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跟踪学习
2023-03-15
(总分:35分)
一、课内跟踪 (建议用时15分钟)
【基础存盘】(8分)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B.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覆盖)
C.若止印三二本(你)
D.用讫再火令药镕(完毕)
2.下列各选项中对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C.用讫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D.木格贮之(名词作动词,用木格)
3.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2分)
A.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以一平板按其面
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以纸帖之
4.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B.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C.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靠近。)
D.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课内精读】(13分)
阅读《活板》,回答问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尚未:______________
(2)有布衣毕昇
布衣:______________
(3)持就火炀之
炀:________________
(4)有奇字素无备者
素:________________
(5)殊不沾污
殊: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活版印刷“活”的特点?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活版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在说明活版前,作者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做了铺垫。
C.“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活版印刷的优势,凸显了“活板”在印刷史上的重要意义。
D.活版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8.结合选文,简要谈谈毕昇在科技研究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跟踪迁移
【拓展阅读】(14分)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②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③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④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选自沈括《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钱帅:钱镠的孙子,任兵马大元帅。③布:铺设。④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
9.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4分)
(1)持就火炀之( )
(2)瞬息可就( )
(3)患其塔動( )
(4)塔遂定( )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文中,木塔为什么不再晃动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均选自《梦溪笔谈》,两文在写作内容与语言特色上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 河北 潘喜凤)(参考答案见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