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在手术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18张霞

医疗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标识牌链式手术室

张霞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手术室患者交接管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与手术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1]。为保证患者手术能顺利、安全进行,手术室患者交接需要多部门间、多环节的共同协作,其中包括住院部,手术室、医技科等[2]。有研究表明,手术患者交接过程中的隐患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患者身份信息交接不完善、患者手术信息(手术部位、皮肤情况等)交接不完善等,手术交接隐患可能造成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对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3]。标识识别是指通过制作标识牌展示患者信息,并以不同颜色或文字标识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4]。目前,已有研究将标识识别方法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管理中,减少了交接内容执行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多学科链式管理是指在手术室患者交接过程中,住院部,手术室、医技科等多个部门参与,且对患者交接各环节进行分别管理,有利于改善手术室患者交接流程的连贯性与有效性[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在手术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 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 例。对照组男37 例,女26 例;年龄为34~75 岁,平均(56.5±5.5)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20 例,妇产科手术7 例,肛肠外科手术13 例,外科20 例,其他科室手术3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28 例;年龄37~70 岁,平均(57.1±6.5)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9 例,妇产科手术8 例,肛肠外科手术14 例,外科19 例,其他科室手术3 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8~75 岁。排除标准:患者手术麻醉为局部麻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交接方法,即分段式交接。患者从住院部、急诊室、医技科等转运至手术室或从手术室转运至住院部,进行分段式交接,各阶段负责人员管理各自区域,应用患者手术交接单交接患者。

观察组采用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的手术患者交接方法。(1)标识牌制作:标识牌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两张长方形硬卡纸组成的半包围外套壳,外套壳正面下方标记手术间号,上方左侧为一扇形开口,右侧为一矩形开口,外套壳反面左侧为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右侧为人体结构图(图1);其二为长方形卡纸,卡纸上左右各一可旋转的转盘,左边转盘为传染性疾病标识盘,右边为引流管道标识盘(图2)。(2)手术患者交接:在住院部、急诊室、医技科等部门,患者交接负责人为患者的责任护士和手术配台巡回护士,在患者床边进行交接,患者责任护士唱读信息并记录在患者标识牌上,手术配台巡回护士和读患者信息并检查标识牌记录内容,双人核对无误,即完成交接;在手术室术前准备室,患者交接负责人为手术配台巡回护士与手术配台洗手护士,手术配台洗手护士唱读标识牌上患者信息,手术配台巡回护士和读,双人核对无误,即完成交接;在手术室术后麻醉复苏室,患者交接负责人为手术配台巡回护士、手术配台麻醉师与手术配台洗手护士,手术配台洗手护士唱读信息并记录与患者标识牌上(重点交接术中置入引流管),手术配台巡回护士、麻醉师和读,三人核对无误,即完成交接;在住院部或重症监护室等部门,患者交接负责人为患者责任护士和手术配台巡回护士,在患者床边进行交接,患者责任护士唱读标识牌上患者信息,手术配台巡回护士和读,双人核对无误,即完成交接。(3)手术患者交接质量监控:在多学科链式管理中各部门护士长对该部门手术患者交接管理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图1 标识牌外套壳正反面示意图

图2 传染性疾病、引流管道标识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交接内容执行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身份信息交接不完善、手术部位未交接、传染性疾病情况交接不完善、引流管道交接不完善发生情况,交接问题发生率=各交接问题例数之和/总例数×100%,评价标准为患者信息交接执行任务栏,交接完成核对无误双方签字,各部门护士长对该部门手术患者交接管理环节进行质量监控,记录交接问题发生次数。(2)交接时间:干预后,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交接时间。(3)护理人员满意度:根据郭娅等[7]护理人员满意度量表模板,将量表分为信息准确简洁、沟通条理清晰、掌握患者病情、双方默契程度、交接准备充分5 个维度,各维度转换为百分制计分,得分与护理人员满意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患者交接内容执行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患者交接内容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患者交接内容执行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患者交接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前术后交接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患者交接时间比较(min,±s)

表2 两组手术患者交接时间比较(min,±s)

组别 例数 术前交接 术后交接对照组 63 20.71±3.42 17.25±2.68观察组 63 15.33±3.56 12.86±2.54 t 8.650 9.437 P<0.001 <0.001

2.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信息准确简洁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3 82.63±5.86 91.04±5.73观察组 63 81.68±5.42 95.62±3.27 t 0.945 5.510 P 0.347 <0.001组别 例数 沟通条理清晰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3 83.64±4.86 92.46±5.96观察组 63 83.74±4.96 97.24±2.26 t 0.114 5.952 P 0.909 <0.001组别 例数 掌握患者病情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3 85.42±3.73 89.97±6.22观察组 63 85.73±3.41 94.58±3.21 t 0.487 5.228 P 0.627 <0.001组别 例数 双方默契程度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3 82.48±3.67 88.66±3.48观察组 63 82.64±3.72 92.33±3.59 t 0.243 5.826 P 0.808 <0.001组别 例数 交接准备充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3 83.49±4.21 87.13±6.67观察组 63 83.47±4.31 92.95±3.85 t 0.026 5.998 P 0.979 <0.001

3 讨论

在我国三甲医院的审查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患者在关键环节中的识别措施,健全转诊交接制度[8]。手术室患者交接涉及到多学科、多人员、多环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转运交接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护理工作质量[9]。因此,医院对手术患者交接工作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

本研究发现,将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中,观察组手术患者交接内容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手术前后交接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中可有效改善交接内容执行情况,缩短交接所用时间。其原因可能是,在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中,通过将患者信息记录于标识牌上,各环节患者交接负责人通过识别患者标识牌获取患者信息,并逐一交接,双人核对,确保患者信息准确后方可交接。若交接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或信息不匹配,则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确保患者交接内容完善、无差错,从而有效改善交接内容执行情况[10]。同时,各环节患者交接负责人负责各自环节交接工作质量,且各环节之间紧密衔接,以提高手术患者交接工作效率,缩短交接所用时间[11]。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中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强化了医护人员的识别思维能力,且创新了手术患者交接管理模式,规范了手术患者交接各环节的流程,加强了各环节患者交接负责人间的协作能力,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12];同时,通过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对手术患者交接过程中各环节的责权设置、制度建设、流程优化、节点控制进行梳理和完善,以实现转运交接标准化、一体化、精细化、流程化管理,从而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13]。

综上所述,基于标识识别的多学科链式管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交接中可有效改善交接内容执行情况,缩短交接所用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标识牌链式手术室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电杆标识牌安装器研制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分类清洗标识牌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佛罗伦萨的交通标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