造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氛围,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创造各种条件来适应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使学生逐渐从“找一份好工作”或“不让父母失望”之类的近景学习动机转化到“为了承担起社会责任”之类的远景动机。具体而言,高校需要举办各类研讨会、座谈会及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找准自己的时代定位,明确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唤起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学校还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把各类资源充实进思政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外部的知识增长到内部的自我成长和内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