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东达翁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潜力研究

2023-03-18岳国利桂新星宋立强崔霄峰田晓敏

地质与勘探 2023年6期
关键词:斑岩潜力成矿

岳国利,桂新星,宋立强,李 敏,崔霄峰,田晓敏

(1.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1;2.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1;3.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1)

0 引言

近十几年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找矿成果显著(唐菊兴等,2017;郑有业等,2017),成为继冈底斯成矿带、玉龙成矿带之后西藏又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宋扬等,2014;耿全如等,2015;曲晓明等,2015;王立强等,2017;唐菊兴,2019)。该成矿带中、西段已发现有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和尕尔穷、嘎拉勒、雄梅、舍索、商旭、拉青等多个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赵元艺等,2009;曲晓明等,2012;董磊等,2013;张志等,2013;黄瀚宵等,2014;唐菊兴等,2016;刘洪等,2018;王勤等,2019;方向等,2020)。与中、西段相比,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东经92°以东)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更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但由于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低,迄今为止找矿进展不大。

达翁金矿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南缘,行政区划隶属于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管辖,东距洛隆县城29 km,距昌都市275 km。该金矿点发现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河南省地矿厅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的1∶20 万洛隆县幅区调项目在洛隆地区圈出了一大批金、银、铜、铅重砂异常,后经对其中的177 号金重砂异常踏勘检查,发现了达翁金矿点①。为明确达翁矿区资源潜力,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于2019 年开展了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1∶10000 地质草测工作,圈出了2 个以Au 为主的综合异常②,但对区内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的研究较薄弱。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土壤测量样品测试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系统研究元素的富集规律和组合特征,重新圈定单元素异常和综合异常;首次用元素异常NAP值累加方法,对各元素的成矿潜力进行量化评价;使用组合元素异常NAP值累加方法,对综合异常找矿潜力进行评序,并提出找矿方向。本文研究方法对同类地区地球化学勘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研究成果对本区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区域地质找矿也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达翁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那曲-洛隆弧前盆地(Ⅲ级构造单元)(潘桂棠等,2009)南缘,其南侧紧邻昂龙岗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北距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约60 km(图1a)。

图1 藏东达翁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a,据潘桂棠等,2009)和区域地质矿产简图(b)Fig.1 Map showing tectonic position (a, after Pan et al., 2009) and geological and regional mineral resources (b) in the Daweng gold mine in eastern Xizang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图1b)。其中,中下侏罗统希湖群(J1-2xh)为一套深水复理石沉积;中侏罗统桑卡拉佣组(J2s)为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J2-3l)为斜坡相浊积岩沉积;下白垩统多尼组(K1d)为三角洲相碎屑岩夹煤线沉积;上白垩统宗给组(K2z)为陆相火山岩-磨拉石碎屑岩建造;第四系主要为沿河流及沟谷分布的冲洪积泥、沙、砾石堆积物。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侵入岩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图1b),呈岩基、岩株产出,主要有晚侏罗世中细粒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γδJ3)、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δοJ3)、古近纪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ηγE)。研究区中北部有零星的石英闪长岩(δο)、二长花岗斑岩(ηγπ)、花岗斑岩(γπ)等中-酸性小岩体、岩脉出露。

区域构造主要发育NWW 向和NE 向两组断裂构造。其中NWW 向断裂具有明显的多期活动特征,是区域上的主要控矿断裂,金、银、铜、铅重砂异常及矿(床)点均沿该组断裂及其两侧分布(图1b)。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仅有下白垩统多尼组(K1d)(图2)。多尼组下段(K1d1)分布于矿区南部,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薄层状泥岩(板岩)、灰至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夹灰色薄层-中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局部夹中厚层状细粒含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及煤线。多尼组上段(K1d2)广泛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其下部岩性以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上部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与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及灰黑色含粉砂绢云母千枚岩互层。

图2 达翁金矿区地质图Fig.2 Geological map of the Daweng gold mine

区内岩浆岩发育,岩石类型复杂。侵入岩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次有少量的花岗细晶岩脉和闪长岩脉。花岗斑岩由数个小岩体、岩脉构成,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北部,侵入于多尼组上段。石英二长斑岩仅有1个小岩体出露于矿区西南部,侵入于多尼组。二长花岗斑岩由2 个小岩体构成,均分布于矿区中南部,侵入于多尼组上段。区内次火山岩为隐爆角砾岩,岩体呈不规则椭圆状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其周边被喷发角砾岩覆盖。隐爆角砾岩地表露头呈灰红色、灰黄色,新鲜面呈灰色,具隐爆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由石英岩屑、流纹岩屑、长石碎屑及石英碎屑组成,角砾多呈浑圆、次圆状,砾径多在2~50 mm 之间,胶结物主要由隐晶热液石英及少量方解石、黄铁矿组成。区内火山碎屑岩有喷发角砾岩和角砾凝灰岩。喷发角砾岩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岩石呈灰褐色,具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花岗岩角砾、石英砂岩角砾和粉砂岩角砾,角砾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径一般介于2~50 mm 之间,少数大于200 mm,胶结物为岩屑、晶屑或岩粉等。角砾凝灰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一带,岩石具角砾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由石英岩屑、凝灰质岩屑、绢英岩屑等组成,胶结物为火山灰及微量铁质。区内中酸性岩体(岩脉)及接触带内常发育有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其外接触带发育有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蚀变。

区内发育2 条张性断裂构造。F1断裂总体呈NW-SE 向展布,断裂带内为碎裂石英砂岩,发育褐铁矿化、硅化及碳酸盐化。F2断裂呈近EW 向展布,沿走向波状弯曲,断裂带内为碎裂粉沙质板岩、碎裂石英砂岩,发育褐铁矿化和碳酸盐化。F1与F2断裂之间,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多被褐铁矿或凝灰质细脉充填胶结。

3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达翁金矿区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属典型的高原山区地貌,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内最高海拔4967 m,最低海拔4356 m,相对高差611 m。地表有稀疏的灌木和草甸分布,土壤层厚度一般大于30 cm。根据区内地质特征,1∶10000土壤测量采用100 m×40 m网度,测线方向0°,测量面积约3.0 km2,共采集土壤样品1077 件。样品均采自淋积层(B层),采坑深度25~40 cm。样品原始重量>500 g,过筛截取10~60 目中间粒级物质后样重≥150 g。样品测试由国家计量认证甲级测试资质的西南冶金地质测试中心承担完成,分析项目为Au、Ag、Cu、Pb、Zn、As、Sb、Mo、W、Bi 等10 种元素。其中,Cu、Pb、W、Mo、Bi 采用热电XSeriesⅡ等离子质谱仪测定,As、Sb采用AFS-3000 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Au 采用Z-2000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Ag 采用WPI-米光栅射谱仪测定,Zn 采用5100 等离子质谱仪测定。样品测试过程均按相关标准要求执行(梁鸣等,2022)。全部所检测样品的报出率大于90%,重复性检验合格率大于95%,样品检测的异常复查合格率大于90%,化验测试数据准确可靠。

3.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统计

运用SPSS 软件对1077 件土壤样品的元素测试数据进行特征参数统计(表1),特征参数包括各元素分析结果原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X1)、标准离差(S1)、变异系数(Cv1)和迭代剔除特异值(X±3S)后的算术平均值(X2)、标准离差(S2)、变异系数(Cv2)以及原始数据平均值与藏南壳体丰度值(黎彤等,1999)的比值(富集系数)。

表1 达翁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soil geochemical survey data in the Daweng gold mine

3.3 元素的富集与离散特征

元素富集系数(X1/X0)可以反映该元素相对富集或贫化趋势(杨笑笑等,2018;罗恒等,2021;徐云峰等,2021)。由表1 可知,Au、Ag、As、Sb、Pb、W、Mo、Bi 富集系数均大于1.2,表明这8 种元素相对于背景场有明显的富集(梁鸣等,2022)。Au、Sb、Mo、Bi变异系数皆大于1.5,表明它们在区内呈强分异分布,易于局部富集成矿(袁和等,2019;李超等,2020;陆伟彦等,2020)。

最低浓集系数反映了元素在地质作用中的富集能力,浓集系数较大的元素在矿体周围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也大,这类异常易于被发现和识别(将敬业等,2006)。由表1 可以看出,Au、Ag、As、Sb、W、Bi 最低浓集系数较大,表明这6 种元素异常利于找矿或作为找矿的指示元素。利用富集系数与最低浓集系数比值,可反映出元素富集程度的强弱,从而判别其成矿可能性的大小。由表1可知,富集系数与最低浓集系数比值大于0.01的元素有Mo、Au、As,表明区内Mo和Au的成矿可能性较大,As为较好的找矿指示元素。

利用元素变异系数点位散图(图3),可以对元素的成矿性进行评价(袁和等,2017;梁鸣等,2022)。由图3可以看出,Au、Sb、Bi高值多,分异强,成矿的可能性大;Mo、As、Ag、Pb 高值较多,分异较强,成矿的可能性较大;W、Cu、Zn 高值少,分异弱,成矿的可能性小。

图3 元素变异系数点位散图Fig.3 Scatter diagram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elements

3.4 多元素组合特征

运用SPSS 软件对元素数据进行R 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了解元素间的共生组合规律和成矿特征(杨龙坤等,2015)。

3.4.1 R型聚类分析

R 型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元素在地质作用中的亲疏关系(将敬业等,2006)。从R 型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看出(图4),在R=11 的相似水平上,能够最佳地反映本区地质作用中元素间的亲疏关系,10 个元素可明显聚为4 组:第1 组为As-Ag-Pb-Sb-Bi,主体由低温元素组成,同时伴有高温元素Bi,表明As、Ag、Pb、Sb 元素的迁移、富集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第2 组为Au-W,表明二者在迁移、富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暗示区内Au 成矿温度较高,可能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第3 组为Cu-Mo,为中高温元素组合,明显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第4 组为Zn,表明Zn 在迁移、富集过程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图4 元素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Fig.4 Pedigree of R-type cluster analysis of elements

3.4.2 R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思想,以少数的因子来反映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罗先熔等,2007;李超等,2020)。因子分析能很好地揭示元素的共生组合特点,为矿床成因和异常解释评价提供依据(将敬业等,2006)。因子分析前,首先利用KMO 和Bartlett检验方法对10 种元素数据进行检验,获得KMO 值为0.744,大于0.6,代表合适(Kaiser 度量标准);Bartlett 球度检验统计值为3478.197,在自由度为45的条件下概率值为0.000,远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5,因此认为所检验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刘洪等,2015)。以旋转载荷平方和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64.487%、因子载荷绝对值大于0.58 为阈值,可以取出3 个主因子(表2),这3 个因子(F1、F2、F3)基本反映了区内10种元素的地球化学信息。

表2 正交旋转因子矩阵及因子方差贡献累计Table 2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of orthogonal rotation factor matrix and factor variance

F1是第1 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33.968%,反映的是Pb、As、Sb、Ag、Bi 元素信息。该因子中,Pb、As、Sb、Ag均为低温亲硫元素,一般认为它们是矿化的远程指示元素;Bi 属高温元素,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有关。该因子中低温元素与高温元素相伴,表明二者在成因上有紧密联系,反映了区内Pb、As、Sb、Ag 的迁移、富集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同时,Bi 在F2因子中也有较高的载荷,说明它的活动性大,迁移能力强。因此,该因子代表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前缘晕指示元素组合。此外,从F1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大也可反映出区内矿体的剥蚀程度总体较浅。

F2是第2 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7.674%,反映的是W、Au、Zn 元素信息。该因子中,W 属高温元素,一般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Au 属亲硫变价元素(叶天竺等,2014),是区内主要成矿元素,它与W 同属一个因子,反映了本区Au 的成矿温度较高,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Zn 属亲硫元素,并具有地幔相容元素特性,在该因子中载荷值为较小的负数(-0.705),表明它与Au 的富集成矿呈强负相关。因此,该因子反映了中酸性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中心部位元素的分布特征,即Au 为矿化体的直接成矿元素,W 是近矿指示元素,Zn 为矿化体的负相关指示元素。

F3是第3 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2.845%,反映的是Cu、Mo元素信息。该因子中,Cu属中温亲硫元素,Mo是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高温元素。该因子在本区代表了矿尾晕指示元素组合。

4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1 异常下限的确定

采用多次迭代处理后数据(见表1)的平均值(X2)+2 倍标准离差(S2),即X2+2S2作为初步的异常下限(T1),再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和元素的分布趋势确定实际异常下限(T2),并按实际异常下限取值的2 倍、4 倍分别作为异常中带和内带的下限值(表3)。

表3 元素异常下限及异常浓度分带下限Table 3 Lower limit of element anomaly and abnormal concentration zoning

4.2 单元素异常特征及成矿潜力评价

依据确定的实际异常下限,在区内共圈定单元素异常62个(图5)。其中,Au异常8个,Ag异常5个,As异常4个,Sb异常5个,Cu异常10个,Pb异常7个,Zn 异常5 个,W 异常6 个,Mo 异常5 个,Bi 异常7 个。从图5 可以看出,Au 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一带,Ag、As、Sb、Pb 和Zn 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一带,Cu、Mo 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中东部一带,Bi、W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北部一带。总体来看,单元素异常具有空间上的分带性,即由矿区北部至南部,大致呈现Ag、As、Sb、Pb、Zn→Au、Bi、W→Cu、Mo异常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出矿区北部受剥蚀程度浅于南部。

图5 达翁金矿区土壤测量单元素异常图(a、b、c、d、e、f、g、h、i、j)、综合异常图(k)和地质简图(l)Fig.5 Single element anomalies (a, b, c, d, e, f, g, h, i, j), combination anomalies (k) and geological diagram (l) of soil measurements in the Daweng gold mine

区内主要单元素异常(NAP 值排序前20)特征参数见表4。由表4可知,NAP值(规格化面金属量)排名前20 位的异常中,Bi、Ag 异常各3 个,Au、As、Sb、Pb、Mo、W异常各2个,Cu、Zn异常各1个。

表4 达翁金矿区土壤测量主要单元素异常特征参数Table 4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main single element anomalies in soil measurements of the Daweng gold mine

依据单个异常NAP 值不易对比评价各元素在区内的整体成矿潜力。为了便于对比,笔者尝试用单元素异常NAP 值的累加值(∑NAP元素)来量化元素的成矿潜力,以∑NAP元素值的高低来判别元素相对成矿潜力的大小,进而判定区内的主成矿元素与伴生成矿元素。据此方法,计算获得本区各元素异常∑NAP元素值及排序结果列于表5。由表5 可知,Au 的∑NAP元素值最大,表明其成矿潜力最大,是区内的主成矿元素;其次是Bi、Mo,表明它们两个成矿潜力较大,是主要伴生成矿元素;As、Sb、Ag 的∑NAP元素值居中,表明Sb、Ag有一定的成矿潜力,是次要伴生成矿元素,As 是成矿指示元素。该结果与元素变异系数点位散图(图3)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与区内的矿化特征相符,说明用此方法对元素的相对成矿潜力进行评价更为客观和有效。

表5 元素异常NAP累加值及评序结果Table 5 Accumulative values of element anomaly NAP and sequence evaluation results

4.3 综合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综合异常圈定以主成矿元素Au异常为主,同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特征,将空间上密切相伴、具有成因联系的主成矿元素、伴生成矿元素及指示元素异常圈定为一个综合异常。据此,共圈定综合异常5 个(图5),编号分别为HS-1、HS-2、HS-3、HS-4和HS-5。

为了客观地反映综合异常找矿潜力的大小,笔者采用组合元素NAP 值异常评序方法,把综合异常中各单元素异常NAP 值进行累加,得到一个组合元素的NAP 值,记作NAP',以NAP'值的大小对异常进行评序(张世照,1992)。据此,计算获得5 个综合异常NAP'值及其评序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HS-1 综合异常的NAP'值最大,其次是HS-4综合异常,其余3 个综合异常的NAP'值远小于前两个,表明HS-1 综合异常找矿潜力最大,其次为HS-4 综合异常,其余3 个综合异常的找矿价值均较小。对HS-1 和HS-4 综合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潜力评述如下,其余3 个次要综合异常特征及评价见表7。

表6 综合异常组合元素NAP'值及评序结果Table 6 NAP' values and sequen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nomaly combination elements

HS-1 综合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大致呈不规则椭圆状展布,面积为0.82 km2,主要由Au-1、Ag-1、Ag-4、As-1、Sb-1、Pb-2、Pb-3、Pb-6、Pb-7、Bi-1、W-1 和W-2 等12 个单元素异常组成。Au 最高值为1070.00×10-9,平均值为93.31×10-9;Ag 最高值为3.440×10-6,平均值为0.553×10-6;As 最高值为922.00×10-6,平均值为206.60×10-6;Sb 最高值为152.00×10-6,平均值为13.62×10-6;Pb 最高值为378.00×10-6,平均值为165.94×10-6;Bi 最高值为268.00×10-6,平均值为22.47×10-6;W 最高值为39.80×10-6,平均值为16.52×10-6。各元素异常中,Au 与Bi 套合较好,二者浓集中心略有偏移,Au异常中带与W 异常外带基本重合;As、Sb、Ag 套合较好,三者浓集中心基本重合;Pb 与其他元素异常套合关系较差。As、Sb、Ag、Pb 等低温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综合异常区的北部,Au、Bi、W 异常中带及高强浓集中心主要分布于综合异常区的南部。综合异常区北部出露多尼组上段岩屑石英砂岩和数个花岗斑岩脉,南部出露岩性主要为喷发角砾岩和隐爆角砾岩,其中隐爆角砾岩分布范围与Au 高强浓集中心基本一致。根据上述异常特征推测,HS-1 综合异常区南部具有寻找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巨大潜力,北部具有寻找热液型银锑铋矿的较大潜力。

HS-4综合异常位于矿区东南部,呈斜歪的鸭梨形展布,面积为0.73 km2,主要由Au-4、Au-6、Cu-6、Mo-5、W-3 和W-5 等6 个高强异常组成,伴有Ag-5、As-4、Sb-5、Bi-4、Bi-5 和Bi-6 等6 个弱小异常。Au 最高值为611.00×10-9,平均值为87.20×10-9;Cu最高值为179.00×10-6,平均值为62.06×10-6;Mo 最高值为119.00×10-6,平均值为20.85×10-6;W 最高值为61.90×10-6,平均值为19.27×10-6。各元素异常中,Au 异常中带与W 异常外带范围基本一致,二者最高值位置重合;Mo 与Cu 套合较好,二者浓集中心略有偏移。综合异常区中部出露岩性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边部出露岩性为多尼组上段岩屑石英砂岩。Au 和Cu 的最强浓集中心皆位于二长花岗斑岩出露区,Mo浓集中心主要位于花岗斑岩出露区。根据上述特征推测,HS-4综合异常具有寻找斑岩型钼金矿的巨大潜力,深部还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潜力。

5 异常查证

采用地质路线调查与采取捡块化学样的方法,对HS-1 和HS-4 两个主要综合异常进行了初步查证。

(1)HS-1 综合异常。该异常共布置9 条穿越地质路线,路线方位大致为30°,对花岗岩体、隐爆角砾岩体等重要地质体均采用追索路线圈闭。野外调查发现,异常区内普遍发育黄铁绢英岩化、褐铁矿化及硅化,异常区北部一带见有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Au异常最强浓集中心与隐爆角砾岩体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且地表褐铁矿化强烈,呈明显的“火烧皮”特征。在隐爆角砾岩内采取捡块化学样2件,金品位分别为0.115×10-6和1.00×10-6(见图2),证实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含矿隐爆角砾岩的角砾成分由石英岩屑(35%)、流纹质岩屑(11%)、长石碎屑(4%)和石英碎屑(3%)组成,胶结物由隐晶质石英(40%)及方解石(4%)、黄铁矿(3%)组成,黄铁矿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0.03~0.30 mm,多呈集合体分布于角砾之间。

(2)HS-4 综合异常。该异常共布置7 条穿越地质路线,路线方位大致为20°,对花岗岩体均采用追索路线圈闭。野外调查发现,异常区内黄铁绢英岩化及褐铁矿化较发育,个别花岗斑岩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见有硅化、高岭土化及少量孔雀石化;Au 异常高值点皆位于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Mo 异常高值点皆位于花岗斑岩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Cu 异常最高值位于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内。在花岗斑岩岩体及其接触带部位共采取捡块化学样4 件,金品位为0.26×10-6~4.18×10-6(见图2),平均品位为1.45×10-6,证实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含矿花岗斑岩呈灰黄色、灰红色,发育绢英岩化蚀变,岩石具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变余斑晶由石英(6%)、长石(16%)组成,石英斑晶为半自形粒状,粒径0.1~0.5 mm,长石斑晶为半自形板状,粒径0.2~3.5 mm,绢英岩化呈其假象,基质主要由显微结构的石英(28%)、绢云母(48%)及少量赤铁矿(2%)组成,赤铁矿为他形粒状,交代黄铁矿并呈其假象。

6 结论

(1)通过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和对各元素成矿潜力的研究表明,区内Au的成矿潜力最大,是主成矿元素,Mo、Bi成矿潜力较大,是主要伴生成矿元素,Sb、Ag 有一定的成矿潜力,是次要伴生成矿元素;As-Sb-Ag-Pb-Bi 为矿化体前缘晕指示元素组合,W为近矿指示元素,Cu-Mo为矿化体尾部晕指示元素组合。

(2)区内共圈定土壤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62个、综合异常5 个。综合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序结果表明,HS-1 综合异常找矿潜力最大,其次是HS-4 综合异常,HS-2 综合异常具有一定的找矿价值,HS-3 和HS-5 综合异常找矿价值不大。异常查证结果证实,HS-1和HS-4综合异常均为矿致异常。

(3)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和异常查证结果认为,达翁矿区具备形成大型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具有寻找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和斑岩型钼金矿的巨大潜力,兼有寻找低温热液型银锑矿及高温热液型铋矿的较大潜力。

[注 释]

①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区域地质调查队.1994.1∶200000丁青幅、洛隆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部分)[R].

②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021.西藏昌都洛隆县热昌金矿普查报告[R].

[附中文参考文献]

董磊,李光明,黄瀚宵,雍永源.2013.西藏班戈县拉青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J].地质通报,32(5):767-773.

方向,宋扬,唐菊兴,王嘉星,李海峰.2020.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商旭金矿成矿时代探讨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94(11):3376-3390.

耿全如,毛晓长,张璋,彭智敏,关俊雷.2015.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岩浆弧新认识及其对找矿的启示[J].中国地质调查,2(2):1-11.

黄瀚霄,李光明,刘波,张智林,马东,曲扎,肖万峰,刘洪.2014.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J].矿床地质,33(3):486-496.

将敬业,程建萍,祁士华,向武.2006.应用地球化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3-132.

李超,罗先熔,汤国栋,邱炜,商振城,张文博,唐瑞,孙港归.2020.内蒙古额济纳旗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J].地质与勘探,56(6):1170-1182.

黎彤,袁怀雨,吴胜昔,程先富.1999.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3(2):101-107.

梁鸣,罗先熔,刘永胜,王晓东,陈皓,刘攀峰,杨青松,桑园林,竹峰.2022.冀北小梨树沟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58(2):312-325.

刘洪,黄瀚宵,李光明,肖万峰,张智林,刘波,马东方,董磊,马东.2015.因子分析在藏北商旭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42(4):1126-1136.

刘洪,李光明,黄瀚宵,肖万峰,闫国强,马东方,张海,张红.2018.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C、S、Pb同位素证据[J].地质评论,64(5):1285-1301.

陆伟彦,杜明龙,纪山青,刘川,孟祥元,邢仕,刘子江.2020.河北省卢龙县亮甲峪测区地球化学异常及找矿意义[J].物探与化探,44(4):719-726.

罗恒,李欢,戴进玲,徐江嬿,陈松林,于炳飞,张旦,李连枝.2021.鄂东南张海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型[J].地质与勘探,57(5):994-1007.

罗先熔,文美兰,欧阳菲,唐甲光.2007.勘查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36-55.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郝国杰,冯艳芳.2009.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36(1):1-28.

曲晓明,王瑞江,代晶晶,李佑国,戚迅,辛洪波,宋扬,杜德道.2012.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型铜矿的发现及意义[J].矿床地质,31(1):1-12.

曲晓明,范淑芳,马旭东,宋扬.2015.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J].矿床地质,34(3):431-448.

宋扬,唐菊兴,曲晓明,王登红,辛洪波,杨超,林彬,范淑芳.2014.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J].地球科学进展,29(7):795-809.

唐菊兴,宋扬,王勤,林彬,杨超,郭娜,方向,杨欢欢,王艺云,高珂,丁帅,张志,段吉琳,陈红旗,粟登逵,冯军,刘治博,韦少港,贺文,宋俊龙,李彦波,卫鲁杰.2016.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查模型——西藏首例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J].地球学报,37(6):663-690.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2017.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J].地球学报,38(5):571-613.

唐菊兴.2019.青藏高原及邻区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基地调查与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35(3):617-624.

王立强,王勇,旦真王修,李宝龙,李壮,李申,范源,李威,龚福志.2017.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主要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特征初探[J].地球学报,38(5):615-626.

王勤,唐菊兴,陈毓川,侯俊富,李彦波.2019.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J].岩石学报,35(3):879-896.

徐云峰,郝雪峰,秦宇龙,王显锋,熊昌利,李名则,武文辉,詹涵钰.2021.四川岔河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物探与化探,45(3):625-638.

杨龙坤,罗先熔,文美兰,韦选建,刘攀峰,王艳忠,王景瑞,闫伟.2015.地电提取测量法在黑龙江金厂外围区寻找隐伏金矿的应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35(4):809-816.

杨笑笑,罗先熔,郑超杰,刘刚,谭奇,覃金宁,祝兵.2018.衡阳盆地北缘国庆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54(4):762-771.

叶天竺,吕志成,庞振山,张德会,刘士毅,王全明,刘家军,程志中,李超岭,肖克炎,甄世民,杜泽忠,陈正乐.2014.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46-180.

袁和,罗先熔,李武毅,陈武.2017.西藏邦卓玛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53(3):472-481.

袁和,许云鹏,邵华,黄昊,王磊,罗先熔.2019.藏南邦卓玛地区金多金属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J].金属矿山,48(3):147 -155.

张世照.1992.组合元素NAP值异常评序方法及其应用[J].地质与勘探,(1):15.

张志,唐菊兴,李志军,杨毅,胡正华,姚晓峰,宋俊龙,陈伟,王红星,杨欢欢.2013.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与勘探,49(4):676-688.

赵元艺,宋亮,樊兴涛,石登华,张天平,陈红旗,屈文俊.2009.西藏申扎县舍索铜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 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83(8):1150-1158.

郑有业,次琼,吴松,晋良旭,郭建慈,次仁吉,龚福志,谭勐,张弘强.2017.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荣嘎斑岩型钼矿床的发现及意义[J].地球科学,42(9):1441-1453.

猜你喜欢

斑岩潜力成矿
欢迎订购2022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欢迎订购2022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欢迎订购2021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欢迎订购2021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煌斑岩的研究进展
潜力榜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