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萍:让文物更“强韧”
2023-03-17刘阳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阳
张金萍
“几十年、几百年后,我已经不在了,但我修复的文物还在,里面还有着我的体温、我的心血!”这是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金萍及其文保团队小伙伴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刚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时,张金萍并不觉得这会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却越做越喜欢,致力于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工作三十年,不知不觉就成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典范。
让文物更“强韧”
“我国纸质文献收藏量非常大,种类丰富,文献价值很高,但普遍面临纸张酸化现象,酸化已经成为纸质文献损坏的最大杀手。倘若不及时对纸质文献采取适宜的办法进行脱酸,假以时日,纸张受到的破坏会日益加剧,导致出现一系列黄化、脆化、粉化等问题,对文献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张金萍所领导的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同时是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张金萍199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获化学工程及图书馆学双学士学位,与纸质文物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她来到南京图书馆工作,参与馆方与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合作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三年后调入南博,从事有机质文物保护工作,第一年便独立主持相关研究课题。从选题、申报、开题、结题,全过程参与,虽然过程比较艰苦,但为她日后从事科研奠定了基础。机制纸的酸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展了规模化脱酸保护,国内脱酸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加之中国的造纸原材质量、造纸工艺、装帧形式等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完全靠引进技术会“水土不服”。张金萍带领团队长期专注于适合中国纸质文献特点的规模化脱酸保护技术研究。看到自己发挥专业技能研究出的脱酸技术可以使纸质文献得以完整持久保存,张金萍无比欣慰。此外,针对考古木材出土后水分挥发、收缩,导致整体结构改变,张金萍反复实验,研制出木材定型剂、加固剂施于木头中,避免了古木材收缩变形,保存了文物的审美价值。
就这样,边干边学边研究,张金萍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项、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3 项,在纸质文物脱酸技术方面获发明专利授权3 项,并奠定了在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传统与科技相结合
文物具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文物保护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张金萍一直强调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作用,并带领研究所同仁身体力行。
人们参观博物馆对藏品的认识往往仅限于其外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实每件文物的背后都凝聚了化学、材料、生物、地质、历史、汉语言、美术等学科的技术和知识。来自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通力合作,完成着一项项堪称传奇的工作。
比如青海出土的元代钱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但张金萍和团队发现部分纸币后贴有小纸条。一般来说文物的附着物都要清除掉,但运用红外线扫描发现,背面纸条上隐隐约约都是签章。进一步探究得知,原来这批纸币是当时流通过久的残损币,贴纸条盖章表示销毁作废。这一发现挽救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特质,使之能够清晰反映元代的货币与金融制度的特征之一,即纸币报销制度的形态。
又比如,纸质书画易霉变,但有一次南博文保所修复的书画虽然病害多种多样,却没有霉菌存在。修复人员溯源探底,利用生物化工技术分析发现,这种偏黄色的纸张含有黄檗成分,而黄檗是霉菌克星。用黄檗煮水染纸,是中国古代首创,对保护纸张和书籍具有非常好的功效。敦煌发现的5 至10 世纪的经卷,大都经过“染潢”,保存良好,未被虫蛀,而被称为“纸寿千年”。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文物修复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材料,正确掌握修复中“道”的平衡,才能更好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价值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张金萍带领团队主持研究的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主旨,也是她作为江苏省人大代表所交提案的主题。
尊重文物生命
“先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是张金萍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最大的体会。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博物馆,关注文物修复,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进入文物修复专业。在文保人才的培养上,张金萍认为除了综合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培训,修复保护观念尤为重要,敬畏心、责任心、匠心和职业道德需要同步加强。
研究性修复是南博文保所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张金萍与团队抱持的工作理念,“首先严格遵守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最大信息保留、可逆性、安全等原则,然后有一个科学完善的操作规程,中间还要有应急方案。比如一些污斑,老方法洗不掉,这时候科研要跟上,要分析霉菌、病害的成分、类型、时期,研究新材料,找到对应方案……就像中西医结合,给文物诊断治病。”
生于1966 年的张金萍容光焕发,气质慧雅。问及秘诀,她笑着回答:“我觉得热爱(工作)就是最好的化妆品。沉浸其中,潜心钻研,看到自己精心修复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去展厅收获观众的赞美,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会让人产生美好的心流体验,修复文物,也是在修心、修性、修行!”
张金萍介绍说,南博文保所有三十五名工作人员,女性占近三分之二,女博士、硕士就有十二位。她们热爱文保工作,每天仿佛在时光机中穿越,与古人对话。因为修复过程需要集中精力,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面对灰尘、霉菌、虫卵……胃病、颈椎病、呼吸道疾病等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病,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责任使然,这些事情我们必须要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久前,由南京博物院牵头申报的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馆藏中华古籍与近现代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装备试制及实证”获得立项,让张金萍倍感振奋。她表示将保持初心,不断攻坚克难,解决中国纸质文献酸化问题,为行业提供系统化脱酸解决方案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