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个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论遵循

2023-03-18李正军王紫薇

关键词:思政理论时代

李正军,王紫薇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把“六个坚持”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运用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方法论之义:把握好“六个坚持”的缜密思路

“六个坚持”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格局宏大,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六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铸魂育人的前提。

(一)从根本立场看“六个坚持”的道理

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人民立场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鲜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力脱贫攻坚、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统筹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各领域民生工作;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主张“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始终坚持问政于民、汇智于民,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让发展的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长久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人民,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坚持自信自立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自信自立源自5000 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精神特质。所谓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未来方向的信赖、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坚持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信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所谓自立,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国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行了科学思考和判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自信自立的精神动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从创新逻辑思“六个坚持”的学理

坚持守正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发扬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创新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敢说前人没说过的新话,敢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其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聚焦“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政治问题来谋划部署,科学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20,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从思维胸襟悟“六个坚持”的哲理

坚持系统观念是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综合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局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是理论创新的宏伟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周恩来同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国历代领导人始终将“胸怀天下”作为施政纲领之一。这一系列举措既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了良好外部条件,为解决我国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又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实践需要。在新征程上,我们党将继续发扬“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方法论之要:把握好“六个坚持”的逻辑理路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复杂,挑战、斗争更加严峻。这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聚焦新任务、展示新作为,着力做好教育人民、服务大局、凝聚民心、培育新人的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

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有正确的立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具备人民性的特征。

第一,站稳学生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以发展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政课要讲清楚新时代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帮助学生站稳人民立场,激发青年学生担当起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时代责任[3]。日常工作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及时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鼓励学生发挥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人民至上理念在学习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升华。

第二,把握学生意愿。想要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实施且效果显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其次应针对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的思想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育新人。同时,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更加要求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学生实际利益这条“底线”,在强化服务育人理念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使思想政治理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并转化成为实际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生长点

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且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创立中国自己的理论成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广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着力点[4]。

理论自信是重要支撑。思政课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加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责任。培育理论自信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

自尊自信是重要品质。思政工作不仅在于提升道德品质、建设精神文明,而且在于增强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具体说来,就是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综合素养提升的推动和深化作用,强化学生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解决自信问题是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5]教师是德育主体,教育之本。教师的自信,首先在于自身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此,教育者必须坚持将“四个自信”贯穿思政工作过程之中,同时做到德才兼备、政治坚定、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合一,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制高点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解决问题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动摇,此为“守正”;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此为“创新”。

立足“守正”的本质。守正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做好思政工作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讲明白,在“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因时因势变化创新,在坚持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实现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相互结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找准其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兴趣的交汇点,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自觉。

强化“创新”的品质。现代新媒体育人阵地,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具有参与性高、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打破地域、组织、资源局限,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和线下双向交流,强化思政教育的可听性、可看性、趣味性,实现思政内容的实时传播。采用新媒体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又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活跃度,促使网络资源和普通课堂联系起来,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40 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应更加突出“守正”和“创新”两种理论导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鲜活经验,构建现代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化点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做工作就要增强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6]86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思政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新征程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重要论述为遵循。第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弱、部分传统教学方法陈旧、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思政话语权等等。第二是要善于分析问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将思政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理实交融”中找准问题,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第三是要善于解决问题。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第四是关注现实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政工作既要强化问题聚焦,又要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实际问题,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引入新视角、探索新论域、讨论新问题、引入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将获得新发展,学科的新发展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沟通桥梁[7]。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成熟点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解决问题要运用哲学方法,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21,不断提高“七大思维”能力,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围绕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个要素进行系统集成,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规范有序、运行科学、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推动思政工作体系的系统构建。正确认识高校思政工作与高校育人体系的关系,在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强化高校党委、学工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顶层设计全面规划高校的思政工作。既要针对思政工作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又要对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战略布局,以一体化的思路整体推进思政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合力育人良好局面。

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按照由点及线、由线成面的思路,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衔接,建构以思政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集群。课程教师要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掘课程育人的潜在功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的重要论述。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做到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相结合,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毛泽东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8]226无论是探究高校思政工作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还是探索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式、活动、内容,都要善于把握系统观念,把历史、现在、未来贯通起来。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交汇点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解决问题具有世界眼光,在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进行思考谋划,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9]509-510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将胸怀天下的大格局与高校思政工作交汇,是一个具有紧迫性的现实问题。

解决认识问题。只有对世界有正确认识、对现实有正确判断,才能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增进胸怀天下的情感共识。要立足“两个大局”来引领高校思政工作,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以大历史观的视角看待历史进程,追求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添砖加瓦,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彰显中国力量。

解决实践问题。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是辩证统一的。通过瞻仰伟人故里、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等活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历史感悟、把握历史主动、提升对历史和现实的行动自觉。增加社会实践同所学专业的契合度,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加快能力培养,推进知识向成果的转换,使高校学生综合素养和本领能力符合新形势的需求、满足新征程的要求、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三、方法论之为:把握好“六个坚持”的实践进路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664科学的理论首先体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准确把握运用好“六个坚持”,就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更好地汲取思想伟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强大思想张力。

(一)在深化理论学习和提高政治站位上下功夫

做好思政工作既要下功夫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更要以科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领悟理论真谛。

一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价值导向。马克思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1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学习是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核心要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党史学习、理论学习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其次,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依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运用,真正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

二是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作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必须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方面应谨记思想政治工作使命和政治属性。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13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准确牢记“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做到“两个坚决维护”,积极了解思政发展动态和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应聚焦思政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制订完善高校思政工作规则,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将思政工作分类分项。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考核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思政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并将其贯穿高校思政工作各个层面。

(二)在培育时代新人和把准职责定位上动真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377

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动真情。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思政工作应与人才培养相伴而行。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品德教育各领域,激发学生树立增强本领、磨炼意志、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其次,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需求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推动学生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把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定位。思政工作既要承担育人的职责,帮助学生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切实改变职责界限不清、思政工作被边缘化的现状;也要承担整合育人环境、协调育人资源的职责,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把价值选择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此外,要注重提升思政队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持续提升思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改进育人理念片面化、能力亟待提升、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通过评价考核、奖惩激励、专业培育等机制建设,提高教师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融为一体。

(三)在把握历史主动和明晰工作要点上出实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13]。

一是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4]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也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大势,不断提高思政工作成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展现历史主动精神提供载体和渠道。应将“四史”教育、精神谱系有效融入思政课堂,着力展示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和阐发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境和素材。历史主动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概括和总结,其所包含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映照出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品质,从历史与实践的视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既为思政课注入活力,又推动学生深化对党的精神谱系的认同。

二是从工作要点出发,出实招妙招。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注重工作方法的人性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首先,要勇于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载体,实现网内网外的全程联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其次,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成绩、品德素养和社会考核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最后,要科学整合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舆情管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善用网络媒介开展日常思政教育,通过技术手段为理论课堂作有效补充,充分展现网络教学的亲和力特征,打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推动新媒体工具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培养时代新人各方面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校立德树人新篇章。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