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探寻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
——基于“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考察

2023-03-16王丽丽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王丽丽

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马克思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问题且在不同层面展开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要素与生成条件得到较多关注与整体论述的同时,有关其生成进路及其蕴藏的思维转向仍处于被遮蔽状态,尚未得到具体剖析。事实上,马克思在本体论与存在论的双重视角下,通过聚焦现实个体与共同体需要,逐步完成了从个体性原则向社会历史性原则的思维变革,找到了深入把握个体复杂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的理论支点,具体指认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需要异化的多重表征,开启了探寻超越既存共同体现实进路的新视域,为未来文明共同体的生成进路注入了现实因子与文明基因。

一、转向出场:对“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的确认

马克思洞察个体性原则主导下依托生成道德共同体、理性国家共同体亦或最大化满足个人物质利益需求的路径局限,剖析“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的内在特质,确认了凸显社会历史性的“需要-实践”路径,明确了未来共同体现实生成进路的新逻辑起点。

(一)洞察个体性原则主导下的生成路径及其局限性

1.个体性原则主导下生成未来共同体的多重路径

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路径问题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众多思想家考察的主要问题,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指向是强调对个人利益与需要的满足。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二元论范式下剖析共同体的存在与生成问题。在他们看来,政治共同体以一种“他者”的身份独立存在,主要服务于一般个人的普遍利益和需求,本质上具有一种消除国家异己性的工具价值。如卢梭以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把道德共同体的生成放置于“公意”视域中加以理解,强调“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卢梭认为,需要联合个体自由意志构建起一种道德共同体,以此来对抗制约个人需求实现的异己力量。与以往启蒙思想家相比,黑格尔在绝对理念的支配下以“分离-结合”的思辨逻辑对未来共同体的生成问题展开深入探寻,具体把国家共同体放置于一个不需外力推动的“自决”实体的辩证运动中加以考察。在他看来,“国家是现实的一种形式,个人在它当中拥有并且享有他的自由”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8页。,但这种自由的获得是有前提的,需要个体“承认、相信、并且情愿承受那种为‘全体’所共同的东西”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8页。。换言之,只有个体自我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个体需要才能够得到最大化满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黑格尔眼中的国家虽不是个体意志结合式的“契约”国家和“守夜人”国家,但个体自由意志同样以一种抽象思辨哲学的方式充斥其中。按照西方学者诺伊豪瑟的理解,黑格尔的社会理论“以一种不弱于卢梭的方式致力于确保一种自由”4[美]弗雷德里克·诺伊豪瑟:《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积极自由》,张寅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41页。。此外,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同样把个体视为主要视域,在个体性原则下把握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在他们看来,在市民社会孕育的时代精神——崇尚个人利益的推动下,最大化地满足个人物质利益需求是构建起个人自由发展与交往的经济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2.个体性原则主导下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局限性

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念与现实的分离。沿着道德共同体、理性国家共同体与最大化满足个人物质利益需求的生成路径,未来共同体在形式上逐步靠拢抽象理念的同时,却和现实产生了断裂。马克思认为,这实际上是人们以抽象意义上的个人为起始点展开一系列逻辑推演的自然产物。他批判黑格尔把观念当成主体,把现实的主体当成客体,拒绝把“现实的存在物”看作无限物的真正主体,批判斯密和李嘉图从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出发。在他看来,无论是强调理念回归的伦理国家还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以非现实与非历史中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只能在理念与现实间产生巨大鸿沟。二是个体与共同体的分离。在个体物质权益与自由权利不断得到保障时,个体与共同体间原初天然的关系纽带被重新建构。尤其是在片面强调满足特殊个体政治权利与经济利益需求的境遇下,个体与共同体常会处于一种紧张的对抗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复杂多样的社会联系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以及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只是进入市民社会后才展现出的具体样态。市民社会的崛起致使个体性原则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把实现个体自由意志与满足个体物质利益需求视为寻求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主导原则。加之形而上学的裹挟与支配,个体“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深陷抽象思维茧房所形成的各种路径及由此所带来的双重分离,促使马克思积极寻求超越上述分离的现实进路,确立理解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新逻辑起点。

(二)剖析“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的社会实践属性

1.在需要视域中理解人的社会化本性

马克思依靠厘清人与动物的需要,逐步触碰到复杂的“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本质特征。在他看来,生物个体有其“天然”需要,尤其是“现实的个人”作为最“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各种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存有基于生物本能所孕育出的自然需要。但他未停留于生物学层面,而是把人的需要问题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关联起来展开剖析。他指出,如果吃、喝、性行为等人类固有的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那实际展现的就仅是动物的机能。通过辩证分析人与动物的需要,马克思逐步剥离出异于动物属性的人的特质,“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他既反对脱离人的生物属性空谈人的需要,又反对停留于自然属性层面简化人的需要,并注重在社会历史辩证法中理解人的需要及其本质特征。他指出,对具体物质生活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发达的需求”,“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而这“在羊或狗那里是没有的”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由此,一个具有原生性与次生性的人的复杂需要体系在他头脑中已逐步形成。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级阶梯”,即人的生存或生理需要、人的谋生和占有需要、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5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载于《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这实际上是马克思扎根于“现实的个人”所处的时代境遇,在需要视域中把握人的社会化本质的理论成果。

2.在需要满足方式视域中把握劳动活动的实践属性

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仅体现在需要的层次不同,更体现在需要满足方式上的本质差异。马克思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人需要的对象往往不依赖于人主体自身且存在于他之外,人的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满足需要的历史过程,“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514页。同时,马克思全面揭示出人们为了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在持续性满足“发展了的需要”中才催生出了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在此阶段,马克思已不在“需要应该得到满足”的抽象思辨逻辑中展开正反论证,而是转向“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生产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在新的逻辑起点上理解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

(三)确认社会历史性原则主导下的“需要-实践”进路

1.“需要-实践”进路关联着自由全面发展个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生成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谈人的本性,主张把人的需要与人的社会化本性关联起来,认为需要的丰富和满足程度关系到人的发展程度。人的需要越多样和广泛,将越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生成越来越多“富有的人”,即完整展现个体生命本质力量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事实上,需要的丰富与满足程度不仅关联着人的个性解放,也与未来理想共同体的生成紧密相连。这缘于未来理想共同体作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在不断满足个体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进程中,通过嵌入更多自由个体所生成的更高层级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指出,在未来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通过聚焦“现实的个人”复杂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马克思探赜到了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理想共同体现实生成间的内在关联。

2.“需要—实践”进路关联着个体与共同体间内在关系纽带的重构

在社会历史性原则下理解和把握需要本身及其满足方式,是构建个体与共同体间真实关系纽带的重要突破口。马克思认为,人们“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往、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514页。个体与社会、自然间的关系,主要是在满足个体生物机体“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中逐步构建起来的,而非人们头脑中主观臆断的结果。此外,马克思探赜到物质利益需要及其满足是生成个体与共同体间联结纽带的主要根源。他指出:“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特性(不管它们是以怎样的异化形式表现出来)、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他们不是超凡入圣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575、575、519、519、223、194、322页。。马克思透过复杂社会关系的表象,深入到生产关系这一内在肌理,立足客观历史经验,确认了物质利益需要及其满足在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纽带构建与变迁上起着主导作用。

马克思基于对人的复杂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的考察,摒弃了个体性原则主导下的多重抽象思辨进路,洞察到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沿着“需要—实践”进路是深化探究未来共同体现实生成的正确方向。

二、转向深化:对资本逻辑支配下需要异化及路径局限的批判

马克思深入货币与资本主导的共同体内部,对政治权利与物质生产方面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交换价值”体系下需要异化的多重表征,洞察到在满足个体“实际需要”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及其造成的多重断裂,推进了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理性认识。

(一)明确“交换价值”体系下需要异化的具体表征

马克思跳出需要“应满足—无满足”的异化逻辑思维,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现实共同体展开深度剖析,探赜到其在“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满足上显现出了多重矛盾表征。

其一,与需要进步化相矛盾的需要低层化。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工人只有在运用吃、喝等动物机能时,才能感知到自身处于一种不受束缚的状态,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因为,此时资本把“尽可能贫乏的生活(生存)”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设定为交换基准甚至是交换价值的上限,人的“必要需要”降低到牲畜所要求的“最必要的肉体需要”,吃、喝等“自然需要”被视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且人已沦落为一种“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随着需要边界在人与动物间变得愈加模糊,即“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强调了如下事实,资本主义在创造‘丰富的和多面’的需要的同时,却使人贫困,使工人成为‘没有需要’的人。”5Agnes Heller,The Theory of Need in Marx,ST.Martin’s Press,1974,p.47.这种需要的异化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有关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真实写照。

其二,与需要多样化相矛盾的需要狭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分工作用下创造出更多物质商品且孕育出“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使得共同体内部个体追求的目标日益单一化。马克思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成员仅仅是“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必然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联系的独立的人,即为挣钱而干活的奴隶”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市民社会在个体性原则下构建起一个庞大的需要体系,其中“人的需要”逐步表征为自私自利的“实际需要”,具象为对商品和金钱的追求。人透过货币这面棱镜,发现“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226、160、225、312-313、52、52页。。在无休止的欲望的驱动下,人的需要被狭隘化为物质利益需要,且这种狭隘化涉及到的不是共同体内部少数个体,而是共同体内部多数个体。

其三,与需要真实性相矛盾的需要虚幻性。在货币与资本统摄下的共同体内部,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在对象化活动中展现出可感可视的真实性与现实性特征,但从需要满足的程度与主体范围来看,则带有明显的虚幻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把自身利益需要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衔接起来,把个体的利益需要诠释为共同体的利益需要,以一种代表“普遍利益”的虚幻形式统治了“现实的个人”。这种虚幻形式本质上是私有制发展的历史产物,但在资本增殖的驱动下,一种特殊的“普遍利益”需要日益外化为“天然”的共同体需要。

其四,与需要关联性相矛盾的需要对抗性。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联度较高,个体需要与共同体需要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整个共同体的生存”问题构成了天然共同体成员展开生产与交往的共同基点。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的独立性”增强,个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意识觉醒,个人需要与共同体需要间的天然关联纽带逐步断裂,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私利间的相互较量。马克思认为,当个人“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甚至不惜以损坏或牺牲共同体需要为代价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时,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与对抗将日益加剧且不可调和,这是两者在交换价值体系中关系样态的具体表征。

(二)洞察满足“实际需要”的单一路径及其路径依赖

1.出卖劳动力是满足“实际需要”的核心路径

马克思认为,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主导的生产体系中,其他生产都被纳入到由资本推动的“物的生产”体系中,而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且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则逐步被消灭。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恩格斯也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从“生存资料”到“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其始终指向于一种物的生产与再生产,尤其是一种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在“实际需要”及其满足的驱动下,出卖劳动力以实现最大化的物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为满足需要的唯一进路。随着共同体成员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及自身自由度的逐步提升,他们的劳动被视为一个极具物化和商品化的对象,劳动力成为一种可变卖的商品,人们原初的“自然需要”在“交换价值”体系中已被后天塑形,并与价值增殖的劳动力形式建立起了深度链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必要需要’是‘自然需要’满足在资本中采取的形式。‘自然需要’通过出售劳动力来满足,并采取‘必要需要’的形式。”3Ian Fraser,Hegel and Marx:The Concept of Nee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8,p.132.随着交换价值体系中的买卖关系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物质劳动与日常生活,甚至进入人们的“生命表现活动”中,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个体只有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满足自身所需的“必要的生活资料”。

2.依靠满足“实际需要”的异化劳动路径

需要的产生及满足方式作为历史的产物,主要取决于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物质利益需要为导向,长期深刻地影响了共同体内部不同阶级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其生活需要,致使需要的满足及其方式间的对立性加剧。人们在雇佣劳动活动中获得更多需要满足感的同时,对劳动本身愈加抵触。不同于早期著作中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并非用一种抽象的异化逻辑思维来论证,而是用一种实证经验来具体表征货币与资本主导下个体需要满足方式上的异化性质。在他看来,当劳动本身变为满足需要的“手段”及降低为“交易对象”时,劳动对工人来说始终是一种外在、强制的隶属于他人的活动,是一种外在偶然的需要,而非一种源于内在必然的需要。人在劳动中只能感受到一种粗鄙的动物性感受,体验不到劳动自由的内在特质。因此,出卖劳动力的路径不仅偏离了人的真实需要,而且增强了劳动的异化性及对异化劳动的依赖性。

(三)指认出“实际需要”满足进路中多重关系纽带的断裂

在“交换价值”体系下,随着以满足物质利益为核心的需要体系以及出卖劳动力的异化路径的确立,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间多重关系纽带断裂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人与自然间关系纽带的断裂。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人的需要的满足在自然界中得以实现。在原初“自然需要”及其满足的驱动下,人与自然间生发出一种原初的自然关联。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原初“自然需要”不断被重塑且表现为具有不同主体指向的“必然需要”,这使人与自然间愈发呈现出一种新的内在张力。该张力并非出现在两者相互作用力上,而是出现在两者和谐交互作用上,它使个体与自然间的有机关联逐渐产生出新的断裂,即发生在人类物种和自然界其它部分间的“代谢断裂”。

二是人与社会间关系纽带的断裂。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其内部也存有关联。人们只有在一定的关系纽带中才形成“共同劳动”、“结合劳动”及交往活动,进而满足其“发展了的需要”。进入资本主导的共同体内部,“一切宗法制的东西都消失了”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59、659页。,“旧社会的一切关系一般脱去了神圣的外衣”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59、659页。,转变为“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发展成为联系企业主和工人的唯一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中却产生出了孤立的个人。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可见,对物质需要及其满足的盲目追求,致使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关联愈加单一化,在确立起新的“唯一”关联纽带的同时,个体与社会共同体在交互上呈现出了实质性断裂。

三是人与人的生命本质间关联纽带的断裂。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生产劳动,追求的仅仅是价值增殖及其塑形后的“必要需要”,它只具有一种手段和工具效能,无法完成对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确认。马克思指出,在以满足物质需要为核心的单一路径下,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59、519、541页。当需要满足方式处于低水平与异化状态时,人们通过劳动感受到的不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而是对这种生命活动与本质力量的背离,“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59、519、541页。。可见,货币与资本镜像下“必要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存在与发展逐步割裂了人与人生命本质间的有机关联。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明晰了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后需要在满足程度、满足方式及满足范围上的具体样态,洞悉了以满足“虚幻—抽象”需要为核心的单一物质生产进路的内在局限,推进了有关超越资本主义共同体现实进路的具体探究。

三、转向指引:对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重构

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具体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展开建构性分析,强调回归“现实的个人”本真需要以及聚焦现实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变革劳动形式与社会关系中重构需要满足方式,历史性地重建未来共同体生成的现实进路。

(一)回归“现实的个人”的本真需要

1.从实现个性解放的角度把握“现实的个人”的本真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也正是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才构建起了与他人、世界的实际关系,促使个体从观念上的解放真正走向现实层面的解放。为此,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172页。。这强调要从与个性解放密切相关的多重需要及其丰富和满足程度的视角来把握现实个体的本真需要。具体来说,一是个体生存需要的丰富和满足程度。马克思认为,“第一个历史活动”产生的前提是生命个体的存在。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59、519、541页。生命有机体生存与发展需要愈加得到满足,则将有众多“完整的人”被孕育出来。事实上,回到人的复杂需要体系中,人的需要不仅存有丰富性和广泛性,且内在存有一定的层次性,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随着物质需要以及非物质需要日益得到拓展和满足,个性解放将超越观念上的个性解放,在现实生活层面成为可能。二是个体交往需要的丰富与满足程度。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172页。交往需要的满足使得人的社会本质属性得到进一步彰显,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个人生产能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个人思维能力实现全面提升,促使交往普遍化的个人真正替代“地域性的个人”。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59、519、541页。以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为核心确立起来的复杂需要体系并非抽象的概念体系,而是指向蕴含实现个性解放所需的社会关系体。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向本真需要的回归

向“现实的个人”本真需要的回归,不仅要实现从极少需要向多重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转变,最为关键的是要摆脱需要异化状态,进而完成向人的本真需要的根本转变。该转变不能依靠一种空洞抽象意义上的思辨逻辑推演,而要依托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推进对“现实的个人”真实需要的满足。在马克思看来,要持续超越对既存需要的满足,及时发现、捕捉和回应“现实的个人”的新需要,实现对“现实的个人”本真需要的历史性回归。这就需要通过关注“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需要,彻底摆脱高度抽象化的人的需要理念以及无历史性的需要满足方式,摒弃被倒置的、被遮蔽的或以静态方式表现出来的多重需要异化表征,真正走入人们更复杂的生活世界,触及到彰显“现实的个人”复杂需要的真实生活样态。

(二)聚焦现实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需要

1.确认共同体内部共同利益需要客观存在

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共同体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且不可替代。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520、520页。承认人与自然、社会等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命题,也是真正理解现实个体社会化本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现实的个人”只有通过逐步与自然界发生关联且将其转化为人的无机身体,才能维持生命有机体的物质需要。只有在与自然界的持续交互中,“现实的个人”才能获取直接的生活资料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另一方面,个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孤立个体,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单元或共同体成员。人们在生产生活的相互交互中,通过与“他者”建立起复杂的生产、社会关系,生成了多重隐蔽的关系纽带,这在映射出“现实的个人”真实存在状态的同时,也决定着人的社会化本质属性的实现。马克思通过追溯历史,洞察到在原初共同体内的每个个体都把自身看作是天然的所有者及劳动的共同体成员,其劳动目的不在于个人私利的满足,而是为“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这就基于历史事实确认了共同体内在共同利益需要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原初共同体存续的核心指向。

2.在批判性视角下重思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需要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支配下,虽然个体需要与共同体需要实现了形式上的结合,但两者间的分离与对抗不仅未能得到真正消解,反而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愈加凸显。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被等同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需要。尤其是在资本主导的共同体内部,需要本身被放置于价值交换和增殖的坐标系中,共同体需要已转变为与个体异化的“他人”需要,致使需要的虚幻性和抽象性发展成为一种显性特征,即需要体系中的一种“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因此,要在多重批判视域中重思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需要,意识到共同体需要并非“虚无”,也并非天然地与个体需要处于对抗状态,而是真实地存在于个体与自然、社会等持续交互过程中所生成的具体需要中,真正统一于社会化个体需要满足的历史进程中。要不断回到现实共同体内部,在人们复杂生产与社会关系中透视和把握共同体真实的共同利益需要。

(三)重建满足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的现实进路

1.强调在具体非异化的劳动活动中满足个体与共同体的真实需要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520、520页。但有关人们满足自身物质生活中多重需要的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520、520页。。沿着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进一步从生产力变革的角度,考察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与财富和产品增多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他意识到“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页。。财富在数量上的增长折射出劳动活动生产出了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关联着人们需要的丰富和满足程度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他认为随着财富的增多,要趋向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而非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摆脱资本权力逻辑所生成的异己性与强制性。正是基于对物质生产本身及具体劳动形式的透视与剥离,马克思提出,在未来共同体中劳动本身将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在这里,“第一需要”意在表达劳动活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是彰显人的社会化本质及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非异化的“共同劳动”与“结合劳动”中不断重塑人的“自然需要”,构建起满足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的现实路径。

2.注重在社会关系变革中满足个体与共同体的真实需要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恩格斯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出场就在于夺取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领导权且把它转交给劳动生产者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9页。,消除诸多人为的和强制性的分离因素。只有在新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满足个人与共同体真实需要的社会生产才有可能。只有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革,进入更高层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体与共同体的真实需要才能有所显现。在既有的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下,个人的真实需要蜷缩在虚幻的阶级共同需要与抽象的货币需要及其满足中,个人受制于社会资本权力关系的支配和统治,个性被牢牢地束缚于物的依赖关系中。对此,马克思指出,自由个性的真正实现要建立在个体全面发展以及“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要依托生产关系的变革,彻底打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壁垒,在个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和满足个体与共同体的真实需要。

四、启示与思考

马克思围绕“现实的个人”需要问题展开不同层面的立体式剖析,开启了探寻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问题的新视域,完成了有关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探究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这不仅为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注入一种现实性因子与新文明视域,也有助于正确认识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时代意蕴,推进未来理想共同体的现实生成。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应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是迫切要回答的新时代课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聚焦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是真正走出现代化困境、加快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进路。因此,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多重指向,及时发现和捕捉不同时空境遇下个体与共同体的本真需要,在变革需要满足方式中逐步孕育出联结个体与共同体的新关系纽带,开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逻辑起点。有学者指出:“现在,我们要转向一种公共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政治经济主导向政治哲学主导的转变——这就是当下社会变迁的本质——正转向非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思潮。”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83页。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代化思想变革的产物,本质上是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及变革需要满足方式中逐步生成的新道路。它通过直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多重美好需要,在有效克服资本负面作用、弥合个体与共同体间断裂、抵制霸权主义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路径效能,重塑了满足人们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内在发展逻辑,开辟了一条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