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研究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分析

2023-03-17陈从军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一流注意力

陈从军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129)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1]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时,也明确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高校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地位。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高校的科技创新长期处于引领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都十分注重高校科技创新绝对优势。2020年12月初,教育部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高校拥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占比超过40%。“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2]。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培育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力量,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3],教育强国建设还需大力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对增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首轮“双一流”建设自2016年启动,2020年结束,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2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4]。在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均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宏观指导高校发展的政策文件,是高校“十四五”时期各项中心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极其重要的施政纲领,代表了高校“十四五”发展愿景和目标。政策文本是高校注意力分配情况的直观体现,也是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形下注意力配置情况的载体。高校在政策决策时,如何有效应外界复杂的信息,将稀缺的、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配置到合适的领域?从实际情况讲,通过对注意力这一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可以实现的。因此,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本研究分析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提供了范本。

1 注意力基础理论

“注意力”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心理学领域,后来,Simon 把注意力引入管理学范畴[5]。Simon认为管理本质上就是决策,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稀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并作出正确决策[5]。Ocasi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力基础观,并认为注意力是管理者对议题(issues)及其解决方案的觉察、编码、解释并集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过程[6]。管理者所能够支配的时间和精力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无法同时处理繁多的事务,必须在理性范围做出倾向性选择,合理有效地配置注意力显得十分重要[5]。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决策者如何科学地分配有限的注意力资源[7]。随着注意力在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政策科学领域,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决策者对特定事务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可以说,注意力变化是政策制定及其变迁的基本原因。政府行为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注意力分配不同导致的,注意力的配置对政府议程设定和政策执行有着关键作用[8]。

中国学者对注意力配置研究比较晚。目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解读,研究和阐述注意力配置。以王长征等[10]、张文鹏等[11]、徐艳晴等[12]、肖红军等[13]、王洛忠等[14]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基于政府政策文本,以胡艺玲等[6]、习勇生[15]、王迪钊等[16]学者基于高校政策文本,都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科技创新注意力相关研究,张彦红[17]选取30个省份“十四五”规划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对科技创新的注意力分配强度、政府资源布局重点及政策工具选择差异性。陈星平等[9]依托40篇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政府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注意力进行了测量研究。许治等[18]基于1954—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分析,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人才施政重点变迁进行梳理。王楚君等[19]对33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注意力配置过程机制。因此,注意力理论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相关决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前,关于高校注意力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注意力代表和诠释高校决策者对特定领域关注的重点,将注意力基础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试图从高校主观因素研究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注意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对注意力的测量比较困难,从目前文献来看,张坤鑫[20]、李函珂等[21]、周付军[22]学者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来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词频分析的方法使用最多,其中学者张彦红[17]、王印红等[23]使用的词频分析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借鉴学者们广泛采用的方法,选择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测量决策者在该研究领域的注意力配置情况。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分析其中的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词频,挖掘政策文本中内隐的高校注意力配置信息,反映管理者在复杂多变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在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如何对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进行配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它可以对文本进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最早被广泛地应用在传播学领域和情报学领域,后来逐渐进入现代科学领域[9,24]。后来,该方法在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运用该方法分析政策文本,研究决策者注意力配置的情况。事实上,正式的政策文本是管理者通过集体决策而形成的一种规范性和约束性的文本,是组织科学治理和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文本中特定语言表述出现的频次和所占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注意力配置程度。本研究运用Nvivo11 plus软件对各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进行词频分析。第一版NVivo软件是美国QSR公司在1999年研发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升级到第十一版。NVivo软件是开展质性研究和混合方式研究的工具软件,为研究者整理、分析和提炼对非结构化或质性数据(如采访、开放式调查回答、文章、社交媒体和网页内容)的观点而设计的,是一款非常高效的软件。

2.2 样本选择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队,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高校“十四五”规划既是高校对“十三五”时期取得各项成绩系统总结和回顾,又是对“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的总体安排、重点部署和重要指引,汇聚了校内外各方面代表的智慧和力量,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最重要的是都确定了未来的发展定位或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文本是高校在“十四五”时期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精力投入的“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向师生和校友承诺“学校将重视什么,重点将向哪些领域投入资源”,集中反映了高校的注意力分配、发展意志及发展目标的政策安排。本研究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逐一登录“双一流”高校官方网站,检索其“十四五”规划文本公布情况。检索发现,很多高校暂时都没有向社会公布“十四五”规划文本,最后,根据各高校公布情况,选取了以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对其“十四五”规划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数据分析

NVivo软件中的“词频”功能可以分析特定词汇出现的频数,并可以使用“词语云”功能直观地展现出来。词语云中的字号大小代表该词在被分析文本中出现频数,字号越大表示出现次数越多,字号越小表示出现次数越少。词语云虽然可以比较形象地展现关键词的整体差异情况,但是难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分析对象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将样本高校的“十四五”规划文本导入软件,进行词频分析,通过词语云,直观展现出关键词的词频(详见图1)。同时,借鉴张彦红[17]和王印红等[23]的研究方法,对排在最前面的词频,与被分析文本对应内容进行认真比对,依次选取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10个关键词,分别是创新、研究、科技、科研、科学、基础、技术、成果、平台、融合。通过以上关键词对样本高校的政策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和检索,计算出各关键词的词频,形成各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基本配置情况。

图1 根据样本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形成的词语云

3.1 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整体情况

经过分析(详见表1),“十四五”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最高的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总频次超过了1 000。其中,复旦大学“十四五”规划文本中,创新、研究、科技、科研、科学、基础、技术、成果、平台、融合各个关键词均位居首位,进一步凸显复旦大学对科技创新注意力高度聚焦。从关键词统计来看,高校之间整体相差较大。

表 1 “双一流”建设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关键词词频统计 单位:次

3.2 不同区域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是区域实力竞争的主要因素。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25]。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划分标准,将中国省份划分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本研究将“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在区域划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分析不同区域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属于东部地区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属于东北地区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属于中部地区高校;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属于西部地区高校。经过分析(详见表2),中部地区高校对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最高,平均水平为833.32,各关键词的注意力占整体比较高。这可能与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战略有一定的关系。图2进一步展示了不同区域“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占比情况。张海波等[26]的研究显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虽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还不够,但是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给中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可以对相对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有效激发了中部地区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中给予更多的科技创新注意力资源。其次是东部地区高校,平均水平为736.98;再次是西部地区高校,平均水平为690.75;最后是东北地区高校,平均水平为563.5。

图2 不同区域“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占比情况

表2 不同区域“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情况 单位:次

3.3 不同类型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

根据软科划分标准,将中国高校划分为综合、理工、农业、师范四类,以此分析不同类型“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情况。本研究,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划分为综合高校;将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划分为理工高校;将中国农业大学划分为农业高校;将华东师范大学划分为师范高校。经过分析(详见表3),综合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注意力配置最高,平均水平为775.45,理工高校最低,平均水平为548.18。图3进一步展示了不同类型“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占比情况。长期以来,综合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优势学科比较多、科研实力比较强、人才数量比较充足,等等, 客观上讲,相比其他类型高校,这一特点会使综合高校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更高,配置的注意力更多。

表3 不同类型“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情况 单位:次

图3 不同类型“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力配置占比情况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十四五”规划文本作为高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注意力配置情况的直接体现。基于有限理性决策者注意力稀缺性理论,本研究选取了2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虽然仅以词频和文字比例为测量依据,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拓展了运用注意力理论解读高等教育领域政策文本的新思路和新视角。结果显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在“十四五”时期,给予科技创新的注意力分配最高,中部地区高校给予科技创新力的注意力分配最高,综合高校给予科技创新的注意力分配最高。总体而言,高校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不用区域高校之间,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差异比较大,存在高校间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区域间、省份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差异;从内部环境看,高校之间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政策情景、政策对象和政策目标存在多元性和异质性, 科技创新注意力分配必然存在一定差异。然而, 当前,科技创新注意力分配极差比较大, 一定程度上超出合理范围, 客观上不利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和协同推进,更不利于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22]。

4.2 研究建议

第一,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策略。“十四五”时期,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高校的治理能力也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办学治校过程中聚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难度更大,争取资源支持更加困难,可以说,“十四五”时期高校发展难度比“十三五”时期更大[27]。各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是研究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情况的静态样本,在文本起草过程中,注意力的配置情况会受到客观环境、政策制度、主观原因等方面影响,容易造成注意力资源分配不均衡、差异比较大的现象。在现实情境下,高校科技创新注意力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上级政策和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各高校要认真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十四五”规划发展愿景和主要任务、“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等,不断地动态调整对科技创新注意力的配置策略,加大资源和精力投入,构建起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同时,要做好资源规划,由于注意力是稀缺性资源,要将其作为长期规划,统筹考虑,分阶段投入,避免盲目地、一窝蜂地加大科技创新注意力投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科学理性决策的程度[15]。不同地区高校、不同类型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调整注意力配置时,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追求世界一流。

第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核心技术突破的加速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对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发展的主动权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下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认真研判新科技革命下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趋势[28]。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主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明确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下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健全分类评价体系,试点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创新,将“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发挥基础研究在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中的牵引作用,下好科技创新的“先行棋”,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研队伍建设力度,推进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以大项目、大成果、大产出为目标,强化有组织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创新交叉融合机制,不断拓展新兴学科方向,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学科。同时,为了减少高校之间、区域之间科技创新注意力配置差异,高校可以加强合作,尝试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第三,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实施,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已经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29]。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特殊性,“十四五”时期只是高校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高校应因时制宜、因时制宜,采取审慎进取的策略,牢牢抓住发展主线,锚定战略重点,努力取得新成就,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27]。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调布局、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和“卡脖子”问题,对重大科研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部署,精心布局学科建设,切实强化创新和生产力的有效对接,提升服务国家急需的能力与力度。主动融入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之中,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以共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进一步筑牢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猜你喜欢

十四五一流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