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淤地坝建管现状及资源化利用对策
2023-03-16赵建国
赵建国
(庄浪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庄浪 744699)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六盘山西麓,地处东经105°46′15″~106°23′45″、北纬35°03′23″~35°28′26″,属宁南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10.4 mm,年均气温8.1 ℃,年均无霜期159 d。全县地貌类型区涉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土壤侵蚀以中度、强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3 000~10 000 t/(km2·a),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1 淤地坝建设历程及现状
1952—1975年,庄浪县由群众自发或政府倡导建设小型淤地坝1 272座,其中1952年修建120座、1956年修建1 002座、1971年修建120座、1975年修建30座。这些淤地坝重点分布在水洛、柳梁、良邑、盘安、岳堡、赵墩、通化等乡(镇)支毛沟内,多由乡村组织群众人工修建,坝高一般5 m左右,大部分属谷坊或小塘坝,建设标准低,基本水文、地质、库容情况不明,施工质量较差,目前全部淤满或被水毁,现存沟坝地46.67 hm2[1]。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政策和省、市、县水土保持规划,为建立典型区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庄浪县在总结以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黄河中游第三期水土流失治理试点流域堡子沟建设淤地坝1座,在史渠沟和榆林沟建设骨干坝3座。进入21世纪,庄浪县提出“山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沟道坝系化、流域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以小流域坝系建设为重点的原则,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目前,在榆林沟、庙龙沟、双堡子沟等重点小流域内现存淤地坝64座,其中骨干坝25座、中型淤地坝22座、小型淤地坝17座,其配置比例为1∶0.88∶0.68,现状规模见表1。
表1 庄浪县淤地坝现状规模
2 淤地坝建设成效
近年来庄浪县大力推进淤地坝“四变”改革,充分发挥了淤地坝乡村交通工程、补充水源工程、淤地造田工程、乡村旅游示范等重要功能,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多组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淤地坝前期蓄水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既拦截了洪水,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又拦蓄了泥沙,淤成坝地,控制了泥沙输移下泄,降低了流域土壤侵蚀模数,抬高了沟道侵蚀基准,同时缓解了邻近村庄人畜饮水矛盾。根据县水土保持部门统计,全县淤地坝每年拦蓄泥沙达61万t,其中已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淤地坝5座,淤成坝地15.67 hm2,年蓄水总量达300多万m3。为有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16年以来,利用孙渠沟、白家沟骨干坝,建成了2处抗旱应急水源补水工程,日供水能力分别为940、2 970 m3,每年向北部干旱山区群众供水80万m3,为赵墩等5乡(镇)55个村1.22万户5.17万人提供了应急生活补充用水。淤地坝规划设计时,为促进林草植被恢复,在小流域内规划设计了有效的封育屏障,通过对榆林沟、庙龙沟等小流域沟道林草植被情况调查统计,得知其植被覆盖率增加了7~15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庄浪县境内梁峁密布,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农业发展滞后。淤地坝建成蓄水后,除了增加区域土壤含水量,还将原本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淤地,增加了流域内耕地面积,同时为沟台地果园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稳定水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例如,在榆林沟Ⅰ、Ⅱ号淤地坝两岸邻近的沟台地建成提灌工程16处,发展补充灌溉面积733.33 hm2,蓄水养鱼150万尾,很好地发挥了淤地坝的经济效益。
(3)淤地坝一定程度上成为庄浪县一项民生工程,以坝代路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和山地梯田果园的交通运输问题。目前,承担乡村交通功能的淤地坝有56座,占总量的87.50%,坝系道路680多km,其中纳入乡村硬化道路建设、坝顶硬化的有10座,占有交通功能的淤地坝总数的17.86%。
3 淤地坝运行管理经验
3.1 加强防汛度汛管理,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
庄浪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时段集中,点暴雨强度大,山洪灾害时有发生,防汛安全是淤地坝工程运行管理的核心。多年来,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落实防汛责任、强化隐患排查和应急防范管理等方面,提升淤地坝安全防汛和运行管理水平,确保了淤地坝防汛度汛安全。主要做法为:①全面落实防汛度汛责任。在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将淤地坝工程纳入重点防汛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淤地坝防汛度汛预案,严格落实“三个责任人”制度,签订年度防汛责任书。②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和年度岁修。由工程所在地乡(镇)政府和水保部门联合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汛前、汛中、汛后对淤地坝坝体、卧管、溢洪道、明渠、坝坡排水、两岸道路和坝库蓄水等方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逐坝勘察工程损毁部位,并存留影像资料,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淤地坝及时研究制定维修方案,及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实施除险加固,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排除,确保每座淤地坝安全运行。③做好防汛预案和应急处置工作。为保证全县淤地坝安全度汛和应急突发险情,依据属地组建防汛抢险队伍的原则,工程所在地9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以乡(镇)基干民兵为主体、群众参与的防汛抢险队伍、疏散队伍和安置队伍,购置防汛度汛物资,开展“三个责任人”安全运行管理培训和防汛应急演练,提高汛情险情处置能力。④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和汛情报告等淤地坝安全度汛各项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及汛情雨情,科学研判汛情,规范运行管理,在白家沟等7座具有重要防汛功能的骨干坝上安装了远程无线监控设备,实现汛期实时监控,提升了淤地坝防汛度汛的科学性、准确性。
3.2 开展病险坝除险加固建设,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目前,全县现存的64座淤地坝,受当时资金和设计等条件的限制,只修建了坝体和卧管两大件,未设置溢洪道和坝坡排水设施,且大部分淤地坝接近设计淤积年限,防洪库容严重不足,存在较大的安全度汛风险。2015年以来,庄浪县积极开展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目前对榆林沟Ⅰ号坝、安家洼骨干坝、柳梁沟中型坝等27座淤地坝增设了溢洪道和坝坡排水系统,对坝体、坝肩和防汛道路进行了全面维修和除险加固,提高了淤地坝防洪标准和防灾减灾能力。
4 存在的问题
4.1 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小,国家投资标准低,项目落地难度大
①庄浪县现存淤地坝总量偏少,配置比例也不合理。据调查,全县13条重点小流域共有一级支沟252条、二级支沟427条、三级支沟935条、四级支沟315条,沟壑密度1.48 km/km2,具备良好的淤地坝建设条件,淤地坝建设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投资规模与建设速度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和全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小流域各级沟道未建设淤地坝,沟道治理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国家投资标准低,工程项目落地困难。目前大(2)型淤地坝工程国家投资补助标准为330万元/座,而建设1座淤地坝平均控制投资为41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需求量大。另外,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要求新建淤地坝须办理林地占用手续,而目前办理林地占用手续涉及的林地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林业用地评价报告编制费等前期费用并没有列入国家项目建设费用预算之中,县级财政配套难度大。
4.2 运行管理不规范,日常维修养护不到位
①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淤地坝竣工验收后,虽然在程序、形式上全部移交给属地乡(镇)政府管理维护,但在实际运行中,受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多数乡(镇)政府未建立健全责任体系、责任制度,对工程日常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和维修养护的组织、落实及参与程度不高。②运行管护经费不足。县级财政每年用于淤地坝运行管护的费用仅10万元,致使常规巡查、日常维修养护、汛情监测、安全管理等难以落实到位。部分中小型淤地坝未开展病险认定和除险加固工作,运行管理、防汛等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③庄浪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广大群众对于淤地坝蓄水运用需求比较强烈,违规蓄水情况时有发生。④智慧水土保持建设滞后,淤地坝防汛信息预报、预警水平落后。
4.3 开发利用深度不足,综合效益不显著
淤地坝普遍地处偏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部分区域群众参与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尚未充分发挥。①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多年来,水利部门、农村农业部门依托淤地坝建设了一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村饮水补充水源工程,但受管理水平、群众观念、淤地坝“即来即排、空库迎汛”运行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除水源补充工程基本正常运行外,节水灌溉工程运行不佳。②坝地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已有坝地受权属、改造利用资金、坝地利用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坝地利用尚处在探索阶段,对县乡近郊坝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经济效益较低。③与乡村振兴结合不紧密。坝地开发利用未与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
5 资源化利用对策
5.1 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提高小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庄浪县水土保持规划,全县可建设骨干坝131座、中型淤地坝123座、小型淤地坝299座。因此,应持续构建以淤地坝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完善庙龙沟、榆林沟、双堡子沟、乐正川、双合沟等流域坝系建设,实现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应按照淤地坝生态公益性项目属性,在国家或省级层面提高投资标准,协调或出台办理项目林地审批手续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淤地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实施,形成推动淤地坝工程建设合力,促进庄浪县生态文明建设。
5.2 严格落实运行管理责任,夯实淤地坝安全运行基础
按照淤地坝生态公益工程的基本功能定位,积极把淤地坝运行管理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切实落实淤地坝防汛经费、岁修经费和管护经费[2],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渠道和专项资金。立足全县淤地坝运行管理实际情况,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开发、谁管护”的原则,引导企业和个人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获得使用权、经营权[3],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淤地坝建设管理责、权、利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坝库安全运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升淤地坝安全运行技术服务水平,按照淤地坝降等、销号、报废的办法和标准加强淤地坝动态管理。
5.3 开发利用坝库综合效益,提高淤地坝建管水平
在新建淤地坝勘查、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中,充分对接水利、交通等部门,着力发挥淤地坝在完善乡村交通功能、补充干旱地区应急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坝地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模式,大力培育种植业、林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提高坝地产出率和经济收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淤地坝,按照清洁小流域和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建设标准,逐步建成集农业灌溉、坝库养殖、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淤地坝系;全面推进淤地坝“提质增效变水库、生态补偿变农田、近自然治理变水沟、销号移交变公路”[4]的“四变”改革,积极联动协同财政、发改、扶贫、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和乡(镇)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新时期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新模式,提升当地群众参与淤地坝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县域淤地坝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