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民县清河村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经验与启示

2023-03-18富民县委党校丁燕

今日民族 2023年2期
关键词:清河富民民族团结

文 / 富民县委党校 丁燕

2023 年1 月,富 民 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称号。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工作中,富民县按照“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成功打造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其中,清河村在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清河经验”。

一、党建引领,汇聚创建“清河力量”

结合县、街道的工作部署,清河村立足实际制定《清河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村民大会传达创建相关事项及重要意义,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同时采用张贴海报和制作宣传展板、标语、宣传折页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工作,切实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提高了村民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和认知。

清河红色体验教育基地 明正委 摄

二、因地制宜,打造创建“清河特点”

创建初期,清河村立足自身红色文化、地域条件、产业特点等认真分析,提出了“共育优良家风、共奔致富道路、共守绿水青山、共建和谐家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工作思路。“四共”不仅是清河人民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共建美丽和谐清河的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清河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最真实的写照。

传承长征精神,共育优良家风。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富民,历时5 天,行程190 多公里,经过了富民县现在的5 镇2 街道32 个村委会83 个自然村。1936 年4 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和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进入富民。4 月12 日攻克富民县城后,红二方面军经伽峰山、飞来寺水库,翻过菜子顶,进入清河境内,来到清河水库,经清河、拖担,离开富民进入禄丰。红军的足迹布满了清河水库周边的各个村庄和小道。红军长征经过清河时,大力宣扬党的民族政策和北上抗日的思想。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革命精神深深烙在清河各族群众心中,在清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54 年清河第一批由多民族组成的党员队伍合影,是清河人民传承红军长征精神最好的见证。

在红军长征精神的影响下,清河人民把红军长征精神融入家风家训,涌现出了一批批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优秀才俊。1950 年,清河人安寿和马先义随部队赴朝鲜参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出色地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2021 年,清河村委会依托红军长征过富民的历史,打造了红色体验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成为富民县及其周边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基地,年收入均保持在十万元以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发展特色产业,共奔致富道路。2006 年,曾任清河村党总支书记的顾彬,退休回到家乡后,无偿为乡亲们传授金边玫瑰种植技术,提供销路,并在清河村成立了玫瑰种植合作社。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种植、修剪、养护、烘烤技术,与乡亲们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对抗白粉、黄果等常见又难治愈的花树疾病,花的质量越来越好。在顾彬的带动下,清河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家家户户种上了金边玫瑰,种植面积达600 亩,户均种植面积1.7亩。一亩地一年收成200 公斤,利润最高可达3 万元,最低在1 万元以上,与传统种植玉米、土豆相比,收益十分可观。玫瑰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清河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曾经落后的民族村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建起小洋楼,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完善村规民约,共守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河儿女把共守绿水青山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发动党员志愿打扫卫生、清理沟渠及水库周边的垃圾;确立保洁员制度,明确保洁员责任范围,将辖区内卫生情况纳入保洁员绩效考核;每月开展一次家庭卫生评比活动,成立卫生评分小组,在公示栏内公开分数,利用奖惩机制鼓励村民自觉爱护屋内、门前的环境卫生;实施垃圾分类制度,以制度约束管理,从思想上改变陈规陋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现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全面禁养,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这些制度整理成村规民约,由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相互监督,长期执行。目前,石坎田村正在申报市级美丽乡村,石窝铺村被评为县级清廉乡村。

村寨鸟瞰 马晓凤 摄

载歌载舞 余忠萍 摄

强化综合治理,共建和谐家园。清河村建立四级网格管理模式,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和处置,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声音,在村委会搭建“一家亲服务站”,大力推广“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服务模式,体贴入微理好小事,将心比心解好难事,全心全力办好大事,给各族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进而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村民自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巩固创建成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融法治、德治、自治于一体,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清河村委会不仅注重满足村民的物质需求,还注重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感。由清河人民传承和发扬的板凳龙和打荞舞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在清河,春节、火把节等节日,已成为汉、彝、苗各族群众互鉴共赏传承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活动。

三、经验启示

传承红军精神,汲取奋进前行力量。清河村委会依托红军长征过富民的历史打造了红色体验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带领各族人民重温红色历史,激励和鼓舞各族儿女热爱祖国、发愤图强、勇于拼搏,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村民采摘的金边玫瑰 潘建涛 摄

立足实际谋划,群众参与共创家园。清河村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统一谋划,激发村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相辅相成的成功典范。无论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还是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环境,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支持、监督。

主动寻求发展,共同富裕奔向幸福。清河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金边玫瑰,成立玫瑰花种植合作社,打破村组民族界限,各民族共同携手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增收致富路子,玫瑰产业发展进一步促使清河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地制宜鼓励新兴产业发展,苹果种植产业初具规模,成立青禾果蔬种植合作社,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清河红色教育基地,文旅融合,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周边各族群众就业难的问题。

丰富文化载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清河,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村委会注重收集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包括民族传统手工刺绣、早期花灯节目表演道具、敬酒牛角等,在陈列室摆放展示,以此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深烙印在清河儿女心中,共同朝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清河富民民族团结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民族团结之歌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小精豆爆笑校园
谁是凶手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