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无悔,世纪人生有祺
2023-03-16
2022年11月,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去世,享年103岁。唐有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在他身上,那批海外留学生们的拳拳爱国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唐有祺先生离去,但他给祖国留下的宝贵的科学遗产仍在发光发热。他的爱国情怀更是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
人物解读:默默
角度一:赤子之心,以学报国。
唐有祺5岁时就与学习结缘,之后先入新式学堂,后进上海中学,教授云集的学校成了他科学启蒙的摇篮。然而,1931年战火袭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的唐有祺不得不随师生在战火中流离,历尽磨难。知识的火种不灭,爱国的誓言不息。大学毕业后,当得知国家急需做电机和变压器的电磁性矽钢片,却无法生产、不能进口时,唐有祺便投身矽钢片的国产化工作。抗战后,唐有祺获得了化工专业唯一的一个公费留学名额,远赴英国,师从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鲍林,在蛋白质晶体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跻身国际前列。
角度二:劈波斩浪,多面开源。
1950年,当祖国发出了对游子的呼唤,当美国政府阻断归途,唐有祺几次辗转周折,才终于在次年“迂回回国”。当时中国急缺结构化学人才,唐有祺便责无旁貸地肩负起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回国后,他先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中国第一门“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课。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他又来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他痛惜中国晶体学和结构化学几乎空白的现状,和时间赛跑,为中国的晶体化学奠基。没有教材,他就自己编写讲义,根据课堂反馈不断修改、增订;不仅在北京大学开课,系统培养学生,还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师资培训班,推动晶体化学在全国综合大学的普及。1955年,唐有祺到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筹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建成了中国首个X射线结构测定实验室,开启了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
运用示例:勇于开拓,不惮创新,是学术、科技,乃至国家进步的源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先生面对建国之初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几乎空白的现状,独任其劳,披荆斩棘,和时间赛跑,终于开启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唐有祺先生的辉煌历程启发世人:勇于开拓,不惮创新,能让个体、民族如夜空中的星星般熠熠生辉。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