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实施至关重要
2023-03-18赵敏燕董锁成
赵敏燕 董锁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自然教育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目标,依托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提供设施和人员服务,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性教育过程。目前,中国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各类保护地自然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助于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自然教育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方案,在全民公益性理念引领下,各地纷纷探索发展重要的生态产品,受到社会公众高度认可和欢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全新业态。当前,中国自然教育快速发展,公众亲近自然需求日益强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以及拥有丰富自然文化资源的场域出现高质量自然教育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实现自然教育从繁荣起步到规范稳定,通过引领性的行业标准,推动其理性可持续发展,则是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
《自然教育指南》林业行业标准应运而生
中国首个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林业行业标准《自然教育指南》(LY/T 3329-2022)于2022年11月30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旨在明晰林草行业自然教育的工作目标,指导行业管理部门和其他自然教育实施方,规范自然教育操作实施流程,有效提供高质量自然教育产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中国的落地实现。
该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提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归口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8年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赵敏燕副研究员作为牵头起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西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33位专家学者组建起草团队,结合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开展广泛调研、征求多方意见、历经4年多制定。
《自然教育指南》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自然教育指南》提供了自然教育总则和操作流程的指南,规定了自然教育的资源、对象、目标、主题、内容、设施、人员和监测评估的实施要求,主要适用于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重点国有林区、集体林区以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管理机构的实施与管理。“自然教育指南”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自然教育指南》设立了认知学习目标、能力提升目标、行为引导目标三大自然教育目标以及对应的自然教育内容索引,其中认知学习目标对应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教育内容,能力提升目标对应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创作的教育内容,行为引导目标包括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等教育内容。
其次,《自然教育指南》划分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大针对性群体,未成年人对象分为亲子家庭和研学群体。成年人对象分为生态旅游者、周边的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团体、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人员。该指南提供了检索表,有助于查询自然教育对象、目标和内容的对应关系,为自然教育实施者提供内容设计的参考。
再次,《自然教育指南》明确了自然教育方案的操作流程,简称为“七步走”,包含调查资源、分析对象、设立目标、总结主题、布局设施和人员、实施过程、监测评估,每一步操作流程有详细可参考的规范及要求,供自然教育实施者量身定制本地化方案。
最后,《自然教育指南》推荐结合护林员、技术员等巡护体验,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平台设计开展动物观察活动,夜间观察对可见物种调查、精准观察时间、细化观察技巧等做了要求。
硬件设施与人员服务的规范性要求
《自然教育指南》针对自然教育硬件设施和人员服务做了相关规范性要求,同时更加明确了安全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须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包括应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和重大事故等的安全预案,须配备急救包,急救员定期接受培训,能简单处理突发伤病。
1、硬件设施的规范性要求
该标准对自然教育设施提出了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并针对全景解说、解说牌示(说明性、教育性)、主题步道、教育场馆、多媒体、出版物展台六类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自然教育线路和范围有序展现总主题和分主题,合理布局应遵循以下要求:符合分主题区域和线路的特色要求,符合教育对象的使用习惯和体验兴趣,有效控制点、线、面等空间节点的配置关系,注重点、线、面设施布局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其中点布局针对解说牌示、出版展台等,线布局针对主题步道等,面布局则针对全景解说、教育场馆、多媒体等。
在时间安排方面,根据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当地管理规定,合理安排自然教育活动前期、中期、后期的时间,应遵循以下要求:根据天、季节、年度及重要节庆、景观变化等时间节点,预备适量的暂时性设施,有序更新设施和内容;减少在防火期、地质灾害、野生动物迁徙和繁殖期等时间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在活动前后宜使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体宣传推广;在活动现场宜使用解说牌示、主题步道、教育场馆、多媒体、出版物展台等设施。
2、人员服务的规范性要求
该标准根据岗位需求,将自然教育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解说人员和志愿者。
标准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指导并落实全方位的自然教育方案、能有效评估自然教育方案实施成效,并提出改进意见等素质能力;设计人员应具备规划设计突出场域特色的自然教育方案、阶段性地开展自我评估,提出并落实改进意见等素质能力;解说人员应具备经过资源知识、解说技巧等专业培训,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在突发状况时具有随机应变与危机处理等素质能力;志愿者宜招募当地社区居民、大学生等群体作为志愿者临时人员,集中技能培训,印发志愿者徽章,可根据工作表现给予表彰和奖励。
3、自然教育监测评估
该标准针对自然教育实施监测评估,共包括7个评估维度:自然教育目标性以及总体原则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体验性、生态性、公益性。同时,该标准提出开展评估的四类方法:
专家评估法。专家对自然教育设施和人员服务进行专业评估;对象评价法。自然教育对象的态度和反馈,对设施和服务的评价;直接交流法。与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解说人员交流沟通的总结与反馈;意见反馈法。通过固定意见箱等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
行业标准实施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的制订和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自然教育标准体系的空白,也将助力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更为中国自然教育对接国际发展需求和实现“昆蒙框架”提供了技术保障。2022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取得圆满成功。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是COP15两个阶段会议的重要议题,均在会议重要成果“昆明宣言”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里有所体现,有独立条文规定和要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倡导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是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的重要主张之一。
为积极响应“昆蒙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MAB)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于2023年11月3日第二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日”联合发布了“加强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的共识倡议(简称汗马共识倡议),向全球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出共同推动自然教育的国际邀请。该倡议旨在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凝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教育共识,为推动网络成员的合作重点提供行动参考;二是呼吁将自然教育纳入2025年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议题,促进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的交流合作。自然教育将成为2025年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这是展示中国特色自然教育方案的国际舞台,也是展现中国自然保护地责任担当的交流平台。
综上,《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实施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和引导自然教育健康发展,促进中国各类保护地等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然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自然教育的国内交流和国际合作,通过行业标准促进各方在操作流程及技术要点、硬件设施建设、培养人才队伍、持续监测评估等方面达成共识,推进我国自然教育与国际接轨,切实推动“昆蒙框架”落实,不断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