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3-03-15周德忠
周德忠
【摘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至关重要.文章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利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从使学生把握运算本质、发展运算思维、锻炼运算能力三个层面,提出了指导探究、自主发现、组织实践等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教学策略
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以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在现阶段,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运算能力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正视实践误区,进一步研究培养策略,在学生数学思维与认知基础上,向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缘起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对小学数学课程提出的更高要求,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指导思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刻不容缓.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依据《课标》,数学课程应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运算能力属于“数学的思维”表现形式.教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使学生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由深化学生学习效果切入,关注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指导探究,把握运算本质
探究是为了将学生在被动记忆和理解算理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其通过自主建构知识真正掌握运算本质和算理内涵,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将建构主义理论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将探究算理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结合实际需要补充指导.
1.让探究环环相扣
环环相扣,意思是“一环扣一环”,通常用于比喻事物之间关系密切或表示工作步骤安排得紧凑而有序,此处引用后者之意.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教师应高度利用课堂时间,设计紧凑的探究活动,有序地启发学生思维.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其内容与“运算”紧密相关,教师可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探究算理:
(1)估算:估算,即“估计+计算”,本质是“有逻辑的猜想”,通过估算激活学生运算思维,可为探究算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板书算式“10÷3”并提出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表内除法学习经验,估算该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学生联系3×3=9,3×4=12乘法口诀,估计算式结果可能在3和4之间,且不能整除,初步感受“有余数的除法”.
(2)口算:口算,是“估算”的升级.通过估算,多数学生能够对算式运算规律形成一定猜想,满足口算要求.教师可以继续出示算式,提出进阶任务,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探究算理.例如,教师可板书另一算式“17÷2”,提出任务:“口算该算式,说出它的结果”.与算式10÷3相比,其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更难判断.教师可以板书2×6,2×7,2×8,2×9等乘法算式提示学生.学生基于乘法口算,明确17在2×8与2×9两个算式的结果之间,同样给学生建立了“不能整除”意识,进一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其意义———当一个算式不能整除时,就是有余数的除法.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结果“17÷2=8……1”.
(3)笔算:笔算,是“口算”的进阶,也是探究算理的关键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列式,紧扣算理追问.例如,基于算式“17÷2=8……1”,教師可追问以下问题:
问题1:如果列竖式笔算17÷2=8……1,可以怎么列算式?10÷3呢?它的结果是多少?竖式可以怎样列?
问题2: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和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3:回忆估算、口算和笔算的过程,说说算理.
基于问题1,学生可相互帮助,列出以上竖式.之后,观察竖式;针对问题2,学生可得到答案:“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而且商要写在个位上”;最后,对于问题3,教师可提示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分四步:一商、二乘、三减、四比”,再由学生结合例题17÷2=8……1阐述以下算理:
一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二乘:把乘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乘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四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至此,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指导,学生深切领悟了“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本质,形成积极的运算意识和思维.
2.借直观内容带动思考
小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加之运算过程同样具有抽象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探究算理的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基础教育中,其“化抽象为形象”功能更是得到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教师可以活用信息技术,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演示运算过程,揭示运算规律,进而使学生轻松探究难度更大的算理,发展相关运算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这是一节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为重点的新课,讲解本课“加法交换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a+b=b+a基础上展开运算,发展运算能力.教师可通过屏幕呈现“图1”.
圖中共有两条线段,且每条线段各由两条线段构成,线段1左侧部分为小线段a,右侧部分为小线段b;线段2中,小线段交换位置,左侧部分为小线段b,右侧部分为小线段a.由图可知,虽然小线段位置变化,但总体线段长度未变,即“线段1的长度=线段2的长度”.学生思考图中信息,借助数学语言解释图示内容,可自主列出算式a+b=b+a,把握“加法交换律”算理:“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自主发现,发展运算思维
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自由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发现的课堂.而从学生角度来说,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其创造成长空间,使其得到自然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础算理后,适当地放松对课堂的管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或发现其他算法,从而发展其运算思维.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在掌握“加法交换律”后,继续探究“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形结合探究经验,直接向学生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看图、画图、摆一摆、想一想……用你熟悉或喜欢的数学方法,尽可能地使探究过程形象化,说明其他运算定律本质.过程中,可以自行建立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基于任务,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探究其他运算定律的本质”,可独立探究,也可组建探究小组.之后,在探究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可以模仿“加法交换律”探究过程绘制线段图,也可利用“小棒”等学具摆出图形,比如:绘制三段线段图,通过“(线段1+线段2)+线段3=线段1+(线段2+线段3)”,发现“加法结合律”;利用两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摆出长方形,结合长方形面积大小发现“乘法交换律”.
最后,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数形结合的优势,学生自主发现运算定律,找到更多运算方法:
(三)组织实践,锻炼运算能力
《武军赋》中有一句话:“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后被引申为“百炼成钢”,比喻人和事只有久经磨炼,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提升教学质量,还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都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不断实践,增加磨炼机会,才能让师生不断成长,让教学更加扎实,让学生运算能力坚不可摧.所以,教师应在学生把握运算本质、发展运算思维、概括运算法则后,积极且多元地组织实践活动,力求在最大限度上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1.情境诱发学生实践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普遍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被高度抽象的事物吸引注意力,他们很难参与到数学特征过强的数学运算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可借助情境规避此问题,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比如,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收集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情境,以生活为实践背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为解决生活化问题而积极运算,水到渠成地培养其运算能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可以在“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环节,以“保护环境”为背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垃圾分类越来越重要.为进一步实现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幸福社区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6月份,小虎家获得了2100积分,比小强家获得积分的4倍还多100分.小强家获得了多少积分?除了垃圾分类,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问题既有数学元素,又有生活气息.学生在保护环境视角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运算过程如下:
答:小强家获得的积分是500分.
进而,通过运算,学生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问题在数学运算基础上延伸,询问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可以深入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2.发散学生解题思维
在学生通过情境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解题习惯,建立了正确的解决问题意识后,教师可以提高实践要求,鼓励学生寻找问题的简便算法,培养其一题多解思维.这样,在简便运算过程中、在一题多解训练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运算能力,还能提高数学运算思维创新性.
学生可积极发散思维,找到加数规律,挖掘多种算法,从而发展运算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中简便运算特征,将本次运算经验迁移运用在其他实践中,持续培养运算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前提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离不开“探究”“发现”“实践”四大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下,结合学生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规律优化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实践”等过程中,自主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发展运算思维,锻炼运算能力.特别是在“实践”环节,教师应坚持“多样化”原则,创新多种实践活动,进而以“做”为载体,充分增强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忠.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具体路径[J].中学数学,2022(24):79-81.
[2]孙元礼,淳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评价及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2(23):63-65.
[3]何雪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索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新思路[J].智力,2022(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