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的赤马山铜矿地质环境调查及评价

2023-03-18杨自安李冬月张建国

地质与勘探 2023年6期
关键词:裂隙采空区岩体

李 斯,杨自安,李冬月,张建国,鲁 佳,尹 展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 10001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 年、2018 年两次考察调研长江经济带并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两侧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赤马山铜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由于资源枯竭,矿山于2005 年闭坑,-250 m 以上的顶底柱及间柱已崩落形成采空区。矿山采用崩落顶底柱及间柱方式处理采空区,加上矿体上部离地面较近且倾角较陡,采空区崩落在地表形成4处地面塌陷,不仅严重破坏矿区土地与地表植被,还间接诱发裂缝、滑坡、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为快速全面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无人机航测进行实景调查评价。目前,无人机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王晓臣等,2015;杨娟,2017;王耿明等,2018;Dai and Xu,2022)、地质灾害监测(曾跃,2016;黄皓中等,2017;Bai and Bai,2017;陈洁等,2020;马煜和李彩侠,2023)、环境综合治理(丛晓明等,2016;刘淑慧,2018;Wang et al.,2018;刘天奇,2020)、地面塌陷(侯恩科等,2017;张慧超,2018;迟臣鑫等,2020)、地裂缝(侯恩科等,2019)、危岩体(黄世秀等,2012;黄海宁等,2019;吴森等,2019;李建,2020;喜文飞,2020)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地面塌陷、岩体裂缝、危岩体等人工测量无法到达或危险性大的区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较之传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徐志文,2006;张永红等,2018;王俊华等,2018),无人机航测不受时效性、天气云量等诸多因素影响,能精确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展布特征。

无人机通过真实模拟三维信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面研究生态环境、矿山占地、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和分布规律(黄皓中等,2017;王耿明等,2018),同时可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覆盖以及固体污染物等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王晓臣等,2015)。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可针对群发地灾、点状地灾、矿山地灾等进行地灾分级评价(曾跃,2016;黄皓中等,2017;杨娟,2017;李飞等,2018;陈洁等,2020),也可以通过正射影像和倾斜摄影全方位研究煤矿山、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由地面塌陷造成的地表裂缝、地面沉降量、危岩体的分布特征(黄世秀等,2012;丛晓明等,2016;侯恩科等,2017;刘淑慧,2018;张慧超,2018;侯恩科等,2019;黄海宁等,2019;吴森等,2019;迟臣鑫等,2020;李建,2020;刘天奇,2020;喜文飞,2020)。虽然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地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但大部分是以面状或单类型、单体地灾的调查,对于金属矿山由采空区形成塌陷并诱发一系列裂缝、危岩体的整体研究较少。

本文针对赤马山铜矿区目前存在的采空区塌陷、山体裂缝、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问题,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三维实景建模,结合现场采空塌陷区的调查测绘、工程地质调查等方法,查明赤马山铜矿采空区-塌陷区-山体裂缝-危岩体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预测建模和预测评估,提出合理的采空塌陷区安全对策和治理建议,预防采空区更大面积塌陷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降低人民财产安全隐患。

1 研究区概况

地质概况

赤马山铜矿区坐落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行政管辖属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位于县城北西35 km,距大沙铁路、106 国道5 km,交通方便。矿区位于赤马山南麓,面积0.44 km2,属丘陵地貌,山体坡度一般15°~40°,海拔一般标高为50~300 m,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矿区位于襄樊-广济断裂与郯城-庐江断裂交汇地带(图1a),区内周边有赵家湾、阮家湾铜矿山及凤头金矿山等。矿区出露地层有下志留统到下三叠统海相地层、古近系-第四系陆相地层。海相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建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图1b)。

图1 赤马山铜矿大地构造位置(a)及地质简图(b)Fig.1 Tectonic location(a) and geological sketch(b) of the Chimashan copper deposit

矿区内沉积岩层最老为下志留统富池页岩,最新为近代冲积层。其他地层岩性主要有:中志留统坟头组深灰色页岩;下石炭统黄龙群白色-浅黄色白云质灰岩,多变为结晶大理岩;下二叠统栖霞组深灰色厚层灰岩;下二叠统茅口组深灰色燧石条带厚层灰岩;下三叠统大冶组乳白色灰岩,接触带变为结晶大理岩;第四系砾石层。

矿区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构造形迹有褶皱、断裂和节理。主要褶皱构造有赤马山背斜及其南翼的倒转倾伏向斜;断裂在矿区表现为平行分布,按断裂方向,矿区断裂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

岩浆岩为阳新岩体北缘的边缘相,属燕山早期侵入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其次为后期岩脉。岩脉主要为正长-闪长斑岩及石英脉,均充填于灰岩、石英闪长岩及石榴子石矽卡岩构造裂隙中。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在赤马山铜矿山地质环境中,主要存在采空塌陷、危岩体、地表裂缝、滑坡、废渣等地质环境问题,无人机航测有助于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实景研究。

矿山无论初期采用浅孔留矿法,还是后期采用分段矿房法,都是采用崩落顶底柱及间柱方式处理采空区,加上矿体上部离地面较近且倾角较陡,采空区崩落后在地表形成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目前在矿区内形成1#、2#、3#和4#四处地面塌陷。1#、2#采空区已发生的大面积地面塌陷,形成了陡峭的悬崖及坡体张性地裂缝,3#、4#地表也产生塌陷,存在危岩体。当地村民对边界矿体的乱采乱挖从未间断,不规范的开采进一步诱发和加剧该塌陷区更大规模的变形破坏。

矿山长期开采,地表破损严重,地质体已发生重大变化,近20多年无序开采,废渣堆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采空区的圈定不太准确,对人畜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另外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为地下采空区充水的主要因素,暴雨造成淹井,如1996年和1998年7月22~23日均因连降特大暴雨发生了淹井事故。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次航拍采用DJi 精灵 Phantom 4 RTK,是一款小型多旋翼高精度航测无人机,面向低空摄影测量应用,具备厘米级导航定位系统和高性能成像系统。最大起飞重量1391 g,飞行时间约30 分钟,最大可倾斜角度俯仰-90°~+30°,相机像素2048 万,照片最大分辨率5472×3648(3∶2),障碍物感知范围0.2~7.0 m。建图精度:满足GB/T 7930-2008 1∶5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的精度要求地面采样距离(GSD):(H/36.5)cm/pixel,H为飞行器相对于拍摄场景的飞行高度(单位:米);采集效率:单次飞行最大作业面积约1 km2(飞行高度182 m,即GSD 约5 cm/pixel,满足1∶500规范要求)。数据采集时间2020 年8 月30 日,坐标系统为2000 国家坐标系统。倾斜航拍3 架次,通过无人机搭载的相机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影像共计1760 幅。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后处理。其中,数据预处理包括遥感数据下载、飞行质量和数据质量检查、相机标定、畸变校正等,数据后处理包括GPS 后差分数据处理、空三处理、数字表面模型DSM及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三维模型生产、俢模处理等(曾跃,2016;张慧超;2018;陈洁等,2020)。

利用无人机航飞获取倾斜多视影像后,将影像数据、POS数据以及控制点数据导入Context Capture建模软件中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分别经过空中三角测量、刺像控点、区域网平差,最后生成三维实景模型(刘天奇,2020)。以EPS或CASS地理信息工作站为矢量绘图平台,通过底层开发在绘图平台中内置测图模块,利用倾斜摄影模型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地形数据的矢量采集工作,根据影像及自动空三生成的三维模型直接定位地物要素的三维信息(吴森等,2019)。

3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通过数据处理后生成的全要素覆盖的三维实景模型,可以实景再现矿山各个区块的完整面貌(图2)。从图2 可以看出:矿山主要包括矿部、废石场、尾矿库等基本结构,矿部北侧近东西向为1#、2#、3#、4#四个采空塌陷区。通过三维实景结合现场调查,目前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采空塌陷、山体开裂、危岩体、废渣堆场的不稳定边坡、地表植被的破坏等。

图2 赤马山铜矿区三维实景影像Fig.2 Three-dimensional realistic image of the Chimashan copper deposit

3.1 地面塌陷

在赤马山铜矿区采矿采用的是空场法,由于民采破坏预留矿柱,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4 个塌陷区。2013年环境整治工程整治了1#、2#、3#塌陷区。其中1#塌陷区,基本整治完毕;2#、3#仅做了边坡处理;4#塌陷区尚未整治。通过无人机航测和现场调查,经过现状评估塌陷区情况具体如下:

1#塌陷区位于1#矿体南侧(中点坐标:X=3320315,Y=605447),呈不规则状,长约320 m,宽约65 m,面积约2.08 hm2;1#塌陷区于2010年进行了综合治理,主要采用塌陷坑回填与拦截、地裂缝灌浆封堵、危岩体爆破卸除、不稳定边坡卸载与反压、废渣堆削方与清运、生态重建、防排水措施等措施(罗丽娟等,2008;祝启坤等,2010;郑博文等,2015;彭军等,2019),目前已施工完毕,整体稳定性良好(图2)。

2#塌陷区位于2#矿体南侧(中点坐标:X=3320246,Y=605791),呈不规则状,长约176 m,宽约95 m,深约15 m,面积约1.7 hm2;地面有老卷扬机房及排洪沟(图3a)。塌陷北部为塌陷造成的碎石斜坡(图3b),斜坡整理坡度63°,坡向165°。坡体基岩裸露,岩性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呈厚层棱角状岩块,大小不一,直径20~50 cm。岩块裂隙发育,裂隙密度为35条/m,裂隙产状150°∠68°,258°∠81°,260°∠64°。

图3 2#采空塌陷区三维地质特征及剖面图Fig.3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ile of the No.2 mining subsidence area

3#塌陷区位于3#矿体南侧(中点坐标:X=3320253,Y=606167),呈不规则状,长约130 m,宽约20 m,深约30 m,面积约0.26 hm2(图4a);地面有排洪沟。该塌陷区分为东西两个塌陷,西北塌陷较为厉害。西塌陷区北部为塌陷造成的陡壁(图4b),坡度约80°,坡向140°。坡体基岩裸露,岩性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灰色角砾岩及灰白色-白色灰岩,角砾呈厚层棱角状岩块,大小不一,直径5~15 cm。岩壁裂隙发育,裂隙密度为25 条/m,裂隙产状56°∠35°,240°∠45°~60°。东塌陷区北部为塌陷造成的陡壁(图4c),坡度约80°,坡向142°。坡体基岩裸露,岩性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呈厚层岩片状。岩壁裂隙发育,裂隙密度为28条/m,裂隙产状285°∠30°,135°∠50°~60°。

图4 3#采空塌陷区三维地质特征及断面图Fig.4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ile of the No.3 mining subsidence area

4#塌陷区位于4#矿体南侧(中点坐标:X=3320131,Y=606281),呈不规则状,长约130 m,宽约50 m,深约28 m,面积约0.65 hm2;地面有排洪沟。该区域已成立阳新县鑫丰汇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已对塌陷区进行了简单的危岩削坡-台阶预留-塌陷填埋-地面平整处理,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但尚需加强定期巡查和观测措施,预防安全隐患发生。

3.2 裂缝

在赤马山铜矿山体裂缝主要存在于2#和3#塌陷区的北侧岩壁。

2#塌陷区北部斜坡沿A-A’剖面左侧可见两条长约80~100 m的裂缝(图3a)。裂缝L1,整体产状204°∠80°,裂缝地表宽2~3 m,多呈张开状,向下变窄,长度20 m左右,深度15~20 m(图5a)。裂缝中多由岩石碎块充填,直径50~70 cm。裂缝北侧岩面具明显的擦痕,表面不规则状裂隙,整体产状310°∠64°,裂隙密度25 条/m,裂缝中少量泥质充填。裂缝L2,整体产状217°∠65°,裂缝地表宽1.0~1.5 m,多呈张开状,向下变窄,长度15 m左右,深度5~8 m。裂缝中多由岩石碎块充填,直径10~20 cm。岩壁表面不规则状裂隙,总体330°∠70°,裂隙密度32条/m,少量泥质充填。L2裂缝南侧岩石已经塌落,形成空落区(图3c)。

图5 岩体开裂及坑道塌陷照片Fig.5 Photos of rock cracking and tunnel collapse

3#塌陷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可见40~60 m 的裂缝(图5b、图5c)。裂缝L3,整体产状55°∠60°,裂缝地表宽20~30 cm,多呈张开状,向下变窄,长度40 m 左右,深度30~40 m。裂缝北侧岩面发育共轭裂隙,整体产状56°∠35°,240°∠45°~60°,裂隙密度25 条/m,少量泥质充填。裂缝南侧岩石已经塌落,形成空落区。裂缝L4,整体产状135°∠50°~60°,裂缝地表宽40~50 cm,多呈张开状,向下变窄,长度25 m 左右,深度15~20 m。岩壁表面不规则状裂隙呈透镜状,整体产状135°~142°∠56°~60°,裂隙密度28 条/m,裂缝中多由泥质充填。裂缝南侧岩石已经塌落,形成空落区(图5d)。

3.3

目前本区存在2 个较大的危岩体,分别为2#和3#危岩体(图6a)。其中,2#危岩体发育于塌陷坑北侧陡崖处(图6b),岩性为下二叠统栖霞组厚层灰岩,崩塌体前沿标高190 m 左右,后沿标高160 m 左右,崩塌体长约30 m 左右,宽20 m 左右,成条带状、面状分布,长约96 m,宽24 m 左右,深40 m,方量约92160 m3,其破坏方式为崩塌,主崩方向约114°。

图6 2#和3#危岩体及废渣堆场特征Fig.6 Characteristics of No.2 and No.3 dangerous rock and waste residue

3#危岩体发育于塌陷坑北东侧陡崖处(图6c,图6d),为下二叠统栖霞组厚层灰岩,前沿标高220 m左右,后沿标高210 m 左右,成条带状、面状分布。西侧危岩体长约110 m,宽30 m 左右,深40 m,方量约132000 m3,其破坏方式为崩塌,主崩方向约145°。东侧危岩体长约50 m,宽15 m左右,深15 m,方量约11250 m3,其破坏方式为崩塌,主崩方向约135°。

根据危岩体发育特征以及现场调查等综合分析,2#及3#危岩体可能发生的失稳破坏模式为塌滑型,该危岩体在暴雨状态下基本处于临界塌滑状态。因距周边村庄较远,对周围村民影响较小,但对附近小民采点影响较大。

3.4 废渣堆

矿山的废渣堆主要堆放在1#、2#、3#、4#塌陷区南侧,其中1#废渣堆已治理完毕,4#废渣堆由阳新县鑫丰汇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转运及道路铺设。目前2#废渣堆长约160 m、宽约70 m,弃渣场面积约1.1 hm2,堆积高度4~10 m,方量约为8.4 万m3,坡角约30°~45°。3#废渣堆长约112 m、宽约65 m,弃渣场面积约0.73 hm2,堆积高度6~10 m,方量约为7.2 万m3,坡角约30°~40°。2#、3#废渣堆场总占地面积1.83 hm2(图6e、图6f)。

矿区内堆石场占用的主要为荒坡地,未占用农业耕地,但完全破坏了堆放场的场地植被。堆渣场土石直接裸露,在降雨、风化、重力作用下,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且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变形还破坏了原生水文地质结构,浅部土层孔隙水下渗漏失,植物稀少难以存活,原有土地功能和农业生态环境基本丧失。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全自动、高效率、高精度、高精细地构建地表全要素三维模型。本文所获的无人机航测三维实景模型,是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的重要基础。结合现场地表及坑道工程地质测量,编制塌陷区地表与井下对照图(图7)。综合分析塌陷区-构造-矿坑冲水与塌陷区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采空区直接诱发了塌陷区,构造及矿坑冲水又进一步加剧塌陷范围及沉降深度。

(1)塌陷区与采空区耦合关系

赤马山铜矿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已经闭坑,采空区为诱发地面塌陷最直接原因。

1#、2#、3#、4#矿体在-250 m 以上的顶底柱及间柱已崩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采空区(图7),空区内充填有崩落的矿石及空区上下盘片帮与垮塌下的围岩废石(图5 e、图5 f)。地下开采并形成空区后,采空区周围岩体便呈现一种架空结构,由于矿山开采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引起岩体内部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上覆岩体失去原有的平衡,引起上覆岩体的移动、变形甚至破坏。采空区的上、下盘围岩中拉应力值普遍超过了矿体及围岩体的抗拉强度,就会导致采空区、采矿场、巷道等发生大量岩石冒落,岩体错动并伴有巨响、空气冲击波和矿震,引起地表开裂、下沉和地面建筑物陷落、倒塌等地质灾害。目前在1#、2#、3#、4#矿体的顶部地表处形成了较大的塌陷区(图7),现有采空区上下盘围岩已产生大面积的片帮和自然冒落,采空区实际已被矿岩废石充填。

(2)构造对采空塌陷的影响

在赤马山铜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有NW 向、WE向和NE向三组断层。近WE向断层为接触断裂带,含矿矽卡岩体呈扁豆状或透镜体状沿接触断裂带断续分布,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垂向上,均呈雁型排列(图1)。接触断裂带在岩浆冷却收缩过程中不断活动,与石英闪长岩体形成断裂构造复合带,使矿体严格受复合断裂控制。矽卡岩体边缘出现与主断裂方向一致的张性断裂结构面,该断裂结构面的走向与4个塌陷区及对应的裂缝的走向一致。而在成矿后期的NE 向构造走滑断层,自上而下切割所有地层,穿切入岩体、矽卡岩中,并切割近WE 向断裂,使接触复合断裂带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形成一系列节理裂隙结构面。在结构面密集或交汇部位使岩体强度降低,岩石结构变得松散,坑道中可见冒顶及片帮等不良地质问题(图5e、图5f)。另外,矿区内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中溶蚀裂隙发育,格子状切割体和溶蚀裂隙加剧了塌陷区及危岩体的不稳定性。

(3)矿坑充水进一步加剧塌陷区变化

矿区处在一个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状水文地质单元中,北边有志留系页岩隔水,南边有未风化的岩浆岩体和矽卡岩隔水,中间为由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二叠系茅口组灰岩、栖霞组灰岩及上石炭统黄龙群灰岩等组成的含水层,受构造裂隙的影响,其含水性、透水性较强。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为北侧山体的岩溶水。大气降水范围和强度较弱时,地下水排泄较畅通,地下涌水量较小约为1000 m3/d,但由于地表塌陷后形成了大气降水集中汇积区,与矿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渗水通道,造成地下涌水量增大与涌泥压力,在丰水季节,持续降雨时,井下涌水量可达7000~8000 m3/d。加之40多个非法盗采窿口与井下采场、坑道贯通,造成淹井事故,从而加剧地面塌陷区的范围及沉降。

4.2 建议

在赤马山铜矿山采用无人机航测进行矿山地表三维立体实景模型研究基础上,经过现场专项调查,依据三维立体实景模型进行预测建模研究,进行了潜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对矿区内潜在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矿山自2005年闭坑以来,1#、4#塌陷区趋于稳定,2#、3#随着雨水冲刷、乱采乱挖,进一步诱发和加剧塌陷区的沉降深度及塌陷范围。目前周边还有采石场、铜矿的小型开采等,对周边环境影响巨大,因此亟需在“山水林田湖草”的思路下尽快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与综合治理。

(2)山体裂缝多为危岩体的隐患界线,建议采用爆破卸除对2#、3#危岩体进行处理,可消除裂缝、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体的安全隐患,利用削方卸载的岩石对塌陷区进行回填反压,以达到降低边坡高度与反压坡脚的目的(张发旺等,2010;祝启坤等,2010;吴森等,2019)。

(3)采用废渣堆场的废石或尾矿作为充填料,对采空区进行处理。

(4)崩落采空区顶底柱及间柱,有利于改善顶底柱内的应力状态,消除该支撑带内的应力集中及采空区上下盘围岩的自然冒落。根据井巷和采场所处的围岩稳固程度,对井巷与顶柱采取锚杆支护等措施。

(5)加强塌陷区的管理,设立明显的采空区塌陷区标志,并在地表塌陷区周围埋设必要的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为塌陷区的安全管理、周边道路改造、塌陷区治理和提前征地提供科学依据。

(6)及时掌握塌陷区的变化情况,更新塌陷区井下、地面对照图。尽量减少塌陷区的汇水面积(迟臣鑫等,2020),在地表塌陷、裂缝区的周围,设置截、排水沟,防止大气降水渗入井下。并做好塌陷区水文地质(防洪排水)技术管理工作,防止淹井事故的发生。

(7)设立专人负责,定期书面通知毗邻乡村,对塌陷区提出注意事项,防止人、畜进入。

5 结论

(1)塌陷区-山体裂缝-危岩体主要由崩落顶底柱及间柱方式处理采空区形成,NE、近WE 向构造形成的格子状切割体与节理裂隙为诱因,矿坑涌水溶蚀则加剧塌陷区及危岩体的不稳定性。

(2)赤马山铜矿1#、2#、3#、4#矿体在-250 m 以上的顶底柱及间柱已崩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采空区。由于矿体上部离地面较近且倾角较陡,导致采空区、采矿场、巷道等发生大量岩石冒落。另外,矿区已出现4 处地面塌陷,地表塌陷区已与采空区贯通,暴雨季节塌陷区积水及地下水疏排,造成地下涌水量增大,易形成井下淹井,并有造成泥石流及采空区继续塌陷的可能。

(3)矿区呈雁型排列的近WE 向接触断裂带,形成矽卡岩体边缘与主断裂方向一致的张性断裂结构面。该张性断裂结构面走向与4个塌陷区长轴及对应的裂缝的走向一致。NE 向构造走滑断层穿切岩体、矽卡岩,形成一系列节理裂隙结构面。造成2#和3#危岩体的崩塌隐患,主崩方向114°~135°,暴雨状态下将会达到临界塌滑状态。

附中文参考文献

陈洁,高子弘,王珊珊,金鼎坚.2020.三峡库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发展综述[J].国土资源遥感, 32(2): 1-10.

迟臣鑫,陈伟强,朱鹏程,查剑锋,殷和健.2020.采煤塌陷积水区面积无人机采集方法[J].金属矿山, (8): 136-141.

丛晓明,郑永虎.2016.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研究-以青海省大通煤矿区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42-46.

侯恩科,首召贵,徐友宁,杨帆,何芳.2017.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采煤地 面 塌 陷 监 测 中 的 应 用[J].煤 田 地 质 与 勘 探, 45(6):102-110.

侯恩科,张杰,谢晓深,徐友宁.2019.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在采煤地表裂缝识别中的对比[J].地质通报, 38(2/3): 443-448.

黄海宁,黄健,周春宏,潘勇杰.2019.无人机影像在高陡边坡危岩体调查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6(6): 153-159.

黄皓中,陈建平,郑彦威.2017.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矿山地质灾害解译[J].地质学刊, 41(3): 499-503.

黄世秀,洪天求,朱大勇.2012.边坡地质环境三维建模在新桥硫铁矿的应用[J].金属矿山, 41(3): 94-95.

李飞,丁志强,崔志强,胥值礼,李军峰.2018.CH-3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在我国新疆不同地形区的应用示范[J].地质与勘探, 54(4):735-746.

李建.2020.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川东北山区滑坡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43(2): 216-218.

刘淑慧.201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J].中国锰业, 36(5): 192-195.

刘天奇.2020.小型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 35(4): 106-114.

罗丽娟,赵法锁,王爱忠.2008.某变质岩滑坡及支护结构变形破坏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0(2): 177-182.

马煜,李彩侠.2023.构造作用对地质灾害分布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为例[J].地质与勘探, 59(1): 145-153.

彭军,林攀,夏青松,李斌,韩浩东.2019.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裂缝充填特征与有效性[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41(1):44-57.

王耿明,朱俊凤,陈捷,王佳红.2018.基于无人机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矿山实景三维建模[J].地矿测绘, 34(1): 45-47.

王俊华,代晶晶,吴亚楠.2018.西藏多龙矿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J].地质与勘探, 54(4): 781-790.

王晓臣,朱京海,梁婷,问鼎.2015.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 37(2): 70-73.

吴森,陈超,薛廉,王成锋,唐晓玲.2019.无人机倾斜摄影在高位危岩体调查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 39(3): 459-463.

喜文飞.2020.滇东北山区无人机遥感影像预处理方法及滑坡特征识别研究[J].测绘学报, 49(8): 1071-1071.

徐志文.2006.四川省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J].地质与勘探, 42(4): 97-102.

杨娟.2017.多轴旋翼无人机航摄在三峡库区群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锰业, 35(1): 147-151.

曾跃.2016.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地质灾害监测-以大岗山水电站库区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 1-60.

张发旺,张娟娟,么红超,张威,刘伟坡.2010.矿山采空区地质环境三维恢复治理研究-以沙河市赵窑铁矿地质环境治理为例[J].矿产勘查, 1(6): 580-585.

张慧超.2018.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地表塌陷变形监测及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1-70.

张永红,刘冰,吴宏安,程霞,康永辉.2018.雄安新区2012~2016 年地面沉降InSAR 监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40(5):652-662.

郑博文,祁生文,詹志发,邹宇,张世殊.2015.剪切速率对岩石节理强度特性的影响[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7(5): 101-110.

祝启坤,郭娜娜,黄昱清.2010.赤马山铜矿Ⅰ号塌陷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 4): 153-158.

猜你喜欢

裂隙采空区岩体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某矿山采空区处理方案
回风井底附近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探讨
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