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遣唐使传奇到长安去

2023-03-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遣唐使波斯长安

1300多年前,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的世界中心,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人口中,外国使者、留学生、留学僧、商人等总数不下3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各国遣使来唐的热度绵延数百年。据载,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三百余个。唐太宗曾意气风发地写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独爱之如一。”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唐帝国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论文治武功,前有秦皇汉武,后有成吉思汗,不比唐帝国差;论经济繁荣,宋朝更为富有。唐帝国之独特,在于它骨子里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自信和包容。

唐开元五年,19岁的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登上了遣唐使船。这批船上的557人中还有另外两名留学生,与井真成同岁的阿倍仲麻吕和长他们三岁的吉备真备,以及一个叫玄昉的留学僧。

在海上漂泊了7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欧亚大陆上的梦幻之都——长安。踏上155米宽的朱雀大街那一刻,井真成被眼前这座如棋盘一般整齐的大城震撼了。长安长约9.7公里,宽约8.6公里,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是同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六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七倍,人口百万。

狭义上的遣唐使指公元7世纪起日本派往中国唐朝的19次带有政治外交任务的官方使团。实际上遣唐使的范围非常广,如《旧唐书》记载:“永徽二年(651年)八月乙丑,大食国(古阿拉伯帝国)遣唐使朝献。”史载,从651年至798年,阿拉伯派遣唐使约40次。

从朝鲜半岛到罗马,来长安的人遍及世界各地。各国使臣、商人、僧侣,以及像井真成一样的留学生,都从长安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走过。广州、泉州、扬州成为重要国际商埠和易货集散地,尤以广州影响最大,有“珍货辐辏”之称,每年抵港的异邦商船有4000多艘。

长安的东、西市,不仅各方商旅云集,还荟萃了天下奇珍异货。学习之余,井真成完全可以先在西市的胡姬酒肆来杯葡萄酒,再到东市酒楼尝一尝将鱼切薄片生吃的新奇菜肴(如今被认为是“日本料理”的生鱼片,实际上从唐朝传入),顺便再帮玄昉买一本雕版印刷的佛经。

对遣唐使团来说,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唐政府对留学生给予优待,补助日常生活费用,发放被服,允许他们在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等一流机构读书。据《资治通鉴》记载,从贞观十四年开始,长安国子监增筑学舍并增加学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圣堂讲筵者至八千余人”。长安既有恢宏华丽的气势,更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大唐帝国对各地前来长安的人,文用其才,武用其能。外国人可以在此长期居留、观摩学习,甚至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其中,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进入太学读书,勤学数年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新罗人崔致远12岁来大唐帝国求学,17岁时考取宾贡进士,在唐为官十年;大食人李彦升一举及第,成为当年全国23名及第学子之一、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阿拉伯进士……

大量回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将他们学习、了解到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到各国,因此王维以“虚往实归”四字来形容遣唐使团的收获。

遣唐使的路途有多艰辛

古代交通极不方便,出国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路途艰险。

自公元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起,二百多年间,日本19次派出遣唐使,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由于造船技术不成熟,遣唐使船经常发生事故,有学者估算,日本遣唐使的死亡率接近50%。

653年,日本第二次派出遣唐使。为求万全,他们同时派出了两组人马。第一组人马成功完成了任务,而第二组人马出航不久,就在萨摩国的竹岛附近遇难,全船覆没,仅有五人抱着木板漂流到竹岛,得以生还。

738年的遣唐使团抵达扬州,一下船“人人患痢”。第四船“船中人五人身肿死”。第二年准备从扬州回国时,第一船“水手射手六十余人,皆并卧病辛苦”。回国途中一名水手病重,因为怕他传染,人还没死,人们就把他用小艇送到岸上,遗弃在海边。负责送他的人回船说:“病人未死,乞饭水。语云:‘我病若愈,寻村里去。’”船上之人,莫不惆怅。

778年那次更为惊险。这一年九月,遣唐使船队中的第一条船从长江口出发返回日本,突遇狂风巨浪,大浪把船上的38名日本人和包括唐朝使节赵宝英在内的25名中国人卷走,葬身大海。几天后,在海上颠簸数日的大船因桅樯支撑不住,轰然倒下,将大船劈为两段,船上人也被分成两部分,41人留在船尾,56人留在船头。幸运的是,船头船尾在海上漂流两天后,居然分别漂回日本西仲岛。

日本学者估计,历史上派出的遣唐使船约48艘,沉入海底的有12艘以上,即至少有四分之一遇难。

即使道路坎坷,一批批遣唐使仍然争相来唐。公元623年,回日本的药师惠日等人曾向天皇上奏:“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学者田口卯吉形容:“此辈遣唐使及留学生习染中国之风俗,返国以后,戴唐式冠,穿唐式衣服,吟唐诗,说唐话,意气扬扬,百事皆慕恋唐式。”

日本是受唐代文化影响最深、范围最广的国家之一,唐文化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汉字、围棋到饮茶,自传入日本后长期发展已成常人习惯。日本美术史家伊势专一郎说:“日本一切文化皆從中国舶来。”

唐朝如何管理外国留学生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最早出现在隋朝,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要想来唐留学,首先要经过本国政府的严格选拔,避免“游手好闲之辈”来华留学,影响本国和唐帝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派遣留学生这件事情上,各国的态度都是慎之又慎。比如,日本留学生,其成绩必须非常优秀,其出身必须是贵族。日本来华学习的留学僧,也得是日本国内佛教界的名僧。

唐帝国对留学生有严格的入学审批制度,还会劝退成绩不合格的留学生。

空海是日本高僧,804年来华。他历经艰辛来到福建,正在他拿起行李准备前往长安时,遣唐使告诉他,其资历较浅,没有留学资格。空海不甘心,直接给当地官员写信,当地官员认为空海求学的热情非常高,破格录取了他。

橘逸势是日本著名书法家、嵯峨天皇的外戚,本以为凭借皇亲国戚的关系,便可来大唐帝国留学,但因汉语差,最终没法进入国子监留学。

在唐朝,鸿胪寺为专门接待和管理留学生的机构,国子监为留学生来大唐帝国留学的学府。国子监在长安和洛阳都设置有学习场地,来到国子监的外国留学生不能散布诋毁唐帝国的言论,必须学习《论语》等中国传统的课程。其所学的课程和中国学生的大同小异。

唐帝国给留学生解决最基本的涉及衣食住行的生活保障。留学生的祖国往往会在出发前给他们备足行李。比如,日本政府会给留学生配备“絁四十匹、绵一百屯、布八十端”。留学生还得给国子监老师准备本国特产,体现其尊师重教。

来华留学生完成国子监各专业的最长学习时间为9年。如果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不成学业,就得退学回国。大唐帝国还规定,留学生如果在连续三年的考核中成绩均在下等,有游荡、赌博、打架、辱骂老师的行为,会被直接勒令退学。

根据《唐律疏议》规定,如果留学生来华犯法,打伤了大唐百姓,必须按照大唐帝国的法律进行惩罚,留学生没有“治外法权”。留学生来华不能随便和大唐女子恋爱,更不能随便和大唐女子结婚。一旦发现,将按照《唐律疏议》予以治罪。所以,外国留学生来华和中国女性谈恋爱这事情,在唐朝几乎不可能发生。如果有,也只能入赘来华在中国生活,不能带回国内。

据统计,在唐王朝做官的外国人为数不少。王维所写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唐朝留学生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外国人如何才能在唐朝做官

外国留学生来大唐学习,在国子监顺利毕业后,可以参加特设的科举考试,及第者可以在唐朝政府为官。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经史知识和文章水平有限,长庆元年,唐穆宗还下诏为他们专门设置了一项考试制度——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考试难度和录取方式、录取比例上与本土进士有所区别,说白了就是给留学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咸通九年,12岁的新罗(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留学生崔致远肩负着父亲对他“十年不第,非吾子”的期望,渡海来到唐朝求学,并于乾符元年17岁时考取了宾贡进士,被授以江南西道宣州溧水县尉一职。

溧水县尉三年任满后,崔致远自荐到他仰慕已久、文武双全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的幕下做官。高骈唯才是举,任命崔致远先担任掌书记之职,“凡表状文告,皆出其手”。不久,黄巢起义爆发,震惊天下,为稳定政局,安定民心,崔致远执笔撰写了檄文《讨黄巢书》,檄书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言辞之凌厉,令一代豪杰黄巢都心生怯意。

因为檄书文采飞扬,锋芒毕露,崔致远一战成名。高骈又加授崔致远馆驿巡官之职,除撰写文告外,还掌管公文传递、官物转运、官员接待等事宜。后来,高骈特授崔致远以都统巡官,教阅军队、参与军事活动。崔致远从儒生转变为军事官员,可谓志得意满,“称心怀捧檄之荣,满口咏从军之乐”。

崔致远除了官员身份,还是一位名扬天下的诗人,他被唐朝文坛誉为“文童”,并且以晚唐著名诗人的身份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册,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他其实是朝鲜人。

中和四年,27岁的崔致远因离开祖国多年,思念日甚,向高骈递交了辞呈。高骈以加封名衔和丰厚赏赐为他送行,唐朝朝廷授予崔致远唐朝“国信使”,委托他承担起加强新罗与唐朝交流的重任。崔致远回国时带回了许多唐朝的文化典籍,在传扬中国文化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今仍被韩国人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被称为“东国儒宗”。

留学生之间还为考试排名发生过争执。

渤海国和新罗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一年,渤海国乌昭度入唐科举,与新罗李同都通过了宾贡科举,乌昭度排名在前,让新罗大为不满,崔致远甚至写道:“既致四邻之讥,永贻一国之耻。”

崔致远后来科举成功,排名在前,他自得地写道:“光荣远播于三韩,自此以来,未之或改。”后来,乌昭度的儿子乌光赞也参加了宾贡科举,名列新罗留学生之后,乌昭度当时正好出使唐朝,请求调高儿子的排名,被唐廷拒绝。

李白、王维的日本好友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听起来像中国人的名字,其本名阿倍仲麻吕,是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717年来大唐求学,入了国子监太学,毕业后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成为日本遣唐使制度两百多年里唯一科举及第的人。他仕途顺利,作为高级官员活跃于大唐朝廷,从最初整理校对书籍到陪伴玄宗第十二子仪王李璲读书,后升任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

阿倍仲麻吕在唐为官近20年后,上书唐玄宗请求回国。唐玄宗爱才,不给办离职手续。当他在唐为官36年、已经55岁时,再次上表请归。唐玄宗这才准许他回国,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还将其官位升为从三品,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唐玄宗还特意给他写了一首赠别御诗: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临行前,长安友人纷纷為他送行。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诗相赠,尾句云:“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阿倍仲麻吕归国途中,航船遇险,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听后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上述《哭晁卿衡》。阿倍仲麻吕后来活着回到长安,朋友们惊喜交加。阿倍仲麻吕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为官54年,成为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三朝元老”。公元770年,73岁的阿倍仲麻吕卒于长安,唐代宗特追封他为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时至今日,阿倍仲麻吕还经常被当作历史上中日友好交流的典范,受到中日两国的纪念。

中国史上唯一一个阿拉伯进士怎么诞生

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阿巴斯王朝。大食人李彦升因仰慕唐朝文明昌盛,自少年起便跟随长辈到中国经商,又积极学习、钻研儒家经典,最终成为一名精通汉学的蕃客。

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且对儒家经典有深刻见解,他被宣武节度使卢钧发现,卢钧认定他是个人才。加上希望能借助其家族在大食的势力,来促进唐朝与大食的关系,卢钧上书朝廷,请求唐宣宗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唐宣宗经过对李彦升的调查,认定他不是心怀不轨的他国间谍,准许他参加大中二年的科举。

李彦升在考试中不负众望,所撰论文赋体之妙,策问对答之熟,非同一般,他一举及第,成为当年全国23名及第学子之一,消息传出,朝野皆惊。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之后,朝廷有人加强了对外国人和外族人的警惕,认为应该取消李彦升进士资格。

据《全唐文·华心说》记载,反对者都质疑李彦升参加科举的动机,以及对朝廷的忠心。他们认为,李彦升若跻身高位,难以保证他不会成为安禄山、史思明第二,对唐朝国家安全百害无一利。不过,也有部分朝臣力挺李彦升,认为英雄不论出处,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应该为我所用。卢钧在唐宣宗面前称李彦升虽是蕃客,但是“形夷而心华”,朝廷应当破格重用他,唯此才能体现帝国的开放及包容。

唐宣宗认为卢钧说得很有道理,便钦点李彦升为翰林学士。由此,李彦升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个阿拉伯进士。

波斯国王四次请求唐朝出兵驰援

除了李彦升,还有其他的中东人在唐为官。其中,波斯人阿罗汉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任职右屯卫将军,波斯人李元谅在唐德宗时期任职华州刺史,在唐玄宗时期任职河西节度使。

精明能干的波斯人是欧洲与远东商贸中最为活跃的“中间商”,波斯语甚至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通用语言”。波斯人可以参加科举、与唐人通婚,功勋卓越者赐姓李、封官开府,死后葬于中土。如在太宗贞观初年,波斯安朏汗率5000余人归顺唐朝后,被安置于维州(今四川茂县),任维州刺史,封定襄郡公。唐高宗时期,安朏汗之子安附国继任维州刺史,加封子爵,晋升右戍卫大将军,病故后葬于长安。

面对阿拉伯人势不可当的政治威胁与军事进攻,波斯萨珊国王伊嗣俟曾三度“遣使朝贡”,向唐朝求援。但因路途遥远,唐太宗爱莫能助。642年,阿拉伯大军彻底摧毁萨珊军,攻克泰西封,萨珊帝国遂亡。

伊嗣俟之子卑路斯逃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求救于唐朝。为了安抚流亡的波斯王子,同时也出于对西部疆域安全的考虑,661年,唐朝在疾陵城(今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设波斯都督府,拜卑路斯为都督。

翌年,卑路斯被唐高宗封为波斯王。据载,卑路斯两度“遣使来朝”,向唐高宗“献方物”,并于673年亲自访华。674年,由于不断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卑路斯入唐避难,定居长安,高宗授其为右武卫将军。

678年,卑路斯客死长安,唐高宗立其子泥涅师为波斯王,并派吏部侍郎裴行俭带兵护送其回國光复。裴行俭率军行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后折返。迫于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泥涅师长期滞留在吐火罗,部下离散,复国无望。但他仍与唐朝保持联系,曾于682年和706年“遣使贡献”。707年,泥涅师返回长安,被唐中宗封为左威卫将军,不久病故。

泥涅师之子蒲桑被立为波斯王之后,在河中地区与阿拉伯人奋力抗争,直至730年。危难之中的波斯王渴望与大唐修好,频繁地“遣使朝贡”。唐玄宗力推“文官用汉人,武将用胡人”的新政,波斯人则如鱼得水。719年,波斯王先后三次“遣使朝贡”;722年,“波斯国遣使献狮子”……据《册府元龟》记载,波斯人“朝贡”十余次。

唐玄宗之后,有关波斯王“遣使朝贡”的记录已不多见。780年唐德宗即位后,再无此类官方交流的记录,但中国与波斯之间的民间交往依然密切。无论是在唐代两京、丝路沿线的节点城市凉州等地,还是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泉州、广州等地,都有设店经商、行医、从军和传教的波斯人。从各类文献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到,波斯移民几乎遍及大唐各地。《资治通鉴》云,787年,四千波斯人滞留长安,有的长达“四十余年”,他们“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

“大凡波斯人足迹所至之处,皆有祆祠(波斯寺)。”两京也不例外,长安的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和靖恭坊,洛阳的会节坊、立德坊及南市西坊均建有祆祠。748年,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漂流至海南岛振州(今三亚市崖州区),听闻当地“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都是波斯人。波斯人入唐,强化了多民族意识。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征服战争的结束,丝绸之路又变得畅通无阻。中东史专家彭树智评价道:“伊朗文明同中华文明之间悠久、广泛而互动的交往,是一部经久不衰、开发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源。”

天竺戒日王想模仿唐帝国政体

唐贞观年间,天竺(古印度)戒日王逐步统一印度北部,并建立戒日帝国。戒日王在后唐书中被称为尸罗逸多,《旧唐书》记载:

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

唐太宗降玺书慰问,戒日王得到回书后十分吃惊,问诸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中国人)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

第一次见到中国人的戒日王对唐太宗的诏书顶礼膜拜,再次遣使入唐。唐太宗以其地远,礼之甚厚,复遣卫尉丞李义表报使。这次,戒日王遣大臣郊迎,将整座都城布置一新,焚香夹道以示隆重,自己率群臣面向东拜受唐太宗的敕书,并且再次遣使入唐,献上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等珍贵贡品。此时戒日王已经统一了北印度,是一位雄主。

642年,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为大唐高僧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位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

玄奘对戒日王也称赞不已,他记载道:“王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

戒日王通过对东土高僧的隆重礼遇表达他的政治诉求。

戒日王一统北印度之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的庞大帝国只是个依靠武力结成的松散联盟。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30余个王国各有其君主、军队,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们只是屈从于戒日王的威力,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称臣纳贡。

相较之下,唐王朝是一个帝国体制十分完备的国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国力益隆,如日中天。戒日王对此颇为心折,他想要模仿唐帝国的政体,建立一个理想的“印度中央集权国”。他向唐朝数度派去使者,又对玄奘着意殊宠,似乎是想向唐帝国示好。

唐太宗也注意到戒日王有“向化之意”,数度互遣使通好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印友好关系”,他在贞观二十一年派右率府长史王玄策前往印度访问。不想这一去变故横生,兵乱大兴。

王玄策带领使节团队刚到印度,得知戒日王在恒河晨浴时溺亡,他治下的帝那伏国主阿罗那顺发动政变,篡权夺位。阿罗那顺对于突然来印度的唐朝使团猜忌万分,干脆派兵袭击,王玄策等人被俘。事发突然,远在千里之外的唐帝国最快也要数月后才能反应过来。好在王玄策很快逃了出来。他当机立断,向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借兵,以大唐讨逆之名征招人马,集结近一万人组成“联合国军”。阿罗那顺惊闻王玄策杀来,集结六万兵马防御,结果迅速战败,一国之都城三日即告城破,阿罗那顺也很快被活捉。“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当王玄策献阿罗那顺于长安时,唐太宗大喜过望,教训阿罗那顺:“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

在太宗至玄宗年间,印度遣使朝唐频繁,唐书记载:

乾封三年,五天竺皆来朝。开元时,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献五色能言鸟,乞师讨大食、吐蕃,丐名其军。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可见贞观之后,唐王朝的威慑力已经渗透进整个印度半岛,印度人以中国衣冠为荣,国威兴隆至此,王玄策对印度征战之震慑不可忽略。

与世界对话的大唐帝国

遣唐使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开放与包容。

唐帝国的疆域虽然广袤,却缺少明显的边界:在西方、北方没有长城,也没有边塞。在这片开放的领土上,任何族群愿意归属,其领导人都可以取得中国政府的官职,被列入大唐天下之内。曾有人这样分析唐帝国在东亚所构建的体系:

1、唐朝本土;

2、羁縻州地区(凡归朝廷而在原居住地不离开故土的诸部落,均设羁縻州。其大者为都护府,最远至帕米尔以西地区,有16国);

3、具自治性的民族地区,如突厥、回鹘、吐蕃等;

4、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国家,如新罗等;

5、仅有朝贡之名的主权国家,如大食、日本等。

学者许倬云在评论汉唐秩序时说得十分形象:汉代重视的是从上到下的坚实结构,而唐代的机制则大开大合、来者不拒,向四方延伸……汉代是厚实的,唐代是宏大的,各有其特色。唐帝国的这种开放和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边疆政策上,更是体现在帝国体系的方方面面。

作为当时的一个“超级大国”,唐朝非常注意中外交流,密切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除与中亚的康国、安国、石国、曹国等维持朝贡关系外,新罗使节到唐长安89次,阿拉伯大食使节进入长安约40次,拂菻(拜占庭)使节有7次,师子国(斯里兰卡)使节有3次,日本使节有13次,林邑(中南半岛古国)24次,真腊(中南半岛古国)11次。至于史书记载次数不详的朝鲜(高丽、百济)、婆罗门(印度)、泥婆罗(尼泊尔)、骠国(缅甸)、波斯以及西亚、北非诸国,遣使来朝也非常普遍,因此唐人的视野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开阔。

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国外商人、使者、留学生汇集到长安,长安城的外国人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

唐朝政府对于外国人移居中国,曾在737年制定专门的政策规定:“化外人归朝者,所在州镇给衣食,具状送省奏闻。化外人于宽乡附贯安置。”另外,还可免去他们的十年赋税。

当时的广州,专门划出一块地供外国人居住。按照唐代定时开市的制度,每当鼓声敲响时,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以及来自唐朝境内各地的汉人都来到大市场,他们或在店内密谋策划,或在商船上讨价还价,进行紧张的贸易活动。每当日落时分的鼓声敲响,他们又各自散去,返回自己的居住区。后来随着唐帝国管控力度减弱,夜市兴起,他们偶爾也到夜市去,用异国腔调大声讨价还价。

开放体系的背后,是大唐对外部世界的精准认知。唐廷负责外交事务的主要机构是鸿胪寺。外国使节到达长安后,由鸿胪卿向其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等情况。贞元年间,贾耽任鸿胪卿兼宰相职务,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写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此书共40卷,详细记录了邻国的位置、前往该国的道路、与唐的距离等,成为唐朝官员尤其是外交官员的标准参考书。与此书几乎同时完成的还有一幅“世界地图”,宽三丈、长三丈二尺,两地之间的距离用比例尺标示。一次,德宗皇帝在接见外国来使时展示这份地图。使者们经过仔细查看,确认图中关于自己国家的信息准确无误。

唐太宗更是意气风发地写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独爱之如一。”在中国政府做官的外国人既为自己的国家带去先进的汉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丰富的文化气息。

当时的唐朝人常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檐帽、蓝眼睛、高鼻梁的小木偶人。当这种滑稽的小木偶跌倒时,它倒的方向指向哪位宾客,这位宾客就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年轻的诗人们常常一边喝酒,一边苦苦思恋着大都市酒肆中那些楚楚动人的伊朗女侍者。

8世纪是中亚的琴师和舞女在唐朝大都市中受到热情欢迎的世纪。9世纪时,外来物品价格特别昂贵,而且也很不容易得到。这样一来,一种充满着浪漫的回忆色彩,以反映外来事物作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作品就开始大量流行起来。例如白居易创作的《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在唐朝,中国人通过学习他人和迎接朋友来提升自己。中国人追求的是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近悦远来”“和而不同”。遣唐使的历史,是中国人开放与包容精神的最好体现,而这种精神,被代代传承。

(责编/陈小婷、赵雪纯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中日交流两千年》,藤家礼之助著,章林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第1版;《雷钰:丝绸之路见证下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关系》,雷钰/文,《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外国人如何在唐朝做官》,柏舟/文,《传奇故事》2020年第1期;《古代留学生“压力山大”?看看他们都学了些什么》,沈沣/文,《北京日报》2022年5月18日等)

猜你喜欢

遣唐使波斯长安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我们长安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水VS火
西游新记 2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研究
《古事记》中的创世婚姻研究
浅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