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推进生态补水思路研究
2023-03-18□张文
□张 文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近年来,河北省全面开展河道清理整治,大力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河湖面貌显著改善。但河北省资源性缺水,为满足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践行新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做好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道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1.重大意义
1.1 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河北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对深入推行河湖长制落实,强化河湖空间治理与管控,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出系统部署安排。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打造流域区域生态廊道,是提升河道防洪、供水和生态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
1.2 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群众对美好水生态向往的关键抓手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切实解决好河湖干涸、萎缩等问题,恢复河道径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美好期盼的具体体现。
1.3 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落实系统治理思路,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北省河湖生态水量被挤占、水生态功能退化与地下水超采问题相互交织。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公众参与等多方合力,统筹推进上游与下游、流域与区域、地上与地下的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持续恢复河道径流、复苏河湖水生态环境。
2.现实基础
2.1 河道现状
河北省流域面积50km2以上有1386 条河道,其中,位于山区、高原的河道615 条,占全省河道总数的44.4%;贯穿山区平原的河道81 条,占全省河道总数的5.8%;位于平原的河道690条,占全省河道总数的49.8%。据调查,有水河道约占河道总数的50%,仍有一半为无水河道。
山区和高原的无水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河道径流与降雨关系密切,可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涵养水源,改善河道径流状况。平原的无水河道,基本为人工开挖的行洪、排沥、灌溉河渠,一部分是由于河道淤积造成无水,其他部分是排涝和灌溉功能基本消失,部分河段已复垦为耕地造成。
2.2 水源条件
南水北调和引黄工程相继建成后,河北省已形成外调水、本地水统筹配置新格局,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近期可向河道补水的水源有引江水、引黄水、水库水和再生水。其中:引江水,按照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继向河北省河 道 补水10 亿m3~13 亿m3,利用东线应急工程相继补水2.5 亿m3;引黄水,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八七”黄河分水方案和《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河北和天津引黄指标为18.44 亿m3(渠首)。2018年—2021年,通过渠村、位山、潘庄、李家岸等4 条引黄线路引 水年 均11.6 亿m3,2020年 最 大 达18.3 亿m3(入省界水量14 亿m3)。引黄调水全部利用现有河渠实施,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向白洋淀、衡水湖补水;水库水,正常年份河北省大中型水库年均供水量28.9 亿m3,主要用于城镇工业和生活、农业灌溉、河道生态补水;再生水,全省平原区年再生水17.9 亿m3,主要用于工业、城镇环境、绿化、河道生态补水。
3.总体考虑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有序复苏河湖水生态环境、增加地下水回补量为目标,坚持防洪、灌溉、生态三位一体推进,坚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配置,坚持一河一策、量水而行、先通后补,结合区域水系水网建设,持续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加快河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全社会深度节水控水,优化调度各类水源,有序实施河道生态补水,不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3.2 基本原则
多方开源,还水于河。推进深度节水控水,最大程度挖掘节水潜力。加大引水调水力度,最大限度引调长江水、黄河水,优化调度水库水,科学引蓄汛期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增加河道径流。
科学配置,优化调度。着眼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统筹各类水源和各行各业用水需求,科学制定年度调水补水方案,实现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三水互补、一水多用,实现河道补水效益最大化。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统筹考虑河道现状、水源条件、工程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完善省、市、县水网体系,科学测算水量,分步推进实施,精准实施补水,逐步恢复河道径流。
加强管控,完善机制。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完善调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补水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省社会节水管水护水,严禁非法排污,保障补水水质符合要求,确保补水安全。
政府主导,两手发力。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政策,加大省、市、县财政投入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筹措落实工程建设资金。
3.3 近期目标
到2025年,通过多水源联合调度,重点向已补水的河道持续补水,常态化补水河道实现全线贯通,着力打造白洋淀、衡水湖和滦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南运河的“两湖八河”生态廊道。同时,结合省、市、县3 级水网建设,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和水系连通工程,力争新增相继实施补河道水,形成遇涝能排、有雨能蓄、有水能引、灌溉能用的河渠体系,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重要举措
按照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确能实施的要求,采取“节”“连”“调”“治”“管”等措施,多水源联合调度,逐步恢复河道径流。
4.1 推进深度节水控水
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增加河湖生态水量。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现取用水总量、河湖生态流量、地下水水位等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控制,完善节约用水激励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控制经济社会用水,增加河湖生态水量。
4.2 加快河道水网连通
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完善省级骨干水网,建设市、县区域水网,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水流水网体系。省级水网,通过实施河湖库和引江引黄工程有序连通,构建多源互补、循环通畅、调配有序的骨干水网体系。市、县区域水网,以流域水系为单元,依托现有行洪、排涝、灌溉河渠,因地制宜实施互联互通,完善排涝、灌溉水网体系。
4.3 多渠道增加水源供给
引足用好引江水,紧盯丹江口水库蓄水情况,最大限度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量,利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积极引调东线引江水量。依托正在谋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积极争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生态水量。最大程度引调黄河水,通过引黄入冀补淀、位山、潘庄、李家岸等工程,相继增加引黄水量。合理利用当地水,加强来水预测,优化水库调度,非汛期加大泄放生态水量,同时加强降雨和洪水预测预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引蓄雨洪水。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升级,实现沿河再生水达标排放。
4.4 强化河湖生态空间整治
全面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综合治理,推进河湖“四乱”清理整理常态化规范化,为生态补水提供清洁畅通输水廊道。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河湖污染源头整治力度,调查摸清污染源,严查清理非法排污口,强化内源污染控制,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保障河湖生态补水水质达标。
4.5 加强河道补水监测评估
充分利用河湖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对补水河道的补水水量、有水河长、水面恢复、水质变化、地下水回补等状况实施定期监测,依据河湖水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回补相关评估指标,科学组织开展综合评估,通过系统分析、综合研判、反复论证,形成科学有据、真实有效、可追溯的评估报告,为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5.分河系补水研究
统筹考虑水源条件、河道现状、工程条件等因素,完善省级水流水网,实施水系连通、水网建设、河道清淤等工程,推进市、县区域水流水网建设,立足现阶段可补生态水量,在优先保障现有补水河道的基础上,相继新增补水河道。
5.1 滦河水系
利用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陡河等大型水库和引滦入唐等连通工程,打造以滦河、陡河为主骨架的滦河水系水流水网,结合唐山“清水润城”工程,实施连通工程、新建节制闸和河道清淤,实现无水河道与水系水网连通。
5.2 北三河水系
科学引蓄上游北京再生水、雨洪水,打造以潮白河、北运河为主骨架的北三河水系水流水网,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改造扬水站,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5.3 永定河水系
积极配合国家和北京市,利用山西万家寨引黄、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水库调蓄池,打造以永定河为主骨架的永定河水系水流水网,通过实施连通工程,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5.4 大清河水系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磁河古道、沙河、唐河、曲逆河中支、蒲阳河、界河、漕河、瀑河、北易水河、水北沟、北拒马河等退水闸相继实施引江补水,优化调度王快、西大洋、安格庄等大中型水库调度实施水库补水,打造以白洋淀为核心,以入淀河流—白洋淀—赵王新河为主骨架的大清河水系水流水网,实施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泵站和节制闸等,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5.5 子牙河水系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沁河、洺河、滏阳河、牤牛河、民有渠、七里河、李阳河、泜河、午河、白马河、槐河、洨河、滹沱河等13 个退水闸相继实施引江补水,优化调度东武仕、朱庄、岗南、黄壁庄等大中型水库调度实施水库补水,打造以滹沱河、滏阳河为主骨架的子牙河水系水流水网,实施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泵站和节制闸等,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5.6 漳卫南运河水系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漳河退水闸相继实施引江补水,积极协调海河水利委员会优化调度岳城水库实施水库补水,打造以漳河—卫运河—南运河—漳卫新河为主骨架的漳河南运河水系水流水网,实施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5.7 黑龙港及运东诸河水系
利用引黄入冀补淀、位山、潘庄、李家岸等引黄工程相继实施补水,利用沿线引水闸相继引蓄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水,打造以4 条引黄干渠、南排河、北排河为骨架的黑龙港及运东诸河水系水流水网,实施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泵站和节制闸,实现无水河道与水流水网连通。
6.效益分析
结合省、市、县3 级水网规划建设,有序实施河道清淤连通等工程,持续加大河湖生态补水力度,预计将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一是持续回补地下水,不断增加地下水源战略储备,大幅提高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二是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补水期间年可持续增加有水河长,更多的河湖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景象;三是持续增加河道蓄水量,为沿线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