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愿服务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优化创新的逻辑理路

2023-03-16赵伟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赵伟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屡创新高度,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资源与契机?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在价值目标?育人模式和精神核心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和契合性,可以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新兴生长点?在现实实践中,志愿服务是国家政策支持并倡导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途径与载体,能化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困境难题,可以促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的正向养成?以志愿服务创新青少年劳动教育应当激发志愿服务内在动力,深化劳动道德素养涵育与价值引领;依托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实现劳动教育意涵扩容与提质增色;协调志愿服务资源整合,构建劳动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助力劳动教育常态化与长效化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立德树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5.025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5-0155-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1]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其中,以何种载体?用何种方式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了不容回避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志愿服务发展节节高攀,在城市建设?大型赛事?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功能日益凸显,能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优质载体,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优化创新与提质增效?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进而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优化创新,应当厘清并紧扣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基于志愿服务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何以可能”“为何需要”“如何实现”等基本问题为核心逻辑进行系统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何以可能: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间的密切关联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自愿?无偿的服务性劳动,而劳动教育在精神价值层面的实现恰恰需要高尚的?真实的?社会的教育实践为依托载体?马克思指出:“服务这个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3]作为一种自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志愿服务的劳动本质彰显出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根本上追求的是纯粹美好的精神满足与自我實现的价值情操?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助人”与“育人”的双重价值指向,使其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改革优化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新兴生长点?

1.价值目标相同:立德树人是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共同的价值旨归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4]?在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学习劳动知识与掌握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立德树人才是其最为核心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在多重维度上均直接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关切与预期成效实现?从道德伦理层面来看,志愿服务追求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完美契合了劳动教育最为深刻的价值根基与本质内涵?因此,呼吁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与对其进行劳动教育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志愿服务源自于个体内心仁义的主观驱动,其“助人”与“育人”是并行发展的“双主线”[5],对提升个人道德品格和社会道德风尚均具有显著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经由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可以做到在复归人的类本质和实现人的社会性中达成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提升个体自由力量的同时也推进全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青少年在投身于志愿服务劳动时,不仅独善其身,完成了“私德”修炼,而且兼济天下,实现了“公德”涵育?

2.育人模式相似: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都以劳动实践为核心育人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等教育主体通常会利用课程或德育活动等专门创设劳动实践情境,或者引导青少年通过班级值日?家务劳动?社会服务实践等途径进行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实践方式实现的,契合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与育人旨趣,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状态”[7]?亟需指出的是,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真正有效结合必须解决如何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与改善?对此,劳动教育应秉持与时俱进原则,根据现实需求创新实践方式,满足受教育者的劳动体验期待与社会现实需求?与其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更具有劳动全过程的真实性?体验感与包容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加速了劳动形态的更迭,在劳动技能?创新意识和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均提出了不同往日的需求与标准?拥有现代化劳动特征的志愿服务可以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价值,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多频率互动与深度融入?

3.精神核心相通:志愿服务精神与劳动精神之间意涵互盈?辩证统一

精神价值层面的教育引导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考量?《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将劳动精神总结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将志愿服务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将其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精神的主要内涵?不难发现,志愿服务精神与劳动精神之间在内涵构成方面各有侧重,但同时又有着显而易见的高度契合性,均有着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涵,共同指向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中,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与劳动精神共同蕴含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生产中发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志愿服务与生产劳动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提倡劳动者自愿地?主动地?不求回报地付出,并且以此作为道德追求与幸福来源?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具有“甘于奉献”深刻内涵的“劳模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应当追求与传承的高尚品质?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与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实现劳动者爱岗敬业?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文明富强的内在需求与时代脉搏?此外,奉献精神与利益原则的辩证统一成为了劳动价值观教育不容回避的话题?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与社会创造了劳动价值,而且收获了“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满足感与成就感,促成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为何需要:以志愿服务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优化创新的价值意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历经多次改革与优化,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劳动综合素养的培育与价值理性的塑造?志愿服务不仅是国家政策倡导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而且因其时代性?组织性?自愿性?实践性?公益性等多重优势特征,日渐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卓有成效的优化路径与开放性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重要构成?

1.应然所向:志愿服务可以促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的正向养成

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的养成是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异化劳动”现象的不断出现与不良舆论的网络传播无疑会对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养成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价值引领层面的劳动教育难上加难?促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正向养成,应当实现劳动组织和管理的平等?民主和人道化?[8]志愿服务不仅不存在劳动岗位的贵贱之分,而且突出“志愿”的积极动机与向善追求,具有鲜明的劳动自主性与自由性,成功实现了对“异化劳动”的解决与扬弃?与作为谋生手段的雇佣劳动相比,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尤其是志愿服务劳动与劳动价值观之间的高度统一避免了“异化劳动”的单向度?片面性和压迫感?志愿服务项目的分工基本以满足人的主体性与完整性为前提?组织者在协调安排岗位与分配工作内容时会充分考虑志愿者个人特质,尽可能满足志愿者的合理要求,最大化地发挥每个个体的特长与技能?因此,志愿服务在其实践全过程均可实现人的劳动本质,这对于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的养成无疑是一个必备前提与优势条件?

其次,志愿服务满足了青少年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劳动赋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极速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这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容易滋生不良嗜好与价值困顿?与此同时,物质生活的显著提升使得以解决个体谋生为目的的工具性劳动已经渐渐不再成为主要构成,造成“躺平”“佛系”“丧”等亚文化在“Z世代”青少年中盛行?劳动意义感的消解与丧失成为了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所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通过参加志愿服务,青少年不但可以进行真实且具体的社会劳动,而且产出了社会期待的劳动效果与实际贡献,可以收获满足?自由与充实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劳动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舞臺?青少年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发现自我所爱?所长以及之于社会的价值所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9],完成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

此外,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劳动合作意识?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属性是青少年劳动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然而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了劳动技术程度,同时也无意间淡化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劳动项目难度加大与分工细化要求劳动者学会互助合作?然而在现实中,为了便于劳动教育管理与落实,部分学校往往采取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劳动实践或者以强制分配的方式组织集体劳动实践?这样不利于劳动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直接导致了合作意识的养成效果会大打折扣?随着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今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都需要志愿者组成工作团队开展,自然也就需要志愿者之间沟通协调?相互合作?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身上所散发的精神品质与正能量可以感染彼此?互促互进?青少年们也可在志愿服务的团结协作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结交志同道合?向阳而生的朋辈之谊,这对其劳动合作意识与奉献意识的养成大有助益?

2.实然所求:志愿服务能化解青少年劳动教育理想与现实失衡的困境难题

劳动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也非空洞遐想,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然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使青少年劳动教育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问题层出不穷,造成“实然”与“应然”的偏差与失衡?其一,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缺乏恰当有效的劳动实践的配套支撑与后续反馈?其二,有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重视了实践性与趣味性,但忽视了与社会经济?生产科技?职业生涯等受教育者所面临的现实需求与整体考量,存在内容缺失?脱离实际与深度不够的偏差?其三,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有时会作为惩罚与训诫的手段出现,如“因学生迟到而罚其承担打扫班级的任务”,容易让青少年对劳动产生负面情绪并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其四,在家庭教育中,由于一些家长的过度溺爱或持有生怕孩子“吃苦”或“吃亏”的错误观念,造成部分青少年“个体本位”思想严重?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片面以及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青少年群体成分大多为在校学生,并不具备完全独当一面从事社会生产的知识技能与责任意识?尤其是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在法律与情理上均无法完全承担相应的劳动责任,难免使一些教育主体在道德责任与认识上产生理解偏差与心态失衡?

面对以上种种现实难题与困境,或许志愿服务可以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从“理想”照进“现实”的破题之策与有效路径?首先,志愿服务具有劳动真实性与直接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少年可以直面真实的劳动场景,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而收获实际效用以及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例如,青少年可报名参加各类博物馆中有关讲解工作的志愿服务项目?入选的青少年在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会被安排到相关展区为到访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从实践效果来看,得到观众与组织者好评的青少年讲解员数不胜数?其次,志愿服务具有劳动包容性与可协调性?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中不断拓展与深入,社会相关单位和团体组织不仅鼓励和欢迎广大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可以根据青少年因在校学习而造成的时间碎片化?精力有限化等问题进行有机协调,长期为其安排合理的劳动岗位?这就对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可以让青少年在相对较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中接受优秀劳动文化的涵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志愿服务具有社会广泛认可的道德属性与高尚性质,是一件人人称颂?人人支持的“好人好事”?这可以使青少年从参加劳动之初便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3.必然所趋:志愿服务是国家政策倡导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途径与载体

为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作为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被多次强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中纷纷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的互动融合?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10],并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差异化建议?具体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初中学生应“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高中学生应“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11],职业院校学生应“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大学生应“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12]?

与此同时,国家与学校支持并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识和能力?”[13]由此可见,国家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是大力支持的,并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相关责任,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条例》还提倡:“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14]与此同时,许多学校正努力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建设,从制度设计上打消大学生和中职生“参加志愿服务会耽误学业”的顾虑?

另外,从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志愿服务已逐渐成为通往大学之路上的必修课程与必然践行?以上海市为例,自2017届起,高中毕业生的志愿服务记录已被纳入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相关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应把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作为一门重要的体验课程,且要求每位学生高中阶段志愿服务不少于60学时?[15]

三?如何实现:以志愿服务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优化创新的实践路向

以志愿服务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优化创新,应当遵循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科学规律,充分发挥和利用志愿服务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策划,使其不断改进与完善,进而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集中发力:

1.教育引导:激发志愿服务内在动力,深化劳动道德素养涵育与价值引领

在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引领,协调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淬炼心智意志,补足精神之钙与内在动力?第一,坚持以德为先原则,将劳动伦理教育放在劳动教育的核心地位?劳动伦理涉及劳动者的道德理想?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劳动管理中的道德评价?道德调控以及道德进步等内容?[16]教育者应突出强调志愿服务的劳动精神与奉献精神,鼓励青少年养成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劳动态度,培育知荣明耻?淡泊名利的劳动良心,严格遵守劳动规范与劳动纪律,把劳动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帮助青少年实现个人成长与奉献社会的辩证统一?互利共进?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青少年劳动意识养成与自我价值认同?教育者要正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多元动机,进行科学分析与正向引导,激发青少年对劳动本身的自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内在动力,化“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也应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劳动主体地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与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与教导,同时要充分听取青少年的想法与意愿,善于挖掘青少年的劳动潜力与优势?第三,坚持精神激励原则,重点发挥自我激励与榜样激励的正向引导?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的突出表现与进步之处,及时进行记录?鼓励与表扬?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到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重视引导其精神?情感?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的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运用榜样激励法时要注意发挥青少年志愿者群体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与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身边的优秀劳动榜样,形成积极正向的朋辈影响?

2.文化涵养:依托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实现劳动教育意涵扩容与提质增色

弘扬共享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有利于促使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劳动,提升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质量?第一,弘扬多元志愿服务新文化,促进劳动幸福观内化与升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趋势呈现出创新特点与活跃特色,如网络志愿服务流行,创意志愿服务涌现,专业志愿服务拓展等?[17]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需求为青少年从事社会实践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要鼓励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劳动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与生存境遇,实现劳动目标幸福?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有机统一?第二,推广网络志愿服务新风尚,拓新劳动教育多维空间场域?“互联网+志愿服务”呈现出项目多元化与大众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地域?时间等因素导致的线下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困难的问题?要利用网络空间拓新劳动教育多维新场域,发挥青少年对新文化?新事物?新技术的兴趣?感知与运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网络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实现“活”“实”“酷”“趣”的智慧劳动与创新劳动?此外,合理运用网络融媒体开展劳动精神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第三,聚焦青少年志愿服务新动态,推进时代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近年来,广大青少年络绎不绝地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用激情?热情与真情传递着爱?信任与希望,为当下劳动教育营造了温情深厚的人文环境?教育者要将志愿精神?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劳模精神等时代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增强精神涵养与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格局创新:协调志愿服务资源整合,构建劳动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8]?青少年劳动教育各主体间应积极联动?交互协同地开展以劳动教育为核心旨归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提升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力度与效度?第一,强化志愿服务理念,构建全校各部门教职员工齐参与的劳动育人格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负责人应当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总协调,根据学生特点优化顶层设计与协调具体方案?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后勤服务中担任志愿者,使志愿服务劳动助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行政?后勤等部门的教职员工要注意日常言行举止的隐性教育价值,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方式为青少年从事志愿服务劳动创设优质条件与健康风气?第二,精化志愿服务选择,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全程渐进的劳动育人格局?劳动教育应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全过程?通过科学分析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青少年个性化特质,找到不同学段青少年可从事劳动的共通性与交集面,选取众人皆宜的志愿服务作为劳动实践,进而打破大中小学的学段壁垒,完成劳动教育各个学段的平滑过渡与常态长效?其中,要格外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问题,找准大中小劳动教育的共通性与关键点,在内容?时间?场域等方面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第三,优化志愿服务落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格局?多元主体之间要相互联结?同频共振,勇担在劳动教育主渠道?主课堂以及社会生活与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责任?学校应推进劳动科学学科与课程的显学化,以“理论+实践”的形式积极开展教育?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父母及其他亲属长辈应积极树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以身作则支持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要主动为青少年志愿服务提供平台与资源,与学校合作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积极构建良好的劳动文化生态与舆论导向?

4.制度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助力劳动教育常态化与长效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19]?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与工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可以助力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习以为常?随处可为的劳动实践?第一,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制度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内容选择?如今,志愿服务涉及文化教育?扶贫救济?基层治理?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涉足“线上”与“线下”不同空间?然而,并非所有志愿服务项目都适合青少年参与,因此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创设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构建志愿服务菜单式管理模式,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选择?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便捷化,实现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精准化选择与常态化落实?第二,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建设,优化劳动教育协调管理?教育主体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帮助青少年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参与志愿服务,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规范青少年志愿者动员?招募?遴选和培训程序,形成制度化与体系化的组织管理机制?由教育者或者相关活动组织者对青少年志愿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式观察与记录,重视并利用好“服务后”反馈信息与总结教育,强化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同时,完善志愿服务信用制度,将个人信用记录作为激励与约束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制度手段?第三,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劳动教育安全有序?在法治保障方面,要基于《志愿服务条例》出台相应地方性政策与条款,其中应包含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别规定?在物资保障方面,要重视志愿服务物资供给与后勤服务工作,确保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物资正常使用与消耗?在教育保障方面,要建立青少年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制度,从法律法规?技术操作?团队协调?道德伦理等多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上岗前的教育与培训,使青少年在思想与技能等层面进行准备充分后参与具体劳动实践,提高劳动体验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義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72,28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5.

[4][10][1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35329.htm?ivk_sa=1024320u.

[5] 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新中国70年青年志愿服务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2):102-10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 成有信. 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163-176.

[8] 常胜.马克思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现实意蕴——兼论习近平的劳动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25-29.

[9] 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EB/OL].(2013-12-05).https://www.gov.cn/ldhd/2013-12/05/content_2542812.htm.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13][14] 志愿服务条例[EB/OL].(2017-09-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9/06/content_5223028.htm.

[15] 关于加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EB/OL].(2016-01-11).https://mzj.sh.gov.cn/MZ_zhuzhan2699_0-2-2696/20200519/MZ_zhuzhan2699_46008.htm.

[16] 刘进才.劳动伦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0.

[17] 谭建光.“十四五”时期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J].青年探索,2021(1):27-36.

[18]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1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