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一四”重要讲话精神
2023-03-18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花开时。在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发表9 周年之际,全省水利系统对讲话精神再学习、再领悟、再落实,是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强根铸魂、凝聚干劲的有力举措。9年来,省水利厅党组坚持不懈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治水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一幅幅人水和谐的壮美画卷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防洪能力实现系统性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动态清零,河流得到系统治理,200年一遇标准的雄安新区起步区防洪圈基本建成,创新“三个三天”洪水预报机制,洪水调度更加科学精准,战胜了2016年“7·19”洪水和2021年夏秋连汛,取得防洪减灾连战连胜。
民生用水实现广泛性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和引黄入冀补淀两大外调水工程建成通水,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优化。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达效的基础上,受水区近3000 万农村居民喝上引江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水生态实现持续性向好。通过“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措施,基本完成国家明确的地下水超采治理近期目标。全面设立省、市、县、乡4 级河湖长,常态化开展“四乱”清理,统筹多水源实施补水,大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等河流全线贯通,白洋淀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越来越多的河流成为“幸福河”。
风劲千帆竞发,水清百舸争流。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阶段河北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从中找方向、找方法、找遵循,在常学常新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善作善成中体现忠诚担当,确保新阶段水利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要在“节水优先”上出实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合理分水,组织完成剩余的15 个跨县河流分水单元水量分配工作,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明确地下水可用水量、水位、用水计量率、监测井密度等管控指标;组织确定各区域来自不同水源的可用水量,明晰区域水权。严管用水,做好取水在线计量监控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按月核定纳税水量;在77 个县新建农灌机井“以电折水”监测站,在18 个县实施农业灌溉计量示范项目建设;对区域内用水达到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暂停审批新增取水许可。全面节水,组织14 个县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4 个县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完成农药类定额和9 项节水标准发布;确保万元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2.0%、1.4%。
要在“空间均衡”上求突破。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化水网,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统筹规划,积极配合国家部委做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同步推进我省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配套规划的编制工作,10月底前高质量完成省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各地编制好区域水网建设规划。构建水网,加快推动水源调蓄、雄安干渠等引调水工程,实施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等工程,着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加快构建“六纵九横、七系多库、三湖九廊、四网融合”的河北水网主骨架。大力调水,用足用好南水北调中线水,在确保完成年度24.3亿m3引江任务基础上,积极争取生态水量;多引多调东线水,推进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多线齐调黄河水,通过延长引水时段、与上游灌区错峰、强化省内外调度等措施,最大限度引调黄河水。
要在“系统治理”上下功夫。坚持全流域“一盘棋”思想,统筹上游与下游、山区与平原、地表与地下、治理与保护,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山区保水,加大燕山、太行山、坝上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推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竞争立项,扩大以奖代补试点范围,全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km2以上。河湖补水,建设示范幸福河湖,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实施补水河道清淤疏浚500km;统筹多水源生态补水16 亿m3以上,实现10 条以上河流水流贯通,保持白洋淀生态水位。地下压采,确保已经评估达效的各类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正常发挥压采效益,启动重点泉域治理修复和海水入侵监测与防治等新举措,新增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86 亿m3。
要在“两手发力”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不断完善社会资本、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稳增长、扩内需作出贡献。大上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防洪、供水、生态短板弱项,谋划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力度,加强督导调度帮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力争全省水利投资规模迈上700 亿元台阶。保障资金,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地方财政水利投入只增不减;全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形成“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滚动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支持水利优惠政策,用足用好中长期贷款、PPP 等模式增强融资能力。盘活资产,对具有经营性收入或水生态产品价值的水利水电资产,通过拓展经营、整合重组等方式提升资产效益和综合盈利水平;整合利用砂石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实施河道治理,实现取之于河、用之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