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3-03-16常亚楠

关键词:二十大思政精神

常亚楠

(1.晋中学院机械系,山西 晋中 030619;2.Philippine Christian University, Manila Philippine)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国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做出系统梳理和前瞻思考,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不竭养分。新时代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重视程度、教育形式、教学内容都显薄弱与单一,无法满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需要。因此,切实找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要旨、融入内容与实践方略。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胸怀未来世界,堪当时代新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旨

(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 首先,有助于大学生认同和坚持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清晰准确地把握时代脉络,明确跟党走、听党话的行动指南,只有在思想上紧紧围绕党的指引,其内心才会对党的事业满怀期待和认同。其次,有助于大学生明辨大是大非,维护国家利益。习近平高度重视对青年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正确引导,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前,网络虚拟、自我成长、敌我势力等各类复杂的情况随时可能让大学生误入歧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随时可能面临风险挑战的状况下明辨大是大非,在关乎国家大局的情况下拥护国家主权。最后,有助于大学生履行历史赋予的使命,习近平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并指出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有志青年,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引导他们肩负使命,培育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激励大学生参与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用青春与热血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谱写绚丽华章。

(二)落实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的道德实践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首先,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目光长远、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满怀追求的奋斗者。其次,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坚定人民立场的奉献者。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祖国的繁荣昌盛,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服务,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衔接;同时思政教育过程要与德育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责,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最终成长为一名坚持人民立场的奉献者。最后,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勤学苦练的实干家。青年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成为坚定崇高理想、敢于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深化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就要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首先,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要义有助于教育思维革新,思政教育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涉及教科书、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技术载体、教学模式及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如使用新媒体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善用教学新方法,如讲授法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进行价值引导,真实案例教学启示大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约,情境教学法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其次,党的二十大明确的大政方针有助于教育内容更新,思政教育内容更要在“新”上下功夫,将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理论、新要求、新形势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政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制定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人生规划、职业定位息息相关的发展新动态、学科新突破、专业建设新进展,旨在引导大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发展教育、强化科技、培育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3](P9)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取得重要突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诠释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历程。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4](P278)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中推动青年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实践意义,努力形成贴合时代发展的崇高信念,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中。[5]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握住核心要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深刻理论与实践道理融入思政教育体系;[6]思政教育走入专业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价值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及时融入思政教育,就要求思政教材与现实相融合,达到学以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7]将党的理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就要把握好专业课程的本质内涵、丰富哲理;更应推动思政教育有深度、有内涵,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将思政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为当代青年思想觉悟的提升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是重大创新与亮点。[8]一是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思政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9](P256)新时代十年在整体上接续奋斗、梯次推进、逐浪前行的同时,又根据每一个时期的形势任务,将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二是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的现实状况,从历史与现实多维度阐释国家发展水平、民族振兴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三是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的历史宏愿,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人口红利、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和平民主的现代化。

(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 一是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伟大梦想、奋斗主题、光明前景以及国家发展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融入思政教育,为当代青年的理论认知、实践感知、精神建设提供方向参考,通过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二是将党和国家规划的长远目标和雄伟蓝图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堂与实践教育;同时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政教育,助力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小我”跟随“大国”,齐心协力,共谱新篇。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略

(一)立足实际,追根溯源——激发大学生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对二十大精神的向往,旨在把学习的经验成果转化为自身的价值。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值得期待。[11](P8)青年承担着国家使命,将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完全激发出来,就应该全方位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主动性方面,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组织员应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好思政课堂、党课教育、开学第一课,将课堂精髓转化为个人宝贵的财富;思政课程要坚定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引领大学生勇于担当,赓续使命,永葆初心。[12]在主体性方面,日常教育活动中,思政教育要把大学生作为主体,将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观点,最新政策向广大学生传递,在理论上学深悟透,在实践中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帮助广大青年将自我成长和国家命运牢牢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与意识,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13]

(二)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发展 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发展。当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才能,不断壮大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14]首先,教师必须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阔的多学科知识背景、睿智通达的教学艺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堂堂正正的人格,方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其次,高校在教师建设队伍建设上把好关,任用理论基础雄厚、讲授方式新颖、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的学科优势与实践工作者的经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识研究与实践创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15]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同时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投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党支部书记应在党建中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展开工作,以支部党建引领为抓手,组建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将三会一课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日常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党支部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活动,形式上避免一致繁杂,多策划和组织与二十大精神相关的竞赛和问答活动,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党支部发展学生党员应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把关,在入党、党课筹划、推优等工作中,要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工作做细落实。

(三)稳中求进,锐意创新——推进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创新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青年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开拓思维,施展才干,将高校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领域中。[16]在推进党的二十大教育中,我们要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双重创新。在课程学习中可加入快问快答、内容分组展示、撰写小论文、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深刻领悟二十大精神的内涵,课程内容要牢牢把握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课程讲授中根据内容可开展历史情景剧表演,通过沉浸式演绎红色历史,与先辈进行具有历史感的“隔空对话”,感悟革命先烈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在实践探索中可成立二十大专项研究社团、开展调查问卷、同社会机构交流等形式来建设社会实践体系;弘扬红色爱国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科普实践,依托党性教育基地进行理论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进行文化实践,参与馆内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新时代青年人才队伍。

(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具有党的二十大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7]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南,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18]高校应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校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量,依托校园美术馆、校史馆、教学走廊等区域呈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与符号;因校制宜打造“新时代学习共享空间”,为学生提供二十大相关读物,丰富阅读体验和文化感受,更好地担负起涵育文化新人的教育使命。举办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爱国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硬笔书法,展现中国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精神风貌;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绘画展、征文比赛等,打造出党的二十大精神浓烈传播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也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传承中华文明,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提炼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绘画展览、戏剧展演、软笔书法等;高校团委指导社团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采取“大思政+微宣讲”的方式,展现青年“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的青春形象、青春力量。

(五)顺势而为,见微知著——打造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新阵地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系,也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领域。大学生运用互联网关注二十大、学习二十大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主基调、最强音。网络传播是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前提下,抓住当下网络动态的取向,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推进二十大精神学习的感召力,高校通过学校官方网站、二级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官网、微博、视频号开辟专栏,推出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的短视频、动漫、有声读物、音乐等图文影音作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向社会及大学生及时传递;同时高校需筹建一支有能力素养、思想正确、政治觉悟高的网络运营团队,加强校徽、校训、校歌等文化符号的设计、运营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全媒体方式,将主渠道与新阵地联动发力,旨在搭建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在全方位、多领域进行的过程中全面推进。

四、结语

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培养的新时代青年,既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后备军,更要有“国之大者”的情怀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认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梦想,不负伟大时代。

猜你喜欢

二十大思政精神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