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研究
2023-03-15吴亚东
吴亚东
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研究
吴亚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地域性、长期性、交融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特征、剖析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地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同时还能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地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思政教育;时代价值;大学生
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地形地貌的差异,加上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特色的地域文化汇聚成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不断的丰富充实,逐渐积淀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一个地域的灵魂。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价值观体系建设以及教育事业发展中,都将文化传承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地域文化也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对于推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一)地域文化包含的内容
“地域文化”的概念,学术理论界莫衷一是,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我国特定区域内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区域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1]。在众说纷纭的理论探讨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而言的“共识”。比如:“地域”概念相对于单纯地理概念“区域”更具有复杂性,“地域”本身即是一个具有人文属性的概念。如果把“地域”的概念理解为是以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那么“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历史空间”则构成了“地域”概念的基本规定。在这两种基本内涵中,人文历史空间意义是“地域”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规定[2]。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剖析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讨。因此,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从“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历史空间”两种基本内涵出发,笔者在此将“地域文化”暂且界定为“具有地域特征和人文历史属性的文化形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概念界定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明,不足以揭示“地域文化”的复杂内涵,也不足以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有所说明。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是我国不同地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它涵盖了本地域的人文环境、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一代代劳动人民不断传递、承袭、发展的产物,是被地域内人们感知和认同的文化。
我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起来具有地域特色的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等,都属于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从另一个纬度看,我国的地域文化还包括了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文化、民间建筑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移民文化、区划文化等等。这些地域文化虽然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但是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及行为方式以及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又彼此迥异。但是,都不影响教师去探寻丰富的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挖掘思政元素,去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二)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3]。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文化整体。通过上文对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其实就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它适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个体”辩证关系的经典论述。为方便探寻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价值分析,浅做两点归纳。
1.地域文化是确保中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重要保证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更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和宝贵财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恰恰通过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地域性与民族性相交融等特点得以充分展现[4]。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地域文化不断发展、互相交融,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保持文化的开放性,才能进一步确保中华文明充满活力。
2.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体多元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认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关系,这个观点已经被学界广为接受。“多元”是指“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地方和民间文化小传统”,而“一体”是指“中国又有一个为大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大传统”[5]。即地域文化为文化个性、多元的因素,传统文化为文化的共性[6]。
考古学已经实证:文化根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相通性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机制。也不难发现:中国法律、史学、教育、科技等在各地域体现的差异性较小,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一体性的一面;而民间信仰、习惯、风俗、戏剧等,各地域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较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多元性的一面。而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世界文化之林独具特色,正是源于这种“多元一体”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机制。
另外,地域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修复和更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7]。尤其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浪潮冲击下,我国地域文化不仅自觉抵御外来负文化,同时又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先进的部分补己之短,很好的丰富和延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综合前文所述,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从不同纬度阐释,会形成不同的鲜明特色。为更有效阐述,笔者试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文化整体,这是从文化的整体意义上界定的;而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同民族因为风俗习惯、历史融合与变迁而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样貌的地域文化,这是从文化的个体意义上界定的[8]。“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体现该群体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构成的综合体。”[9]基于这种文化学认知角度,可以对地域文化的特征做如下归纳。
(一)地域性
地域性是地域文化最明显的特点。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各地的地形地貌不同,加上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现差异。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地域基于本地的物质基础产生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非物质的文化会长期保存下来,并逐渐的延续,而且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明显的不同。从地域文化的命名方面最能反映出其地域性,比如,山东的齐鲁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域内形成的,文化中包含的生活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明显的本地域的烙印。
(二)长期性
一种文化要成为一种形态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积淀,因此,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因为一个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会逐步形成一些行为、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本地域生存而不断调整延续的结果。地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最终会演变为一种地域文化而发展延续下去。这个融合和碰撞的过程是长期的,我国很多地域文化的命名都起源于两三千年以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而后经过当地人们不断的传承得以延续下来。另外,地域文化的文化成果遗留和保存也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过程越长,其文化的丰富程度就越高。
(三)交融性
虽然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是独立形成的,不同地域和地域之间也不是绝对不流动的。实际上,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区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不同地域间流动,和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会相互的交融碰撞,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有了一定的交融性。这种特点在不同地域的交汇处表现得更加明显,往往相邻地域的地域文化在有些方面是一样的,这就是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民族融合方面,我国民族众多,在不同民族居住相近的区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相融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这句歌词恰恰生动反映出这种“交融性”特质。
(四)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导致地域文化必定是多样性的,文化的构成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也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地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特点等方面都有不同,呈现出来的文化也就更加多元。不同地域受价值观念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会逐渐的演变为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且,不同地域在饮食、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也表现出多样性,这就导致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有的古朴、有的豪放、有的柔韧、有的保守。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长期性、交融性、多样性等特征,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更接近于当地群众的心理需要,并无形地影响着地域内个体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道德情操,引领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和实践载体;地域文化不仅表现为特定的社会风俗、地理风貌、人文、习惯、语言等形态,还表现为文字、图像资料、遗址遗产等实体形态,不可避免地能对人产生直接地、深刻地、全面地、长久地,甚至终身地影响[10],这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浸染一方社会。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对于有效融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独特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三、地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对于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育人的时代任务。”[1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 “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努力挖掘中华大地上包罗万象、百卉千葩的传统文化。”现实的人总是在一定地域文化背景下从事社会实践的,地域文化本身又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形态,因此,以地域文化着眼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同时,也对地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迫切地要求。
(一)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理论,在课外进行实践,内化知识,将思政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理论性较强,生动性不足,思政理论内容只依靠教材远远不够。教师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整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将有思政元素的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合到思政内容中去,可以弥补教材中地域文化缺失的情况[12],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进一步有效加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在课外实践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可以融入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内容,形成一个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另外,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场所,比如,当地的纪念馆、特色的建筑、文化艺术、民俗习惯以及当地名人故居等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育人目标和课程规划,选择具有不同育人功能的文化资源,让教育内容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衔接,做到文化进课堂,活动中有文化。因此,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出来融入到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不仅可以让地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还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面临难以有效吸引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兴趣的教育难题,教育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一些新的教育形式,如开展爱国主题演讲、座谈会、红歌演唱等活动,这些活动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能让其从实践活动中感悟思政理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活动的开展可能限于多种因素制约,比如人力不足、物力缺乏等,导致活动形式化,而且活动多是自愿的形式,很多学生可能并不参与,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地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经过长期积淀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存在,彰显了地域的特色,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方式,比如黄冈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鄂东文化中包含的名人文化、农耕文化、书院文化、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可以开发出来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种地域文化的开发挖掘都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可以开展名人文化节,让大学生搜集关于名人的资料,让其了解历史名人怎样面对人生困境,了解名人的家国情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书院遗址,让学生了解名人事迹,感受书院传统的精神特质。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有参与的兴趣,在参加实践活动过程中更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地方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其所处地域的文化影响,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其求学过程中必会潜移默化的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实践实例,而和大学生贴近的生活、社会实例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13]。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都探索地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路径,积极的利用地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地域文化是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运用当地文化资源,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性,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让空洞的思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循。融合了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文化归属感,因为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实践是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让学生接触社会,与社会接轨,从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比如,通过参观当地红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了解当地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为当地建设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思,通过反思来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这比单一的灌输说教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实效。因此,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是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策略。
(四)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所在。地域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关系上来看属于多元一体,地域文化是文化个性,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共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也得益于这种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文化机制[14]。因此,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作为传播弘扬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除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的传承外,更多的是要培养文化传承的群体,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涵盖范围最广、接受群体最多的教育形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地域文化传承群体是很好的选择。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不仅提升教育效果,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地域文化的精神,了解文化传承的过程,了解地域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明白地域文化在当地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地域文化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价值,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自觉的做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更好地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某一地域内的高等育人场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域因素。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涵深刻、价值独特,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地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多,育人力量更加持久。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育人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巧妙地融入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容,既提升育人效果,又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1]徐文.“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分析[J].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7):1-5.
[2]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3]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N].文汇报, 2005-12-04(006).
[4]常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6):40-43.
[5]费孝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写在《民族团结》更名为《中国民族》之际[J].中国民族,2001(1):1.
[6]郑玉丽.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今古文创,2022(4):105-107.
[7]林森,徐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112-114.
[8]周霞.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84-88.
[9]咸富莲.地域文化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宁夏固原地区和银川地区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 2014(1):63-69.
[10]张章.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5):6-8+2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13.
[12]刘文华.地域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路径选择[J].甘肃高师学报,2021(3):73-76.
[13]田维亮.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之思[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2):88-92.
[14]轩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1):60-62.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Era Valu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u Yad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The rich and colorful reg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ong-term, blending and diversit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regional culture can enrich the mater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e educational forms, improv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also inherit and develop regional culture.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and excellent factors of regional culture has unique era value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building an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time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G414
A
1672-1047(2023)04-0064-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16
2023-06-08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以鄂东文化为例”(ZJGA202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2JDSZ3054)。
吴亚东,男,湖北浠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侯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