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3-03-15蔡向阳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培育

蔡向阳,郑柏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蔡向阳,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非常丰富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的工匠精神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起来,从做好顶层设计、精选教育内容、拓展教学渠道、培养优秀师资等多途径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本指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2020 年11月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十六个字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负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涵养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诠释,并涌现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衣被天下的黄道婆、铸剑鼻祖欧治子、微雕大师王叔远等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人物。

(一)执着专注

执着专注是内心笃定,全身心投入,不达目标不罢休,不受外界干扰而从事自身职业的精神品质[1]。我国自古就有“择一事终一生”“十年磨一剑”“百年造一物” 等说法,并用“艺痴者技必良”来形容工匠对某一技艺非常痴迷的程度。许多古代典籍中对“执着专注”都有描述,《论语·述而》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记述孔子对“执着专注”精神的强调,孔子还提出“执事敬”“事思敬”的主张。荀子《劝学》中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即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为梁惠王解牛,全神贯注,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很贴切地刻画了庖丁的“专注执着”品质。《核舟记》中记载微雕艺人王叔远,其核舟之小、笔触之细微、人物形象之惟妙惟肖,很形象地彰显了古代工匠全身心专注的境界。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摒弃浮躁、心无旁骛、抱元守一、锲而不舍,专心执着于技艺是中国古代工匠们所推崇的精神品质和行为状态。李时珍用27年完成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徐光启用26年写成《农政全书》、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完成《资治通鉴》、司马迁历时13年著《史记》、贾思勰10年写成《齐民要术》,他们也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典范。

(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注重每一细节,力求达到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品质。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为天下大事都是从细小一点点累计形成。《诗经》中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匠人在加工骨器、玉石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荀子》中“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表述工匠们对自身技艺和创作作品的严格要求;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作诗对“推敲”二字的字斟句酌。朱熹云:“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他在编著《四书集注》时,逐字称等、字字咀嚼、数易其稿、精心编著。宋代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边写边批阅,即使写完,自己又“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等典故都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的形象体现。

(三)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是指做事认真细致,丝毫不马虎的精神品质。韩非子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告诉我们不投机取巧,要慎重处理细小的事,就可以远离大祸。《周礼·考工记》 有言,“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一丝不苟、保持优良传统工艺的歌颂。中国古代工匠非常注重每一道工序,很早就建立了以“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为主体的质量责任体系,还有国家级“质量档案”骨签可进行质量溯源。《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宋史·陆九龄传》有言“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距今已经1400多年的赵州桥、仅重仅48克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禪衣、美妙绝伦的曾侯乙编钟、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这些旷世之作都是中国古代工匠追求极致,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完美写照。

(四)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大胆突破、勇于革新的精神品质。先人们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礼记·大学》)、“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都是在倡导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被后世尊称为"科圣"的墨子,善造机关,长于守城,小孔成像,光线直射,光影成像和杠杆原理等科学成果都是墨子最早发现并提出;鲁班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许多工具器械,机封、雕刻、伞、锁钥、打井都是鲁班的杰作。铸剑鼻祖欧冶子,是中国第一把铁质兵器发明者,曾为越王勾践、为楚昭王铸宝剑,所铸宝剑皆为传世珍品;蔡伦创新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改进浑天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隋代造桥匠师李春,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奇迹,黄道婆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这些著名的工匠用巧夺天工的专业技能与卓越不凡的发明创造诠释了道技合一、追求卓越、不断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有力地诠释了带有中华优秀文化烙印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赋能作用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并有机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之中,对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工匠精神将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2]。

(一)有利于高职学生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责任担当

曾几何时,只要一提到“工匠精神”或精工制造,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德国的机械、瑞士的手表……,好像“工匠精神”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事实上,“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而它早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纵观中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不缺乏能工巧匠,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瓷器、丝绸、金银器曾是西方贵族珍藏的顶级奢侈品,在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早已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基因。早在古代西周时期,我国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 墨子、鲁班、蔡伦、李冰父子、李春、张衡、毕升、沈括、黄道婆等,都是令后人敬仰的大师级工匠。秦兵马俑、万里长城、赵州桥、故宫建筑、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金缕玉衣、曾侯乙编钟、赏心悦目的陶器玉器、复杂精致的青铜器、穿越千年锋芒依旧的冶金工艺……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杰作。因此,在中华浩如烟海的灿烂文明中,深度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工匠精神资源,促使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先贤们的崇高和伟大,汲取营养,滋润心灵,激励广大高职学生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激起他们弘扬 “工匠精神”的责任担当,更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和载体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重塑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下大力气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但在培育的思路和内容上仍存在局限性,依托的路径载体和手段方法不大丰富等诸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高职院校深入开发、精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而又优质工匠精神资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并通过“课堂教学、二课熏陶、网络引导、环境浸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涵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拓展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和载体。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和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载体促进二者互融互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化培育工匠精神,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让高职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传承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做好顶层设计、精选教育内容、拓展教学渠道、培养优秀师资等路径落到实处。

(一)做好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类资源,推进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全面支持[3]。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学习并践行中华优秀统文化的工匠精神也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等等。

(二)精选教育内容,建设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从宠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挖掘并精选工匠精神元素内容,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之中。一是从杰出工匠人物中挖掘精选教学资源,如土木工匠祖师鲁班、铸剑鼻祖欧冶子、造桥匠师李春、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活字印刷发明者毕升、棉纺织家黄道婆等等;二是从盖世工匠作品和工程中挖掘精选教学资源,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陶、秦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建筑、赵州桥、都江堰等等;三是从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中挖掘精选教学资源,如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墨子“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孔子“执事敬”“事思敬”, 荀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朱熹“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等等。 四是从经典名著和成语典故中挖掘精选教学资源,如《周礼·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核舟记》《口技》《庖丁解牛》《郢匠挥斤》《鬼斧神工》《铁杵成针》等等。

(三)拓展教学渠道,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拓展教学渠道,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之中[4]。

1.融入教学主课堂

第一课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的主要理念、代表人物、经典故事有机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模块、章节内容和实训指导中。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识必修课中,将工匠精神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讲授。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强化实训指导和考评,促使学生感悟工匠精神、提高实践技能。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

2.融入多彩二课堂

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高职院校可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结合当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系统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技能比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辅导报告、作品展示、故事分享会、情景剧表演、观看影视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方式,还可以利用宣传栏、实训室、教室等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同时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景观等物质环境中,让学生时时、处处、人人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潜移默化感悟并践行工匠精神。

3.融入网络云课堂

在信息时代,网络空间是青年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运用校园网、数字校园平台、三微一端等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适时推送《鲁班的传说》《李时珍》《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古代工艺》《指尖上的传承》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精典宣传片和其他学习资源等,经常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网络大赛、网络研讨等,拓展学生传承学习工匠精神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4.融入社会大课堂

社会实践是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锻炼机会,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体验感。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引导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古代科技馆和有代表性的古代景点,现场欣赏中国古代工匠的杰作,切身感受中国先贤们的工匠精神。同时,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古代雕刻技术、针灸、书法绘画、中国剪纸等非遗文化,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体验感悟工匠精神。

(四)提升教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教师自己应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书匠”,“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传授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育人先育己,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成为工匠精神的积极践行者,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握好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载体促进二者互融互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化培育工匠精神,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崔爽,王海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4-56.

[2]吴霙斐.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改革与开放,2021(12):64-66.

[3]包江胜.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生工匠精神 培育[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4):30-33.

[4]孙景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1-14.

On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for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i Xiangyang, Zheng Bais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contains ideological concep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moral norms and has very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aftsmanship spirit,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tap into the elements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rich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such as doing top-level design, selecting educational content, expanding teaching channels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teacher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path;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G416

A

1672-1047(2023)04-006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15

2023-07-0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GB163)。

蔡向阳,女,湖北蕲春人,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

[责任编辑:程朝晖]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