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实践叙事
2023-03-16朱凯歌
朱凯歌
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动向的觉察、觉悟和觉醒,对历史进步的确信、向往和追求,包括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知、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自觉总结”1杨河:《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 历史主动》,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作为有着高度历史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则是指在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发展规律、辨析历史方位、增强使命意识,主动从历史中启智、极力塑造美好未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历史自觉来审思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道路方向和主体力量,并在高度历史自觉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民族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历史自觉的再度彰显。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民族复兴的新辉煌,其高度的历史自觉就是关键原因之一。
一、确保自身始终是民族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坚强的领导力量。近代以来,国内许多政治力量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努力探索,但都黯然失败。历史表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越是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越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力量具有必然性,但其必然性并不代表着永恒。以史为鉴,前进道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仍需不断强化对自身的锻造,以巩固其领导核心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之维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首先需要明晰中国共产党缘何能成为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具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对比,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体现在思想武装、利益指向和组织纪律等方面。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内容上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在指导实践、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上更具现实效力,并不断展示出旺盛活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进而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经受各类风险挑战考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了其他政党和社会主义者自身存在的思想局限性,进而生成了与生俱来的显著优势。
具有明确的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人类利益指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的利益指向,他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不以任何特殊原则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在于,“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思想原则,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奋斗旨向,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注重全党的集中统一。集中统一即党中央在党内拥有最高权力,在全党令行禁止。1859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谈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时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建设一个组织纪律高度严密的政党,将保证党中央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作为一项重要的建党原则。党的一大的党纲在组织原则上就明确规定党采用苏维埃的形式,蕴含着少数服从多数、地方组织和个人服从中央的精神和原则;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4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历史延续近百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这些都为从根本上保证全党的集中统一奠定了规则和制度基础。纵观党的建设百余年历史,可以说注重全党的集中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
(二)始终注重加强党的能力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加强党的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镜鉴和总结近代以来诸多励志图强的政治力量的失败历史和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而得出的宝贵经验。党的能力建设主要涉及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战略决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领导地位得以巩固、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坚实保障和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在革命实践中练就本领,以加强党的能力建设。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培植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页。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以历史自觉加强自身科学思维能力建设的重点举措。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号召全党上下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并强调将其与民族历史、当前运动相结合。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战争中斗争的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党中央要求全体党员“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以提升党解决执政过程中各类疑难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并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始终坚持以这些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直面时代课题中始终坚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所需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实践是推动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媒介,是广大党员练就能力本领的强力支撑。在历史自觉下练就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力本领,党始终自觉地将实践历练贯穿于百余年奋斗的历史全过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主动在工人中组织工会、发动工人斗争、投入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初步练就了党的社会动员、战略决策等能力。之后,党又通过建立革命根据地、数十年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及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使党的各项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尤其是党驾驭全局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镇压反动革命、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全党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逐步磨练出过硬的执政本领。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2-543、184页。。在实践历练中不断加强党的能力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密码之一。
二、坚定民族复兴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选择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历史自觉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必由之路。
(一)道路问题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2-543、184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近代中华民族170多年命运变幻史、自身90多年砥砺奋斗史和新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史所作出的科学论断。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对这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不适宜的发展道路终究会因无法有效解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课题、时代难题,被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人民所抛弃。相反,适宜的发展道路则会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深度影响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近代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历史是对此最为有力的阐证。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命运之轨,自此屈辱求存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真切写照。诸多政治力量为了拨动民族独立复兴的命运之轮,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艰苦求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派、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运动派选择了继续维护封建制度的道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选择了走君主立宪制道路,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选择了效仿西方走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但都未成功开启通往民族复兴的大门,民族困境依然有待破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选择了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前进道路,最终领导人民结束了近代中华民族持续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建立了新中国,迈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此后又经过70多年的接续奋斗,使得如今的中华民族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在道路探索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1851年12月,马克思评述法国政局历史时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历史之轮何以前进,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由此,理解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与探索,必然离不开历史视野,离不开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斗争中的历史自觉。
通过回顾党和民族的历史、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态势,中国共产党深刻洞见了共产主义目标下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景,在未来社会建设的设想和探索中选择和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毛泽东同志曾阐明了道路问题与革命成败的内在关联,即“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方向选择进行过澄明。1940年,毛泽东同志谈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步骤时指出,第一步是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3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页。。在党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思考中,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了新中国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业凋敝、穷苦惨淡,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前进之路步履维艰。即便如此毛泽东仍反复强调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同时领导全国广大党员对此予以坚定的实践确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使新中国陆续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为继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此后20多年间,党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党自身认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及受苏联模式影响等,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建设出现了偏差,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了两次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深刻总结反思,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杜绝“历史断裂”,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过的重大曲折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和完善是党衔接以往奋斗历史,在新时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下的实践延伸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理性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场伟大革命,坚持什么样的道路方向决定着这场革命的成败。邓小平同志强调“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为目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为起点进行探索,从强调“两手抓”到“三位一体”,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在尊重历史、衔接历史中不断前进,始终强调全党要在道路问题上自觉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进程中稳妥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将改革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相统一,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将之推进到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各类风险考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并推进“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道路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协同推进“两大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拓展中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三、自觉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
历史表明,人民群众始终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脱离人民群众的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及其力量所在,将人民群众视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始终自觉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的发展到底由谁决定和书写?在马克思之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回答。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直接否认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历史的发展都是神意的安排,是神和上帝创造了历史。18世纪法国学者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等虽是唯物主义者,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社会历史观上出现了环境决定意见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19世纪上半期,基佐、米涅等人开始注意到制度、法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因未深入研究社会关系因素,最终认为人类历史由一系列偶然事件构成,是“有产阶级”创造了历史。1参见杨谦、张婷婷:《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再理解》,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期。此后,黑格尔在自己的历史哲学中则将人类历史进程与理性相联系,认为历史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13页。,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再之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则主张英雄史观,将英雄人物视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并将群众视为历史进步“最大的敌人”3[德]布鲁诺·鲍威尔:《评讨论犹太人问题的最新著述》,李彬彬译,载于聂锦芳、李彬彬编《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犹太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7页。。费尔巴哈虽然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抗中重建了唯物主义权威,但在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把人类史看作宗教变迁史。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8页。与此同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将历史与劳苦大众相联系,但也只为表达其同情之心,未能深层次看到劳苦大众对历史发展的创造性作用。数百年来,这些思想家在历史发展问题上要么处于唯心主义,要么聚焦于单个现实的或抽象的个人,要么只是简单地将人民群众定位为历史进程的受众,始终没有正确揭示出历史发展背后的真正主体力量奥秘。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的全新认识,并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人民群众同时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坚持群众路线,凝聚群众革命力量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认同,又是对党百余年来群众工作历史经验的自觉总结。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砥砺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凝聚群众革命力量而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
奋斗之路上党从来都不是只搭建“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早在党成立之前,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人就在感悟中华民族兴衰过往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成立初期,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就已存在,党的一大的纲领中指出本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8、81页。,党的二大提出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政党,确定了“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8、81页。的重要原则,蕴含着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思想内容。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主要表现为积极深入工人中宣传,以凝聚工人力量开展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党通过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在团结工人的同时重点深入农民群众,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使得党的有生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壮大,并首次提出了“群众路线”。应当深刻认识到,五次“反围剿”中的危机化解也主要得益于党对群众的团结与依托,得益于群众力量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党的活动范围愈发缩小,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将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路线,通过团结联系群众,破解了党的生存困境和民族危局,而后又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战胜国内反动力量、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总结党28年革命斗争历史的宝贵经验时指出,一个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是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区别于前人的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去整治与群众路线相悖的不良作风,始终强化“群众思维”,在群众问题上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凝聚群众力量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进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治国理政的原则立场上,从邓小平同志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4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江泽民同志的“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到胡锦涛同志的“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95页。,再到习近平同志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坚持群众路线、凝聚群众革命力量的鲜明体现。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百余年历史中,党同人民群众一道变革了历史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三次“伟大飞跃”。
(三)凸显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治理力量
过往历史已然表明,人民群众既有显性、可凝聚的革命力量,也有隐性、可激发的治理力量。党历来重视维护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党由此而不断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之提供了历史依据。在逐梦之路上,党将凸显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治理力量贯穿于对中央苏区、延安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
大革命失败后的党还十分幼小,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始,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治理难题,党将党领导负责、群众协同作为破题之策。1927年11月,红军攻占茶陵县后就在那里建立了工农兵政府,由工农兵三方各推选代表推进政府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有力地维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稳定。中央苏区政府正式建立后,党在各级工农监察部的指导下,组织了“青年轻骑队”等对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的不良作风进行监督,有效治理了苏区政府中存在的思想和工作弊病。此外,苏区政府还通过成立工会、农协等群众自治组织激发工人、农民团体等的自我治理能力,等等。8参见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63-785页。延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央苏区建设经验,重点挖掘各类群众团体的社会治理力量,在革命根据地的治理上打造了党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这一举措使得当时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颇有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处于重要转型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封建王朝政权的兴衰历史教训中深刻领悟执政规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牢牢把握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推进土地改革、颁布新《婚姻法》、改革面向劳动大众的教育方针等,在新政权下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实践确证。此外,党还通过在全国乡村地区广泛建立农民协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辅助政府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社会改革、确立乡村新秩序;在城市地区设居民委员会,进一步激发居民的能动性和参与热情,推动城市治理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借助群众力量的异体监督推动党内反腐和廉政建设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国家治理中的民众参与和民众智慧,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握这一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保障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如创新方式方法,将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汇民智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主体地位的法治和制度保障等。在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自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力量也不断得以激发、彰显。立足当下,审视历史,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优势均与党始终坚持凸显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治理力量有着内在关联。
四、在高度历史自觉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总结历史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密不可分。以历史的长镜头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延续就是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书写。也正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党对现代化理想不懈追求的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2俞思念:《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于《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考察世界历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坚守自己的现代化理想。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国内外历史对比中认识到旧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真正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3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内在逻辑》,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通过把握过去几十年现代化探索经验教训、立足实际国情,在延续“四个现代化”基础上以小康社会为新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指明了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并突出强调了“中国式的现代化”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的性质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此后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依托和方向,在紧紧把握时代和国家脉搏中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了更加自觉的全面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并作出了相关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在正确辨析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并对其主要内涵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明确阐释,提出了包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05页。在内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极大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此外,在确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应当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是党对现代化理想不懈追求的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是以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接续奋斗的历史经验为重要基础和条件的。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开创是党对新文明形态自觉追求的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与文明形态深度相关,先进的文明形态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镜鉴世界文明发展历史,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自觉追求一种新文明形态,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是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上,“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植根于党自觉追求新文明形态的伟大历史实践。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变革旧中国的同时提出要创造“文明先进的中国”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3页。,“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3页。,要“创造自己的文明”4《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带领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追求新文明形态中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始终“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页。,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并明确提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文明形态,它的开创是百余年来党对新文明形态自觉追求的历史延续和实践确认,是以党不断将其历史自觉推向新高度为重要基础和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在砥砺奋斗中终结了民族屈辱的旧历史,开启了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当前,世界百变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光明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坚持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启智未来,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伟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道路方向和主体力量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便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主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