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做才能安慰到别人?

2023-03-16成海草

中学生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刺激物共情意图

成海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安慰别人的时刻,但有时由于自己说了一句不太能安慰到对方的话,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甚至当我们自己需要安慰时,却总是适得其反,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我想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

印象中有一次,我在春节回家的时候,随身的包丢了,本来已经难过自责了一路的我回到家就和妈妈说了这件事,结果妈妈说:“我以前就和你说过,让你做事细心一点,这么大一个人了,还能丢东西。”没有得到安慰的我立即发了条朋友圈,试图找寻一个可以真正安慰我的人,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评论:

朋友A:至少你手机和身份证还没丢,很幸运啦!

朋友B:不过就是一些化妆品,丢了就丢了,下次再买呗!

朋友C:过年让你妈妈给你做点好吃的,吃好喝好别想太多!

朋友D:火车站人流量大,下次小心一點,你可以把东西都放在行李箱里,只拿一个东西就会好一点啦。

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评论中究竟隐藏着哪些安慰陷阱?

指责式。我回到家第一时间想把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试图寻求一丝安慰,家里人却火上浇油地一上来就指责我。面对我的倾诉,父母的安慰就是先指责,然后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中国传统式指责教育中,这是习以为常的,然而在我的感受里,这都是冷冰冰的评判,仿佛都在强调: 你难受都是你的错,你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至少式。当我处于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时,朋友A似乎从她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安慰,试图告诉我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我身上比较重要的东西还没丢。这样的安慰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我的情绪没有得到缓解呢?当我们在生活中说出“至少xxx”或者“不过xxx”这样句式的话时,就同时是在否认这件事情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像朋友圈里有朋友说的:“不过就是一些化妆品,丢了就丢了,下次再买呗!”

转移式。朋友C的评论也符合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没有什么是吃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很多人会以为让处于难过悲伤情绪中的人做一些开心的事就好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快乐的刺激物会让人暂时性的忘却烦恼,但同时也在告诉对方,你不可以难过,否认了对方直面悲伤的权利,等到这种刺激物没有的时候,我们依旧会陷入到痛苦的情绪中。

解题式。朋友D似乎从几个角度帮我重新看待了丢包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愿意向我提供帮助,并给出了很多建议。但看完他的评论以后,我不仅没有心情舒畅,反而会觉得所有的问题原来都出自我自己,并再度陷入“如果我能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样”的无助情绪中。在他们这里,这些需要安慰的人都成了一道道待解决的数学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通过给出自己的建议来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处在负面情绪中的人来说,为什么以上几种安慰模式都是无效的呢?我们努力地提建议也好,讲道理也好,转移注意力也好,这些方式都暗含着一层意思,你现在是不够好的,你需要改变自己。受伤者原来的痛苦加自我批评,加你的不接纳,等于更深层次的大痛苦。那什么才是有效安慰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我们只需要明白,在安慰别人时只需要记住一点:要试着放弃改变他们的外部意图,建立他们自我改变的内在意图。基于这个观点,那么有效安慰有哪几步呢?

接纳情绪,表达支持。开始安慰别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一样。真诚地对待他,认可事情的重要性,接纳对方的情绪,告诉对方你可以难过的、想哭就哭出来吧,这样对方知道了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了,就不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在接纳情绪后我们也要向对方表达出你的关心和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

积极倾听,澄清关键。当我们提供了有温度的陪伴和支持后,接下来就是细心倾听对方所说的,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简单地说就是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全心全意地听。并在对方表述过程中有意思模糊或者不明确的地方,要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比如说:“你能描述一下……吗?”“你的意思是……”等。这样既能避免一些无效互动,又可以帮助对方理清自己的头绪,清晰地思考问题。

反馈认知,助人自助。在对方逐渐放松下来以后,我们可以鼓励对方思考,去探究事件的原因、了解自己的需要、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帮助他们从基础模式上升到思考模式,建立他们自我改变的意图,并协助他们自主建立行动意识。比如说:“我们可以先试试你说的这个方法,看看效果怎么样。”“你觉得之后可以怎么做会更好一点呢?”等等。

最后我们要知道在安慰他人的过程中,安慰者并不是主角,正如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到:那些在痛苦中的人,在你充满理解和共情的声音中,逐渐地开始替代他在生活中一直听到的那些苛责的声音,你接受他们的痛苦情感,并且与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他们会开始信任自己,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他们会有勇气面对内心的魔鬼。这可能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了不起的支持了。

猜你喜欢

刺激物共情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喷嚏为啥两三个组团来?
燕山秋意图
浅谈犬的注意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