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2023-03-1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素质思政

余 静

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余 静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黄冈 438002)

课程思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需要全体教师涌跃参与、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实施课程思政,教师要具有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全体教师要同向同行,思政课与非思政课要互融互赢,教书与育人要双责双考;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有坚定的报国信念,崇高的师德师风,健康的身心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勇敢的创新精神,真挚的爱生情怀;教师要具有较好的课程思政能力:包括教师自我素质的塑造能力,具有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实施教书与育人的双责双考能力。

课程思政;教师素质;师德师风;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要举全校之力,全员、全面、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其中,教师是其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及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实施课程思政,提高课程思政的成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简言之,实施课程思政,教师需要具有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同。

一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关系。这种认识不仅在专业课教师中存在,在思政课教师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各教各的课程,思政课教师不问专业之事,专业课教师不问思政之事,两类教师在学生教育上没有交集,没有形成合力。其结果是,思政课教学不联系专业实际,也不联系经济社会实际,教学内容干巴巴,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思政课与自已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因此,思政课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较差。而专业课教师则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育人功能严重缺失。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他们也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是片面的,在他们的观念里,思政是独立于专业之外的东西,是借专业课教师之口进行思政教育。在这种观念下,课程思政成了专业课的外挂件,其思政内容自然不可能是与专业课紧密相联的、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价值元素。这种认识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更多地让学生感觉到是一种来自专业课教师的说教,起不到多大作用。

以上两类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那么,怎样才是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呢?应该说,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并能起得优良效果的理念才是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12字的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互融互赢,双责双考。如果按这一理念来推行课程思政,必能取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同向同行。是指两类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同向同行,即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适时适度引入专业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专业课教师则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政教育,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两类教师同向同行,目标一致,并通过各自的努力朝着这一目标前行,有利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互融互赢。是指两类课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互融互赢,即思政课要融入专业元素,专业课要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课和专业课通过互融,实现互赢。所谓思政课融入专业元素,就是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将相关专业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思政课联系专业实际,增强思政课的专业针对性和实践性,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所谓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就是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适时适度融入思政元素,可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很多。专业课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无论是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程,还是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都应避免生硬添加,而要做到无痕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互融,实现互赢的效果。

双责双考。是指所有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学校将从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定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的评职晋级挂钩。通过双责双考,让所有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奋斗目标,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课程思政,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之天职,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在韩愈看来,“传道”是先于授业解惑的,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传道”,必先“知道”,并具有“道”之要求的自身素质。由此看来,要胜任教师之职,教师不能仅为“经师”,还得是“人师”。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古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强调“言行一致,学以致用”。主张教师要言传身教。他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大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德配位、学问高、行为正。其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坚定的报国信念、崇高的师德师风、健康的身心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勇敢的创新精神、真挚的爱生情怀。

(一)坚定的报国信念

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信念,而信念的崇高与否决定教师的成长历程。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报国信念,怀有一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心。坚定的报国信念是教师立足教师岗位、成就教育事业、关爱教育学生、开创教育未来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盛世,这是全国人民之幸,更是教师之幸,值此盛世年华,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热爱并忠诚教育事业,极尽全力报效祖国和人民,乐于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崇高的师德师风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有崇高的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应自觉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规范体系,师风是教师的风度。崇高的师德师风,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期望,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它是教育能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育人的问题上,主张言教与身教并举,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六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2]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认为教师能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动,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学生;教师具有爱心和崇高的道德,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心和崇高道德的学生;教师具有深沉的学术耐心,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勤奋好学,深入钻研,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学生;等等。归纳起来一句话:只有德艺双馨的教师才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是学生的示范和楷模,也是全社会的示范和楷模。

(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执教的资本,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教师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指教师身体健康、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教师的身体素质既与先天有关,也与后天有关。先天条件是与生俱来的,应倍加珍惜和爱护;后天养成至关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尽可能多地参加各项有益于身体的活动。只有身体素质好,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健康的心理素质,指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坦荡的胸怀、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科学调适,注重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教师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资源。教师要努力让这种资本不断增值,为教书育人提供重要支撑;学校要努力让这种资源不断丰富,为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严谨的治学态度

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师德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求真求实、探索创新等重要精神品质。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将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神圣的,并为之奋力拼搏。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沉浸在教育事业里,着迷般地疯狂追求。既治专业之学,追求真学问,传授真知识,为国育才;又治思政之学,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党育人。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探求真理,开拓创造,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一个治学严谨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教师成就事业的必备精神品质,也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重要精神财富。

(五)勇敢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创新,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靠教师。课程思政涉及到需要创新的内容很多,如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等。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要一大批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积累有效的实践经验,为推动课程思政贡献聪明才智。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进步的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只有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时时显露出创新的精神,处处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事事充满着创新的元素。相比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言,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更为深远。

(六)真挚的爱生情怀

教育家刘佛年曾说:“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3]爱生情怀是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爱是教育的基础。爱生情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其教育力量无比巨大。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使教学顺利高效进行,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真挚的爱生情怀不同于父(母)子(女)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它是一种自觉的、普遍的、持久的、充满科学精神的爱。真挚的爱生情怀表现为多个方面:以教学为纽带的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时时依恋学生,处处牵挂学生,希望所有学生成人成才;以课程为依托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感,用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为学生倾囊相授,无私奉献,希望学科的“香火不断,越燃越旺”;以学生表现为视觉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感,无论学生表现如何,总能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分析,正确引导;以学生成长为视觉的教师对学生的奉献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燃烧自已,成就学生。

真挚的爱生情怀是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也是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武器”,爱是可以传递的,真挚的爱生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爱,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对于学生高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要靠教师来完成,课程思政的效果,决定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课程思政涉及到教师素质、专业标准、人培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绩效考核等方面。因此,课程思政就是要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可概括为“七进七融”:一是课程思政进教师头脑,思政素质与专业素质融合;二是课程思政进专业标准,思政标准与专业标准融合;三是课程思政进人培方案,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融合;四是课程思政进课程标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五是课程思政进教学材料,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六是课程思政进教学活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七是课程思政进绩效考核,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要做好以上工作,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思政素质与专业素质融合的教师素质塑造能力

课程思政进教师头脑,思政素质与专业素质融合。需要教师具有自我素质塑造能力。教师应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质与专业素质,并完成两种素质的有效融合,达到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为课程思政提供师资保障。

(二)思政标准与专业标准融合的专业标准制订能力

课程思政进专业标准,思政标准与专业标准融合。需要教师具有制订两种标准融合的专业标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具备的,也不要求每个教师都具有这一能力,但对于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带头人)而言,一定要具有这种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每位教师都应争取具有这种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相关思政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实现思政标准与专业标准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专业执行标准①。

(三)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融合的培养方案制订能力

课程思政进人培方案,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融合。需要教师具有制订两种目标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具备的,也不要求每个教师都具有这一能力,但对于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带头人)而言,一定要具有这种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每位教师也都应争取具有这种能力。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思政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思政目标与专业目标无痕融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人才培养目标。

(四)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的课程标准制订能力

课程思政进课程标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需要教师具有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的课程标准的制订能力。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和应承担的任务,将每门课程放到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分析,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融入必要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巧妙融合,为课程思政提供课程执行标准。

(五)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的教学内容开发能力

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的教学材料的能力。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材料中融入必要的思政内容,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无缝融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4]。

(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

课程思政进教学活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要求教师具有组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以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学材料为基础,设计便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5]。

(七)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的绩效考核实施能力

课程思政进绩效考核,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要求教师具有参与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的绩效考核的能力。教师要参与制订考核方案,熟悉考核方案,适应考核方案,执行考核方案,从而便于将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有效融合,全面正确科学评价教师的绩效。促进课程思政持续不断地进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①余浩.课程思政:点·线•面•体,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1(1):64.

[1]余浩.课程思政:课程•教师•教材[J].时代教育,2021(3): 194-195.

[2]余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分析[J].文存阅刊,2020(38):103.

[3]余浩,陈年友,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104-105.

[4]宋阳.善用“大思政课”创新育人格局[J].现代教学, 2023(Z2):1.

[5]霍畅.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8):38.

G451.6

A

1672-1047(2023)04-0048-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12

2023-07-01

余静,女,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公共课程开发,英语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何玲霞]

猜你喜欢

专业课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