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雕刻
2023-03-16段奇清
段奇清
古诗曰:“莫将爱敬复雕镌,一片真纯幸自全。”对于她来说,只因为在石头上雕镌,她对爱的真纯,就像坚贞的山石一样,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消磨。
结缘彩云之南
1957年6月,她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铁岭公社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她,跟随姐姐从家乡来到云南迪庆参与祖国“三线建设”,先后在林场、党校、林业局机关担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等职。目睹当地落后的教育,她主动辞去领导职务,申请当一名普通教师。她觉得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自己的知识还不够,198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她就是张桂梅。
在丽江教育学院,爱美向上、能歌善舞、活泼乐观、成绩优秀的张桂梅受到一位老教授的关注和关爱,见她单身,老教授便为她牵线搭桥,将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介绍给她。小伙子名叫董玉汉,毕业于大理师专。
两人鸿雁传书,谈人生,谈理想,很快互生爱慕。不久两人见面,经过一段交往后,她发现董玉汉不仅善良朴实,而且博学多才。她想,他就是自己心中认定的“白马王子”。董玉汉了解到她纯真善良、耿直坚定,是凌霜傲雪的桂梅,也认定她就是自己人生中的最佳伴侣。
进入丽江教育学院深造前,张桂梅一直在迪庆中甸工作,董玉汉便来到中甸林场子弟学校。两人恋爱着,也幸福着。幸福的时间过得真快,两年时光荏苒,这时中甸林业局改组撤销,一千多名职工分流到云南各处,子弟学校不复存在。已是校长的董玉汉回到老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喜洲一中担任校长。这时张桂梅已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因共同的抱负,她追随他来到喜洲一中任教。1990年,志同道合的他們踏上了婚姻的红毯。
为爱雕刻
婚后,两人伉俪情深,在家中,她抢着做家务事,想方设法为丈夫做好吃的,她最拿手的是包饺子。她会去山林里采摘时鲜山野菜,掺进饺子馅内,希望让丈夫吃出滋味,补充营养。饭后,他们一同探讨教学难题,或是踩着山路一起到山坳里做家访。一次家访,两人在长满荒草的崎岖小路上走着,突然从草丛中蹿出一条青花蛇,吐着鲜红的信子,飞快地朝他们游过来。董玉汉手中正好拿着一根探路的棍子,他向蛇挥舞着,那蛇一见便落荒而逃。经此事后,她想到,在铁岭老家,人们上山时总会抱着一只白鹅,因为毒蛇只要闻到白鹅和它粪便的气味,就会逃得远远的。她便在家中养了几只鹅,白鹅在院子里嘎嘎歌唱着,步态优雅地行走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偶有闲暇,两人也会抱着白鹅到山上去,读古诗,读现代美文,或看晨雾、朝霞;观夕阳、暮霭……他们憧憬着,就这样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不曾想,这样的温馨时光没能持续多久,劳累过度的董玉汉患了晚期胃癌。张桂梅劝说丈夫积极治疗,因为她希望到两人脸上满是皱纹的时候,还能一同携手到山上看夕阳。不幸的是,丈夫的身体已无回天之力。1996年,董玉汉带着对妻子和山中孩子们无限的爱与眷念离开了人世间。
张桂梅悲痛万分,她想到:董玉汉是人们眼中的“夫子型”人物,信奉“敏于行,讷于言”的古训,平时少说话,多思考。夏天开会时,他思考有所得,因一时找不到纸,怕忘记,便掏出笔记在小腿上。连骑车的时候,他也在思考问题,不止一次把车骑到沟里……她痴痴地想着,这么一个有才华、肯上进、对自己知冷知热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想到她和丈夫的朝朝暮暮,为教学、为生活,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的山岭。在她心中,他就是一座伫立的山。她带着他的骨灰,来到苍山高高的峰坡上,选了一处青翠松柏掩映之地,将亡夫的骨灰埋下。
生前,人们对董玉汉有口皆碑,更是张桂梅心中的一座丰碑。她想为他立一座高大的碑石,可因为给丈夫治病一次次借债,身无分文的张桂梅便在山上四处跋涉寻找,找到了一块苍山之石。她向人借来铁錾子和铁锤,手上和心头不知滴了多少血,终于雕刻出一座石碑,立在了亡夫的坟头。
播洒大爱
张桂梅常常独自来到苍山上抚摸着石碑。董玉汉倒在了对孩子们教育的路上,张桂梅决定,要沿着丈夫的未竟之路走下去。“深山中还有许多孩子渴望着学习知识!”张桂梅毅然决然地来到更为贫困的丽江山区,成为华坪县中心中学的一名教师。她废寝忘食地教学,为吃不上午餐的孩子们做饭……孩子们说,张老师把她真纯浑厚的爱镌刻在了我们心中。在了解到许多孤儿得不到教育后,2001年,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张桂梅一次次来到丈夫墓前,抚着石碑说:“我们有了两千多个孩子,相信你一定同意我说的话。孩子们过得比我好,这就够了,他们比我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安慰。”由于她艰辛的付出,山里两千多个女孩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爱,张桂梅给自己雕刻了不凡的碑石人生,她于2020年年底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6月底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镌石有文彰令德”,爱是一种雕刻。她把对丈夫的爱,化作对孩子、对人民的大爱,雕刻在云南莽莽苍山上,因为她的善良与美德,人们也把她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自己的心上……
编辑 许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