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主要内涵及现实启示

2023-03-17

大连干部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延安干部理论

郭 辉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延安时期大规模地开展学习运动、确立党的干部教育制度,使干部教育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体制机制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根本保证。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因此,回溯这段历史,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发展过程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需要积极争取国际和平力量的支持,对内需要妥善处理阶级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只有成为力量更加强大的政党,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干部队伍,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顽强反抗,最终赢得革命胜利。1935 年10 月,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深刻认识到许多党员虽有丰富的革命战斗经验,但大多出身工农,文化水平较低、理论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不强。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陕甘宁边区局势进入十年左右的相对稳定时期,为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37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2]277在此次会议上,他还结合革命实际明确指明干部的重要性,“党依靠着这些人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2]277。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规模地开展了全体党员学习工作,干部教育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主要完善于延安时期的1939—1944 年[3]。1939 年2 月17 日,中央颁发了《关于成立干部教育部的通知》,这是关于干部教育管理较早的一个专门文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干部紧缺和提高整体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发布了多个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见表1),如《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应经常开办各种干部训练班;《关干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提出了要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关于加强战区青年工作的指示》提出了要加强青年文化政治教育,并协助党政机关开展国民教育及文化运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对在职干部教育进行考核测验,等等。总的来说,延安时期党对干部教育的规定涵盖了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

表1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文件统计(不完全统计)

二、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主要内涵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这些干部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起着骨干和先锋作用。在这些高素质干部的领导下,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干部教育的体制机制,在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理念方面具有鲜明特点。

(一)教育目标:才德兼备,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积极抗日、对内争取和平团结协作的良好态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民主党派的认同和支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且中国共产党和红色圣地延安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民族希望和革命摇篮。据当时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计,“1938 年5月至8月,经该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2288 人,全年总计有1万多名青年从这里获准去延安。”[4]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人数众多,来源广泛,背景复杂。到1940 年初,到达延安的青年大约4 万人,除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很多来自国统区和沦陷区,还有一部分海外爱国青年。这些青年中大多数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性质,还有些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后代。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员,尤其是中下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多出身工农,文化水平较低,小农意识浓厚[5]。1937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共产党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277,并提出:“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2]277。1938 年9 月至11 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526,将干部标准进一步概括为“才德兼备”,并强调干部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6]526。

(二)教育形式:在岗学习,成立干部教育机构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形式有职前教育、离职教育和在职教育。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干部教育难以进行长时间集中培训,在职教育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1939 年2 月17 日,中央颁发了《关于成立干部教育部的通知》,通报成立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张闻天同志担任部长,李维汉同志担任副部长。1940 年1 月3 日发布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提出,建立每日学习两小时制度,要求“全党在职干部必须保证平均每日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1940 年3 月24 日发布的《关干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规定,从1940 年起,把马克思的诞生日5月5 日定为学习节,对先进干部进行奖励;该文件还对学习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说明。1942年2 月发布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在职干部教育在教育中是第一位的地位。同年6月,党中央设立了总学习委员会(总学委),在各地成立了分区学委会,形成了一种从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到分区学委会、学习分会、学习组层层推进的领导组织系统,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为我们党推进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7]。这些制度机制不仅为干部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保证了干部的学习时间,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央直属干部学校与在职干部教育的改革实践不仅有效地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而且为后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延安模式”经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次学习活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三)教育内容:系统培训,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1936 年,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里记录了红军士兵的作息时间表,包括一小时早操、两小时军事训练、两小时政治课和讨论、两小时识字课,还有专门的学习室——列宁室[8]289。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干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1942 年2 月28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干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四种。党中央不仅在制度上为加强干部学习提供保障,还创办了30 多所干部培训学校,培养了上百万的干部人才队伍;同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这些运动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属于中央直属教育系统并且主要学习理论知识的著名的干部学校有中共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被视为“革命熔炉”,以培养党的理论干部为目标[9]。“中央党校要派最好的干部和学生去马列学院学习和培训,然后回来在党校做教育工作、当教员。”[10]为了抓实党员干部的学习,毛泽东同志亲自带头学马列、讲马列,积极促成全党范围内的马列主义学习热潮。在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和影响下,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党理论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为了争取人民的信任、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党还通过话剧演出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思想,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基本的了解,自愿接受宣传。文化教育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对文化程度低的同志首先应以消灭文盲与提高文化程度为中心,从文盲到半文盲,再到消灭文盲。为了更快扫除文盲,我们党开始在有限范围内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用28 个字母,编写了一本袖珍小字典,把最常见的汉语词句译成多音节的容易认读的词汇[8]242。业务教育是“做什么,学什么”,比如军事干部研究军事学,深入学习战略战术和作战经验、红军作战史等内容,“毕业上前线”便成为了当时许多军事学校的口号。

(四)教育理念:学用一致,开创劳动育人新局面

确立学用一致的红色育人理念,提高业务知识实践能力。“学用一致”是指干部教育的内容要与现实情况、社会环境相一致。延安时期开设的干部教育内容体现了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实践,例如鲁迅艺术文学院以文艺为群众服务为方向,以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为关键,边劳动、边创作;冼星海等谱写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1],深刻体现了劳动情感。1941 年1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提出,“目前延安干部学校的基本缺点,在于理论与实际、所学与所用的脱节,存在着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严重的毛病”,而“让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是让其能正确应用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2]。毛泽东同志决定改变这种教条主义作风,以马列学院为试点进行整风。延安整风不仅端正了党员的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还把一个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党建成了无产阶级先锋队。1944 年5月,延安大学完成多所学校调整合并。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经济、文化,是我们延大学习的内容。”延安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制定了《延安大学教育方针暨暂行方案》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该方案“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为基本精神,强调了延大教学法的三个特点:一是学与用的一致;二是“自学为主,教授为辅”;三是在教学上发扬民主精神[13]。教育要与劳动、社会、家庭相结合。延安大学开展劳动自救、互救,解决了学校的经济困难,也为边区建设做出了贡献,积极践行了“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14]的号召。学用一致的育人理念是对马克思劳动教育观的升华,内在本质是在实践中学习与在学习中实践的结合。

三、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现实启示

党的干部只有加深对党史的了解和认知,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即知行合一,一直以来是党对干部的要求。新时代,党的干部仍面临理论不够扎实、缺乏基层历练等问题 ,这也暴露出干部自身以及对干部的教育管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现实生活中,少部分干部仍存在知行断层的现象,知与行之间缺少了情与意,故无法贯通。在加强年轻干部教育过程中只有“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紧密联系,呈现为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状态,经过“情”“意”两个心理维度,才能最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因此,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三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探析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制度,深入总结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经验,从而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知”:重视理论学习,显隐性相结合

“知”是四个维度的前提和基础,“知”即提高理论认知。“提高理论认知”,需要教育者和党的干部共同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视角辩证地看待教育者和党的干部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前提。第二,主体尊重客体的规律,客体尊重主体的引导。教育者要尊重新时代干部的特点和接受教育的规律,提供指导性帮助;新时代党的干部要尊重教育者的引导,对理论知识要主动学习、接受、适应和创新。第三,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局部地发生转化[15]。新时代,党的干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具有创造性。虽然新时代年轻干部(客体)的“主体性”因素有所增加,但教育者仍居于教育过程的主导方面。同时,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当好先生,就必须先当好学生。“有时候群众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而我们的引导者却落在群众的后面。”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自身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教别人。而且,党也要高度重视教育者的学习。

针对新时代干部存在“理论水平不够扎实”的问题,对其学习和培训要以各级党校和干校为依托,实行短期培训和多层次培训,用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在德国传播速度快的原因之一;列宁也认为,不同的阶级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本阶级的理论“灌输”。因此,要通过直接的政治理论灌输,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内化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思维力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通过创办多所学校,成立红军剧社等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如今,西方资产阶级利用电影、网络等媒介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起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加强对干部的政治理论灌输。

(二)“情”:创新红色教育,提高情感认同

“情”是四个维度的核心和关键,“情”即实现情感认同。按照价值观构建的逻辑,应该是“认知——认同——实践”,先有理论认知,再有情感认同,最后达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当前党的干部群体中,出现了“认同高于认知”的现象。“认同程度高于认知水平”,说明对知识掌握不太熟练,但表现出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较高。首先,可以采用“微党课”公众号碎片化推送、短视频等“互联网+党建”的形式,通过观看短视频的形式隐性学习党史知识。其次,实地考察参观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例如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红色场馆。当前,如何将红色旅游和红色知识更好地联系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再次,用好廉政教育基地,例如参观“明镜昭廉”明代反贪尚廉历史文化园,坚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最后,选取年轻干部关心的热点话题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谈话,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好年轻干部,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三)“意”:磨炼坚韧意志,摆正自身位置

“意”是四个维度的保障和后盾,“意”即磨炼坚韧意志。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延安时期更复杂多变,新特点是传播途径更多,形式更加隐蔽;传播范围更广,覆盖人群更大;斗争更加激烈,程度加深。延安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十分严峻,但是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更具隐蔽性,一些党员干部可能无法识别。当前,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加上国内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人们的利益分化甚至冲突短期内将无法彻底解决。社会领域还存在例如贫富差距大、房价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思想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018 -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要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党性教育。针对新时代干部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应立足不断变化的实际,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本领;还应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组织观看先进人物的报道、开展文艺演出等,依托这些载体,于无形中加强党性教育,坚定自身意志。

(四)“行”: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两个结合”

“行”是四个维度的目的和归宿,“行”即实现行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延安时期的劳动教育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物质困难问题, 还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在延安的艰苦条件和抗战的紧迫背景下,重实践的教育方针更符合当时的历史需求。在新时代依旧如此,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理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目前来看,大部分干部文化水平都很高,“但领导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尤其是面临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要形成“年轻干部都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16]的风气。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屋子里跑不出千里马”的道理,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艰苦岗位、复杂环境中去。在密切联系群众时,要重视宣传党的形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信息传播渠道闭塞,边区外的群众对党的真实面貌了解甚微,为获得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党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自身的形象宣传,如报纸、戏剧;并积极邀请国外记者访问,通过他们的客观报道向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延安。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党的干部应主动出击,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积极塑造党的光辉形象,提高群众对党的认识,从而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提供制度支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在延安时期面临巨大的严峻挑战仍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其中的干部教育制度值得新时代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反复学习,以史为鉴。新时代,党的干部要加强对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学习,不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猜你喜欢

延安干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