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战略研究的若干范式分析

2023-03-17贾晓峰胡志民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范式竞争战略

贾晓峰,胡志民

(1.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3.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北京 10073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21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总书记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四抓”职能定位作出来明确的指示,其中科技战略成为我国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核心、首要职能。

科技战略是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创新管理的重要抓手。虽然科技战略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仍较为碎片化,多围绕需求、问题导向,缺乏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也尚不规范,在科技战略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科技战略研究范式方面远未形成共识。因而,有必要围绕战略思想与理论、科技战略研究范式开展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为开展更为科学的战略研究、支撑科技与创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1 战略理论的溯源与发展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源于军事,其早期的内涵是全局、总体。军事战略在18、19世纪期间的主要内涵是聚焦战场中全局性的胜利[1]。此后到20世纪中叶,战略思想的内涵逐渐向两个方向发展泛化,一是从军事战略向大战略、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综合性战略拓展;二是战略思想进入商业领域,形成战略规划、竞争战略、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

1.1 大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发展

20世纪中叶,随着和平与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各国的主流方向,单一军事要素的战略逐渐演化成综合因素、国家层面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较为典型的如美国学者Erale[2]提出战略不仅是军事概念,而是国家或国家联盟利用所有资源保证其自身利益的艺术;大战略是最高形式的战略,是将国家政策和军事等资源整合以获得最大机会胜利的战略,英国学者Hart[3]为“大战略”给出了更为清晰的概念,即大战略是国家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资源在和平时占有优势。随着军事战略逐渐拓展为多因素的国家综合优势,大战略成为国家追求并达到其政治目标的各种资源的集合。1987年,美国学者Kennedy[4]在其著作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大国的兴衰》)中总结提出大战略是服务国家政治目标的,在和平时期基于经济、技术、外交、文化等非军事手段的国家间综合竞争,并指出决策者应通过评估本国以及对手的目标和能力进而寻找达到本国政治目标的竞争优势,实现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随着“军事战略”向“大战略”转化,“national strategy(国家战略)”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国家安全战略)”被提出并逐渐继承了大战略的思想与理念,1965年美国著名学者Kissinger[5]编写的文集Problems of National Strategy(《国家战略问题》)收集的内容包括了军事、国防、军事联盟等方面,体现出国家战略概念的丰富内涵。美国政府则从1987年里根总统到2017年特朗普总统连续发布了17份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国家安全战略》)[6],围绕国家安全目标讨论并提出各方面力量所需采取的策略,以达到遏制相关威胁的安全目标[7]。从概念内涵看,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与大战略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1.2 公司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发展

战略概念从军事战略到国家战略的泛化主要是其内涵和范围的拓展,但是战略思想的理论化、科学化发展主要得益于战略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略思想广泛进入商业竞争领域[8],公司战略出现并逐渐呈体系化发展,较为典型的如美国学者Ansoff[9]的Corporate Strategy(《公司战略》)、Andrews[10]的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年)等著作。

早期公司战略中战略的内涵与政策(policy)高度相似,但更侧重企业资金配置的方向性策略,随着战略思想在商业活动中应用的泛化,商业战略相关概念逐渐出现,如 business strategy[11]、commercial strategy等。Aaker[12]于 1984年 提 出business strategy(商业战略)的两大核心要素分别为公司投资的方向(选择有价值的产品——市场方向)和发展出持续竞争优势。著名学者Druckerd[13]对于商业战略总结提出战略(商业战略)是在较长时间内,适应变化的环境,通过利用资源达到机构目标的一种活动模式。

总体看,商业战略强调资金投入方向的选择以及竞争优势的发展,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是产业发展方向、公司间竞争,以及通过资源配置、抓住机会,实现企业竞争力、生产效率、商业空间的提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竞争环境中公司资源、能力与商机的匹配。随着商业战略的应用发展以及诸多商学院研究的参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理论、方法应运而生,在随后的商业竞争和战略管理中,战略思想和理论逐渐演化成不同的体系,战略管理的重心也在不断变化:(1)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商业战略主要聚焦企业资源、商业机会以及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战略规划和环境适应等方面;(2)80年代后,商业战略聚焦行业选择、市场定位、公司价值等产业组织和战略竞争力等方面。随着商业战略理论的发展,战略管理应运而生,相关研究工具和方法也逐渐丰富,如用于战略规划的态势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SWOT)、用于获取竞争优势的波特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等方法[8]。

1.3 创新战略的发展

商业领域中的创新战略是创新经济学和公司战略的融合发展,是聚焦企业创新发展、创新管理的长期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一般认为,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将创新作为重要要素引入商业领域,并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达到商业目标的创新活动与相关策略的总和[14]。虽然早期创新活动的重心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15],但随着知识、技术在创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创新要素,围绕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也逐渐被提及[16]。

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始于本世纪初,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奥巴马总统时期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5年连续发布的三版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美国国家创新战略》)[17]。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布标志着在国家层面逐渐采用创新政策(innovation policy)替代20世纪80年代的industrial policy(工业政策)及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时期以经济目标导向的technology policy(技术政策)[18];此后众多国家陆续发布了国家创新战略,如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年、2020年)、俄罗斯《至2020年创新战略》(2011年)、《英国创新战略》(2021年)等。

2 科技战略的发展

科技战略是随着创新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技术逐渐成为核心创新要素的转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技战略”是我国语境下的一个特有名词,国外通常使用“技术战略”(technology strategy)、“知识战略”(knowledge strategy)。

2.1 技术战略的概念及内涵

技术战略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企业技术管理[19],一般认为技术战略是发展技术创新所采用的策略组合,包括技术设施、研发投入、国际技术流动等方面[20]。与技术战略高度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是“知识战略”(knowledge strategy),但知识战略更强调公司对于知识资源的配置和安排,从而达到公司战略目标[21]。

作为相对较新的管理理论,技术战略是创新战略发展中围绕技术管理所衍生的新概念,是指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中技术威胁、抓住机会,使用技术性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达到企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方向选择、策略选择和计划的组合[22]。Solomon[23]、Dasgupta 等[24]提出技术战略主要通过对于技术性资源和知识的获取、管理和开发,获得竞争优势以达到技术发展目标和商业目标;Rieck等[22]提出管理技术、寻找技术、技术决策、技术定位、产业预测、目标方向选择六方面的技术战略框架。

2.2 科技战略的内涵

“科技战略”是我国语境中的特色名词。随着20世纪末战略理论引入我国后,“战略”一词在我国的应用较为泛化;总体上,我国学者对于战略理论的研究极少,更多的是围绕管理需求开展的相关研究。科技战略是战略理论在我国科技管理实践中应用而发展来的,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设置了独立的科技管理部门。总体看,我国语境中的科技战略是国外“创新战略”“技术战略”“知识战略”等概念引入,在我国科技管理中发展和演化而来,因而科技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科技战略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较多地出现在政策文件、研究论文和智库报告中;尤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科技战略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同时也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和政策研究的主要领域[25]。总体看,当前我国科技管理者和研究者对于“科技战略”一词倾向于泛化式的使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1)是泛指科技相关定位于顶层设计的宏观政策;(2)是围绕科技管理需求,开展的宏观性、趋势性、方向性的研究和决策支持。虽然我国在大量政策文件和研究论文、智库报告中使用“科技战略”一词,但对于该词的内涵的界定仍较少,不同学者对其理解也有较多不同,从而造成了在使用该词进行交流和信息传递中出现较大偏差。本研究探索对于我国语境下科技战略的内涵做出界定,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战略的内涵、目标与核心要义

我国语境下的科技战略顺延了国家战略、商业战略、创新战略的内涵,其核心要义是关于未来、全局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和措施。总体上,我国语境下科技战略的内涵是围绕科技与创新的相关策略、规划、计划的总和,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科技战略研究与制定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发展方向的选择、围绕科技发展相关资源的配置、战略目标的设定以及采用多样化相关策略的总和;科技战略的目标是抓住环境中未来的机会,解除潜在的竞争威胁,在竞争中发展出优势,最终获得全局性的胜利。

3 战略思想演化与发展的趋势

战略思想从军事战略、大战略、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再到公司战略、商业战略、创新战略、技术战略、科技战略等持续演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内涵重点也持续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战略思想不断演化并在战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理论与方法体系[1]。战略思想的演化与战略理论的发展有如下方面的趋势性特点:

图2 战略理论演化发展的趋势

(1)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综合方向发展。战略理论已从早期的单一军事要素向政治、经济、外交、资源、科技、创新等多要素方面发展,其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战略理论应用的泛化过程。

(2)从总体、全局向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战略思想从早期的强调总体性、全局性的模糊理念发展成为聚焦竞争优势的策略性理论方法体系。因而当前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或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其理论核心已成为发展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的综合。

(3)从宏观理念向战略实践方向发展。战略从早期模糊的思想理念逐渐发展成当前体系化理论,从聚焦全局的宏观理念转为支持战略管理实践的系统研究。战略研究已成为基于较为明确的逻辑框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策略性研究的总和。

(4)兼具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战略思想逐渐从战争宏观层面、国家宏观层面,逐渐向公司、机构等微观主体发展。当前,战略理论在国家、企业、机构、技术等宏观、微观两方面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实质性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即围绕主体竞争优势开展的研究和管理实践。

虽然战略已从军事战略发展成为泛化的多领域、多层面战略,战略思想也已经从宏观、模糊的全局性理念发展成为围绕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体系。但总体看,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实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仍较为分散,也远未形成明确、清晰的共识。围绕科技战略梳理并提出其主要研究范式对于战略研究与管理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4 科技战略若干研究范式

自美国学者Kohn在其著作The Structure of Scienti fi c Revolution(《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范式”(paradigm)一词后,研究范式多用于指集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模型[26]。本文根据科技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场景,提出科技战略研究的6类范式。

4.1 跟随创新的战略范式

跟随创新是后发跟随式国家较长时间以来主要科技战略研究范式,也是亚洲主要国家较长时间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工作范式,通过:(1)追踪全球科技动向、进展,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研发竞争力,将其作为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方向、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撑;(2)追踪全球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研发组织方式、科技创新政策以及相关科技治理、决策模式,研究并分析其趋势和规律,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研发与创新组织、资源与要素配置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决策、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

跟随创新的科技战略研究范式仍是当前我国科技战略研究者和主要相关智库的主流研究范式,未来或仍持续较长时间,但该范式也需在两个方面调整、改进:(1)科技进展的追踪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体现在领域和方向的多样化、专业壁垒的提升,对于科技进展的判断变得困难,仅从二手信息或数据层面难以对其准确地判断,更为专业化的综合研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科技研发与组织方式并不能直接嫁接或照搬,仍需把握其中的规律和内涵,并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结构中进行二次重塑,建立适应我国体制的研发与创新组织方式与制度体系。

4.2 政治主导的战略范式

围绕政治、经济、国家安全需求的战略范式。当前,国家间竞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均来自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我国最高领导人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1956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团结起来“向现代科学进军”,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胡锦涛提出“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5年习近平提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最高领导人的指示为科技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在战略方向方面,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在战略路径方面,202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于发展路径做出明确部署。

政治主导的战略研究范式是我们要持续重点强化的方面,一方面要将国家政治要求落实在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方面,另一方面要将政治学理论、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理论、管理学理论、政策学理论进行融合,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扎实落地的科技战略。

4.3 场景牵引的战略范式

欧美日等科技先发国家多采用场景牵引型科技战略范式。这一点较为突出地体现在各国主要科技创新战略中,其科技重点研发的方向和领域是基于对经济社会未来场景的需求与挑战而对应设定的。

较为典型的如日本2016年《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将“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作为未来社会愿景,以此牵引了科技研发与创新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并在此后的《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2021—2025年)》(2021年)持续延续了这一战略理念[27]。《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015年)基于愿景展望,分别部署了先进制造、未来工业、包容性创新等技术创新优先领域,以及精准医疗计划、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空间技术、计算技术等重点突破领域等方面[28]。此外,在商业战略研究和管理中,大量、广泛使用的未来学研究、情景分析、PEST分析法(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等也是较为典型的场景牵引的战略范式,如于红霞等[29]将情景分析用于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姚望[30]将SWOT-PEST方法用于我国国际商业竞争战略研究。

4.4 技术推动的战略范式

基于技术本身演进和推动的科技战略。技术预测、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等是较为典型的基于技术推动的战略范式,其大量用于国家技术战略、产业/企业技术战略的研究与制定。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家层面上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科技战略研究制定的范式;共有超过2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开展了技术预见活动,其中日本自1970年到2019年共开展了11次的技术预测,并以此支撑了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31]。本世纪以来我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也开展了大量技术预测相关工作,为我国科技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坚实基础。技术预见在产业和企业层面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较为典型的如高德纳公司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的国际半导体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美国电力研究院的美国电力产业技术路线图、美国光电研究中心的美国光电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及加拿大工业部制定的生物制药产业、燃料电池产业、海洋运输和海洋产业技术路线图,我国科技部制定的中国氢能技术路线图、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路线图等[32]。

技术推动的战略范式不仅是单纯的对于技术趋势预测,更是集预测、共识、选择和创造的过程。通过开展技术预测(预见)、绘制技术路线图,形成对于未来技术方向选择、制定发展路径的战略性研判和管理实践。

4.5 学界酝酿的战略范式

是否可以预测未来?是否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前沿科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安排和规划。因此,基于学术共同体的酝酿和共识仍是未来应高度重视的战略范式,但仍需努力提升发现学界共识的灵敏度,进一步推动感知的前移,提前判别并及时通过资源和政策进行超前布局。

学界酝酿的战略范式较为典型例子在基因科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本世纪的基因编辑计划,学界自发的呼吁、推动和共识在战略推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界自发酝酿成就了战略研判和部署。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在正式启动前经历了学界的长期讨论和酝酿,1984年起即在美国能源部(DOE)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组织和推动下,相关领域科学家围绕启动大规模人体基因组测序开展了密集研讨,并于1986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A turning point in cancer research: Sequencing the human genome提出倡议;直到该计划于1990年经由美国国会批准正式实施,学界对该计划的酝酿和共识经历了6年的时间[33]。同样,基因编辑在获得NIH作为科技计划资助之前也经历了充分的学界酝酿,2016年6月Science杂志公布了学界酝酿提出的公共、私人计划倡议“The Genome Project-Write”,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Write, HGP-write)[34];此后于2018年NIH宣布在未来6年内通过共同基金(common fund)支持投入1.9亿美元资助体细胞基因编辑研究。因此,学界的酝酿和共识是科技战略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范式之一,尤其是在前沿领域、领跑开拓领域的战略研究和决策中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4.6 竞争驱动的战略范式

发展竞争优势是战略的核心要义。基于竞争力评价和竞争优势研判的科技战略研究在国家竞争、企业和产业竞争战略中广泛应用。该范式主要聚焦开展如下方面的战略研究:(1)科技与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2)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研究。

当前科技与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已成为较为广泛的战略研究范式。较为典型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科学与工程指标》)系列报告,通过对科技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方面综合评价主要国家科技与创新竞争力;欧盟委员会发布的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欧洲创新记分牌》)系列报告,从框架条件、创新投资、创新活动、创新影响等方面采用综合指标对欧盟国家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35];OECD的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管理国家创新系统》)对于经合组织国家创新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相对竞争优势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的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Global Innovation Index(《全球创新指数》)等均是科技与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研究范式。该范式对于评价主体认清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位势、相对优劣势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均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研究广泛存在于商业战略、国家战略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学者Michael E.Porter推动发展的竞争战略理论以及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方法论,如用于国家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用于商业、企业竞争力分析的五力模型(Five Forces)、价值链分析法等[36]。虽然当前竞争战略仍主要属于管理学领域,既往在聚焦国家、企业、产业的竞争力的战略研究中,科技并不是重要的考虑要素和研究对象,但在当前和未来科技竞争战略研究中,竞争战略的理论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5 集成式科技战略研究框架分析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37],越来越多的领域进入世界前沿、领跑和“无人区”阶段;面对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国际科技、产业竞争愈加激烈的态势,战略管理与决策亟需科技战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科技战略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一范式的科技战略研究有着较多的局限性,综合不同研究范式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撑,因而形成一个集成式的科技战略研究系统框架对于我国科技管理抓战略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将当前较为分散、碎片化的科技战略研究进行分类,规范其研究范式、研究结论,集成不同角度的结论可为我国科技战略的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落实提供综合性支撑(如图3所示),一是基于政治主导的范式用于落实最高指示、宏观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二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和竞争环境的场景预测可牵引科技战略的目标、方向;三是基于跟随式创新范式,把握世界前沿科技的方向、技术发达国家研发组织方式的变化、主要国家科技管理政策的变化,为我国调整科技方向和研发组织方式及制定相应政策提供支撑;四是通过技术推动范式研究,把握时间轴上的技术成熟度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界酝酿的前沿动向的感知度;五是基于竞争驱动的研究,寻求在当前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从而最终支撑战略的制定、战略管理,推动实现战略的落地和实施。

图3 集成式科技战略研究框架

6 结论

当前我国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时期、新时代。科技是最为重要的创新要素,而科技战略已成为是国家、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方向、全局、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宏观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战略思想、战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演化,研究提出我国语境下科技战略的概念和内涵,为战略思想的理论化、体系化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提出的“跟随创新、政治主导、技术推动、学界酝酿、竞争驱动”六方面的科技战略研究范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集成式科技战略研究框架,对于科技战略方法论的发展和支撑战略管理科学性的提升均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期望为我国科技战略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猜你喜欢

范式竞争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战略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战略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