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成逻辑及时代自觉

2023-03-16

关键词:初心中国共产党时代

何 苗

(上海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7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三个务必”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首,体现了新时代对全体党员更高的政治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历史命题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时代命题。全面把握初心使命的生成逻辑与深厚内涵,有助于全党更深刻理解与践行初心使命,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1 历史逻辑: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凝练升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初心使命的践行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需求不同,初心使命的具体内涵也不同。回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把握初心使命生成的历史必然性。

1.1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生艰苦,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初心使命,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推动革命的主体力量,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了对初心使命的认识与坚守。

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正式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与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2]43-44。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党的七大以初心使命凝聚全国人民力量,激发了中华儿女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坚定决心。面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在思想路线层面进行深刻的自我革命,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初心使命,坚信获取民心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关键,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自身建设。正是在初心使命的价值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人民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从此迎来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新阶段。

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现状,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包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初心使命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如何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转换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带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主张已经被固定为法律形式,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437,体现了党探索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初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卓越能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如何有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难题。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党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中国共产党从不缺少直面并及时纠正错误的勇气,最终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进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将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放在首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抑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历程,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性重构。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革命性锤炼,将党的自我革命提升到新境界。

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历史使命,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审视与分析国际国内现实问题,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大会主题,体现了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政治毅力。党的二十大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团结奋斗。正是基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迈进的新征程。

2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

初心使命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既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转换,又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2.1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是使命型与服务型相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体现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价值。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决定了其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在消灭剥削与阶级差别的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全面彰显人民的个性与自由,才能真正展现人民主体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念,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指引着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413这种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衡量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标尺。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8]485。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1091。强化宗旨意识不仅深化和加强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的核心利益诉求,不断完善为人民谋幸福的话语表达,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民思想以深刻的时代内涵。深深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与中心地位,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生观与天下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基因,其蕴含的以人为本、王者无外、天下为公等思想是初心使命的源头活水。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坚持的理想追求。无论是“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的论述,还是“春秋之义,王者无外,欲一于天下也”之句,均彰显古代中国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雄心壮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尚书·五子之歌》有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0]《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1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2]这些论述无一不是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力求实现国家安康、百姓和乐。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的时代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一脉相承。《礼记·礼运》中勾勒了“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可谓大同社会的雏形。关于大同之世,《礼记·礼运》中更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具象描述。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类和平相处,寄托的是人类团结友爱,倡导的是人类共同进步,这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核是互为贯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重意蕴,不仅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而且旨在为世界人民带来共同福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性地转换了天下大同、和合文化的价值意蕴,其之所以能走向国际社会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与拥护,正是因为这一理念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3 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时代自觉

党的初心使命不是定格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是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始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党的初心使命生成的发展逻辑是历史逻辑的时代延续与理论逻辑的具体体现。从发展逻辑来看,初心使命是我们党交出合格时代答卷的精神引领,是党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力量之源。坚守初心和使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

3.1 初心使命是党交出合格时代答卷的精神引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时代,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有效回应“赶考”命题,是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考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探索出一条党的自我净化路径,保障党践行初心使命落到实处。

初心使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主体自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13]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属性,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正是始终保持革命精神,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自觉抵御风险挑战,才得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弘扬红色基因、永葆革命精神既是防止党内思想懈怠的必由之路,又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也必须始终保持“两个先锋队”性质,坚守初心使命,带领人民交出更满意的时代答卷。

3.2 初心使命是党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力量之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初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马克思从各民族利益的高度出发强调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思想,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为谋取全人类的幸福贡献力量。回溯党的历史,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曾表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14]156-157;邓小平同志则强调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5]143;江泽民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6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与贡献者,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危机与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已经迎来新时代,这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时代,也是中国承担为世界谋和平发展的国际责任、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宏大语境中深刻把握初心使命这一命题,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积极推进这一愿景落实,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为各国谋取发展福利,旨在与各国携手谱写世界更加美好的华章。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与智慧的彰显,又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当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4 实践逻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也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推动这一命题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直面多重挑战中深刻把握其现实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1 旗帜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人民之所以能有美好幸福生活,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积累了初步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制度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将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完全具备领导资格和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不断胜利。

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中践行着初心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在各个阶段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内在要求,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只有确保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始终处于主心骨地位,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4.2 价值遵循:坚定人民立场

初心和使命体现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党来自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7]18理论引领实践,在党的历史实践中,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初心使命的反复强调与坚守,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强烈的使命担当,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用实际行动在坚守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践行初心使命。历史雄辩地证明,坚守人民立场是党在百年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经验,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66这句话深刻诠释了人民的地位,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之心,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之心”[19]14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依靠力量。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民的主体作用,汇聚点滴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之源。要调动人民群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谋民之所求,在拼搏奋斗中实现梦想。

4.3 有力保障: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一伟大的制度创举,对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党,能领导中国从积贫积弱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凝聚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力量,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初心和使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认识,而是以强大的制度力量呈现出来的意识坚守。”[20]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执政根基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常新”[21]。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从认知层面使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同时,要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深化责任意识,增强情感认同。此外,除了建立具有指导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在践行初心使命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使践行初心使命的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初心使命命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是新时代走好赶考之路的重要遵循。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根本上说是坚持了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断赋予初心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彰显初心使命的科学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初心中国共产党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