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分析

2023-03-17陈映霖栾慧敏刘家瑶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榜样道德与法治法治

陈映霖 栾慧敏 刘家瑶

摘要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塑造的榜样人物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内在道德品质等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榜样人物的性别存在刻板印象,男性榜样人物多于女性;榜样人物的年龄、民族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性。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调整榜样人物塑造的结构,关注其在性别、民族、年龄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均衡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 榜样人物 学生品德 榜样教育

引用格式 陈映霖,栾慧敏,刘家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3(08):68-7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的青少年需要榜样教育,“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榜样示范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新时代,榜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应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以及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等榜样人物进行道德教化[1]。

榜样教育,即以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榜样教育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通过榜样人物的事迹将抽象的道德品质具体化为易于理解、效法的行为,更容易被学生领会和接受。因此,选树何种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关键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媒介,其中呈现的榜样人物渗透着特定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关注、模仿和学习的重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的分类与量化

本研究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科书的课文系统、交流园、活动园、阅读角、练习题、插图等所有栏目中出现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可分为真实榜样人物与虚拟榜样人物。教材中出于该章节的教学需要而人为编纂的人物及事例,由于其并不是在客观世界真实存在过的,故为虚拟人物;而在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过、有真实的姓名及事例的,并且有值得人们学习的美好品德人物,则为真实榜样。本研究主要集中于真实榜样人物的分析,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明确的名字与性别或有明确的职业描述,或有相关照片为佐证,其相关事例中体现了某些高尚道德,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具有引领作用的人物。

1.分类维度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的分类,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榜样人物自然属性,包括榜样人物的性别、年龄、国籍、民族等;二是榜样人物社会属性,主要是指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或职业;三是榜样人物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根据台湾学者李琪明的道德内涵主题类目框架,分为个人道德、偶性道德以及公共道德[2]。个人道德主要包括个人生活习惯、品德修养;偶性道德是关于我国的“五伦”,强调一对一的特殊关系之相互对待之道,主要包括主管与部属、父母与子女、兄姐与弟妹、丈夫与妻子、亲族之间、老师与学生、朋友同学之间;公共道德主要包括社区乡土、团体与社会、公共环境、职业道德、国家民族、世界人类。根据以上维度,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确定榜样人物分析的具体类目,形成分析框架(见表1)。

2.量化分析

根据榜样人物的具体分析类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小学12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进行文本量化与频度分析,得到96个榜样人物,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见表2)。其中,一、二年级教材中以虚拟榜样人物为主,并无真实榜样人物出现,五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榜样人物,总计61人。在统计过程中,若榜样以群体身份出现,未专门注明年龄、性别、国际、民族等,则记为一人,若群体中体现出以上因素差异,则分别统计;同一人物在同一年级出现多次,若榜样代表的身份、品格相同,则记为一人,若身份、角色不同,则分别统计;同一人物在不同年级出现则分别统计。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的维度分析

1.真实榜样人物的自然属性分析

(1)榜样人物性别:男性榜样人物数量远多于女性

性别是教科书人物研究的重要指标。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真实榜样人物共96人。其中,女性11人,比例为11.5%;男性75人,比例为78.1%;未明确指明性别的人物10人,比例为10.4%。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相差约66.6%。此外,男性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较为丰富多样,且大多占社会结构的支配地位,女性的社会角色除了五年级下册出现的科学家屠呦呦外,主要是普通劳动者或者母亲,如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倪冬梅,英雄母亲邓玉芬。

(2)榜样人物年龄:中青年人物数量远多于少年儿童和老年

教材中榜样人物年龄可划分为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三个阶段。据统计,统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青年榜样共69人,比例为71.9%;老年榜样共12人,比例为12.5%;少年儿童榜样人物共6人,比例为6.3%。教材中还有9个榜样人物无法确定其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如五年级上册出现的甘德和石申是战国时期人物,但无具体资料显示两人当时的年龄与生卒,故将此二人计入年龄不详一列;教材中提到的志愿者榜样,因志愿者包含人数众多,无法准确判断群体的年龄阶段。从总体上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青年榜样人物数量最多,超过老年和少年儿童榜样数量的总和,且各年级教材均以中青年榜样人物为主。

(3)榜样人物国籍:中国榜样人物占比大,外国榜样国别多样化

从榜样人物国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96位榜样人物中,中国籍榜样90人,比例为93.7%;外国籍榜样6人,比例为6.3%,中国籍榜样人物数量远超于外国籍。其中,教材中出现的六位外国籍榜样人物分别为四年级上册以群体身份出现的法国运动员,六年级下册出现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六位外国籍榜样来自不同国家,且均集中于科学领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了超越国别的道德追求。

(4)榜样人物民族:少数民族榜样人物数量较少

从榜样人物民族属性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90位中国榜样人物中,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身份的仅有2人,分别是三年级下册出现的侗族老奶奶与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六年级下册出现了少数民族榜样人物——明朝航海家郑和,但书中未明确指明其少数民族身份。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部分榜样人物以群体身份出现,如志愿者、救援人员、武警官兵等,无法辨别其民族,故不统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少数民族榜样人物数量远远低于汉族榜样人物。

2.真实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分析

依据教材中榜样人物的职业身份或角色,划分出16个类目。统计过程中将无具体职业标识的榜样人物计入“其他”一栏,如志愿者、老人等;而榜样人物“身兼多职”时,则根据该章节的相应描述为该榜样人物匹配合适身份角色。此外,由于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以虚拟榜样人物呈现,研究主要统计了三至六年级教材中真实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见表3)。

据统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职业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四类分别是普通劳动者、革命人士与党的战士、科学家、王侯官员,所占比例达到59%。普通劳动者以及革命人士与党的战士在榜样人物中占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出现频率均为17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普通劳动者榜样人物占据了很大比例,体现了教材对普通劳动群体的关注。此外,教材还选取了大量党的战士与革命人士作为榜样人物,如武警官兵、边防战士等,一定程度上也在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在榜样人物个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政治领袖毛泽东以及党的战士雷锋,均出现了两次。

3.真实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分析

榜样教育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把抽象的思想道德规范具体化和形象化,易于人们对照和效仿,对个体道德品质和行为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材中选择和倡导的榜样人物必然表现了一定的可供人们学习的道德品质。根据统计(见表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所表现出的榜样人物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两方面,分别占比51.0%、46.9%。榜样人物的偶性道德品质仅占2.1%,差异较大。偶性道德占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教材中多通过虚拟榜样人物体现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应具备的品质,而较少通过真实榜样人物呈现。

由表4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榜样人物所体现的具体道德品质偏重于个人品德修养、维护国家民族、遵守职业道德三方面,占比分别为42.7%、33.3%、17.7%。其中,个人品德修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多表现为创新、公正、坚毅、进取、诚信、仁爱、宽容、奉献、负责、理想追求、勤学、尊重;维护国家民族在教材中多表现为传承、爱国、团结、建设国家;遵守职业道德在教材中主要表现为敬业、为人民服务、科学发明、产品制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表现了自律、勤劳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占比4.2%;表现了父母—儿女之间孝亲道德的占比2.1%。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侧重于发挥榜样人物的个人修养对学生品德的引领作用,而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均体现了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的优化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教材通过传承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协助儿童社会化,使儿童接受并遵守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行为准则,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社会群体中,并以此来规范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更是以社会主流文化代言人的形象而出现,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而然习得这些文化。例如,五年级下册《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描述了孙中山先生立志救国,投身民主革命的事迹,引导学生在了解孙中山事迹的基础上增强爱国情感,学习其革命精神。教科书中所选择的这些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榜样人物,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是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榜样人物塑造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榜样人物性别刻板印象,榜样人物民族、年龄段分布不均衡。在榜样人物性别上,男性榜样人物出现频次远高于女性,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三。事实上,关于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问题,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情况,消除教科书性别偏见的改革进展也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3]。而这与我国当前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并不相符。在榜样人物民族上,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身份的榜样人物仅有2人,所占比例较低。在榜样人物年龄段方面,成人榜样人物占比84.4%,少年儿童榜样人物占比仅为6.3%,比例失衡并呈现出一定的成人取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的是儿童阶段的学生,其榜样人物的选树应考虑儿童的年龄和经验。但整体上看,教材里的榜样人物塑造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由此带来榜样人物塑造结构的失衡。

教材中榜样人物的优化应更为注重均衡性,周全考虑榜样人物的性别、年龄、民族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在性别上,应突出教材里的女性榜样数量,改变教材里榜样人物明显的性别角色分布失衡问题,重新塑造男性和女性榜样人物的形象。正如杜威所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4],在年龄上,应适当选择与儿童年龄和社会经验相似的榜样人物,增强儿童对榜样人物的认同度,避免成人化倾向。在民族分布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适当增加并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榜样人物,呈现我国民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发扬。在社会角色上,保持目前教材榜样人物角色多样化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并挖掘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教材中的榜样人物更符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教材中的榜样人物选树的结构,充分挖掘教材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榜样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20-23,25-27,31-32,44.

[2] 李琪明.海峡两岸德育教科书之分析与比较[J].公民训育学报,2001(10):63-101.

[3] 瑞伊·莱瑟·布鲁伯格.隐蔽在醒目处: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J].张惠,译.比较教育研究,2016(06):68-76.

[4]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8.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榜样道德与法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