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23-03-15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饭圈乱象偶像

刘 蕊 陈 飞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近几年,“饭圈文化”兴起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群体互撕、暴力行为和“氪金”无度等各种乱象,这对“饭圈文化”中的活跃分子和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群体——青少年产生价值观上的误导,也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因此,积极应对挑战,在“饭圈”群体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引导“饭圈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在分析“饭圈文化”的形成与失范表征基础上,明确“饭圈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找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之策,切实发挥“饭圈文化”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

一、“饭圈文化”的形成与失范表征

“饭”是英文单词“fan”的音译,是粉丝的意思。 “圈”是圈群,是依据地缘、血缘和趣缘等标准划分的闭合性群体。 “饭圈”主要是以趣缘为划分标准,具体来说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围绕共同追捧的明星而聚集起来形成的一个圈子。 “饭圈文化”是粉丝群体基于共同的爱好所形成的群体文化,在这个圈层中大家可以无障碍地交流沟通,找寻共同的精神家园,契合了青少年渴望获得认同、寻求心灵慰藉的需要。

但在互联网平台中,背后的资本方借助网络之便,运用大数据计算,通过对“饭圈”群体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点赞和评论记录等进行分析,总结出“饭圈”群体的兴趣爱好,精准化地向他们推送相关新闻和讯息,引导粉丝应援、打榜和消费,这为资本方利用该群体吸金提供了便利。 同时,在商业资本的诱惑之下,“饭圈”成员偏执地崇拜偶像,将偶像视为“重要他人”,甘于付出、“自我剥削”并乐在其中,“饭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群体互撕、暴力行为、氪金无度等乱象。正是基于青少年心灵慰藉的需要,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和互联网技术的促成,“饭圈文化”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呈现出低龄化、圈层化、组织化和极端化等一系列失范表征,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低龄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饭圈”逐渐低龄化,主要以青年为主体。 2022 年11 月22 日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一书,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3]。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下,一些资本方为了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通过打造各种视频网站等手段吸引更多青少年群体接触到“饭圈文化”。 而青少年处在身心不成熟的阶段,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科学认知能力,加上娱乐公司打造偶像完美人设、网络平台根据算法推送偶像相关讯息和“饭圈”中成员的舆论引导,部分青少年“饭圈”群体在崇拜的偶像面前迷失自我,丧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陷入疯狂的追星状态。 甚至在偶像因为触犯法律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塌房”之际,出于对偶像无条件的偏爱,不愿意接受自己精神寄托倒塌的事实,依然维护不该维护的偶像,发表偏执的言论,道德观念出现偏差。

(二)圈层化

人是社会化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费孝通通过剖析中国传统社会,提出差序格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一圈一圈的圈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社交关系发生变化,人们交流联系的渠道趋于多样。 在互联网平台中,网民突破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不仅以血缘和地缘而且以利益、兴趣、行业等为标准组建起网络圈群,其中“饭圈”就是网络圈群中以趣缘为标准形成的一个群体。 “饭圈”群体以“圈子化”传播机制,形成“同质化”的边缘文化:“饭圈文化”,在同一“饭圈”内部,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这虽然能够强化粉丝对偶像的认识,但是可能会给“饭圈”青少年群体带来思维上的局限、认知上的偏差和价值观念上的扭曲等不良影响。 在不同的“饭圈”之间排他性和区隔化明显,而在同一“饭圈”内部,成员之间形成统一的群体精神,这种圈层化特点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和无序的“撕黑乱象”,并且在“饭圈”利益冲突时引起不同“饭圈”的激烈混战,此时,会有一些“饭圈”成员道德底线缺失,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三)组织化

以往的明星用作品说话,靠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赢得观众们的喜爱,如今的明星则靠流量生存,以自身的商业价值获得曝光度。 明星偶像通过参加综艺节目、代言广告、拍摄影视作品等途径产出商品,这些商品必然由“粉丝”群体买单。在资本的“洗脑”之下,“饭圈”成员进行“自我洗脑”,自愿将大多数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偶像身上。 为了帮助自家偶像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内部成员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堪比一个公司的良好运作。 “饭圈”内部成员存在不同的分工,有负责对接明星公司、进行决策和分工的管理层,有专门负责维护流量数据的数据组,有负责应援的应援会等等,甚至“饭圈”中例如“站姐”之类的中心人物围绕偶像开展主业或副业。 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偶像有公开性活动时,他们联合偶像公司和主办方,为了共同的偶像进行长期的高度组织化的行动,帮助偶像营销以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 在资本无休止的诱惑之下,粉丝追星陷入狂热的氛围,甚至将偶像供奉为“神”,乐此不疲地“自我剥削”,自发地采取高度组织化的行动。

(四)极端化

偶像被资本打造成完美人设,对于“饭圈”成员来说,偶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是“重要他人”,具有极强的引领力。 “饭圈”成员对偶像的崇拜甚至达到迷恋和狂热的程度,有时则会为了追捧和维护偶像产生极端化的情绪表达,在极端化情绪的诱导下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而当前呈现的“饭圈”乱象已经表明“饭圈”追星的非理性和极端化。 首先,“饭圈”群体和自家“爱豆”之间的联系靠背后的资本方维系,看似“饭圈”群体的参与感很强,决定权很大,实际上是资本运作下被宰割的“韭菜”。 在资本的控制之下,他们为了共同的偶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并“氪金”无度。 其次,“饭圈”中难免出现极度狂热的粉丝,也就是“私生饭”,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对偶像进行跟踪、偷窥和偷拍等违法行为,不仅对偶像造成隐私上的侵犯和生活上的困扰,而且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饭圈”内部同质化特征和“饭圈”之间排他性特征极易引起粉丝在互联网上的相互举报、互黑、互撕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等极端化行为。 “饭圈”成员中极端化的情绪宣泄和行为操作,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维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饭圈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虽然“饭圈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存在,但是顺应了青年心理发展特质,给青年带来短暂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满足,受到他们的追捧,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中盛行,具有强大的生存空间。 然而,“饭圈”中存在的缺失导向性、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封闭化和享乐及时性等特征挑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约束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一)“饭圈”缺失导向性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饭圈”成员的一举一动都围绕着偶像进行,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爱粉”抛弃道德底线,丧失理性思考,无脑地支持偶像,而变成大众眼中的“脑残粉”。 近期,《家有儿女》这一承载人们童年回忆的优秀作品被恶意评分,成为“饭圈”斗争的牺牲品。 “饭圈文化”乱象丛生,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内部缺乏价值导向性,“饭圈”群体内的青少年主体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不够健全,错误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在“饭圈”中受到鼓动,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在“饭圈”中此起彼伏。 一些影视作品本应还原历史与升华感情,以对受众起到历史教化、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精神振奋的作用,恰恰相反,为了获得话题和关注,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违背历史事实,而且戏谑和丑化英雄人物。 有些明星艺人调侃国难,无视国耻。 一些不成熟的“饭圈”成员面对这些情况颠倒黑白,依然为偶像辩护,将偶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这些“饭圈乱象”源于价值导向的缺失,与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导向背道而驰,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导向相对立,使得一些青少年的国家情怀、道德自觉和理性思考缺失,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动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二)“饭圈”主体“去中心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饭圈”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活动,更多地是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因此,交流的互动性和主体的“去中心化”在以青年为主体的“饭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饭圈”成员倾向于自由地发表言论和平等地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对话的主体,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但是“饭圈文化”中的互动性交流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一些“饭圈”成员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任意妄为,显然“饭圈”中存在违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和行为。 而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需要靠宣传教育,这往往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更加强调的是一元主体。 因此,在“饭圈”中,“饭圈”成员的自我意识更加突出,对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嗤之以鼻,“饭圈”成员和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主体之间存在着互动交流和一元主体的矛盾,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主体难以进入“圈子”规范“饭圈文化”中错误言论和行为,只能是自说自话,“饭圈”主体的“去中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

(三)“饭圈”信息封闭化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饭圈”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且过度排斥外部群体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群体,在这个闭合性群体中,受到网络大数据计算的影响,平台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推荐,他们接受到的往往是同质化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 粉丝总是接收和浏览与自己的“爱豆”相关的信息。 在“回音室”效应的影响之下,对偶像的赞扬和褒奖的声音被放大,对偶像进行批评的声音则会受到攻击,粉丝群体对偶像的爱慕程度不断加深,固化对偶像的美好认知。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播给网民,人们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只停留在信息表面,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容易陷入无意义的信息中。 特别是“饭圈”群体总是接受碎片化的娱乐信息,生活被虚无和空洞所充斥,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和萎靡,容易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在“饭圈”封闭化、同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饭圈”群体思维受限、认知模式狭隘、判断力丧失、精神涣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空间受到压缩,整体性被消解,接受性不强,甚至受到错误的解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被淡化。

(四)“饭圈”享乐即时性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在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饭圈文化”逐渐“泛娱乐化”,“饭圈”成员以获取即时性的快乐为主要目的,更加注重当下的、短暂的和感官的刺激和满足,他们更多地关注没有任何意义的明星八卦和娱乐新闻,对于国计民生和时事政治鲜有关注,甚至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内容严肃的信息成为娱乐的附属物,娱乐价值置于公共价值序列的核心位置,然而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适合娱乐化的解读,这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 同时,“饭圈文化”逐渐“泛娱乐化”致使其可能被错误的社会思潮所利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威胁。在泛娱乐化风气的影响之下,“饭圈”青少年逐渐丧失对价值的追求、精神文明的提高和理想信念的坚定。 而马克思主义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科学预测人类的未来,畅想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4],关注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最终价值目标的实现是长远的和艰巨的,需要靠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对于“饭圈”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宏大的,与自己所追求的及时性享乐和所关注的现实利益存在鸿沟。以终极价值目标对接“饭圈”对现实利益的即时性追求,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受到挑战,拉远了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群体的距离。

三、主流意识形态对“饭圈文化”的引领策略

“饭圈”群体追星,寻求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从“饭圈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乱象和消极影响来看,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饭圈”群体主要由青少年群体构成,他们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严防“饭圈”乱象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因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高度的千秋伟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一)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

实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不仅要靠软性措施,而且要有强制性措施作为保障,要强化平台和企业的责任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整治“饭圈文化”中的乱象,恪守价值底线。

第一,强化平台和企业的责任。 党中央特别重视网络平台治理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6]“饭圈文化”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在企业追逐利益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饭圈”中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网络平台和企业承担起责任。 平台和企业不能单单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价值引导,只是把“粉丝”作为待割的“韭菜”,而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饭圈”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发挥优质文化产品的积极作用。 其中,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平台要通过完善实名认证机制,清理水军控评、整治恶意评分和完善举报反馈机制等加强自我管理。 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等媒体企业还要勇于发声并及时发声,通过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对非主流群体的思想,特别是错误的观点、言论和行为进行批评,引导社会舆论,实现价值引领。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饭圈文化”虽然只是一种亚文化,但是其中暴露出来的“饭圈乱象”对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成员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各方面加强引导的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 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已出台,“饭圈乱象”整治行动已实施,国家网信办在2021 年已经开展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治理网络乱象滋生蔓延,已取得重大的成效。 最近,笑果文化艺人突破价值底线,侮辱人民军队的行为受到严重的处罚,可见相关工作的实施力度和效度在进一步加强,给“饭圈乱象”带来警醒、敲醒警钟,为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提供良好的氛围。 而“饭圈”乱象治理道阻且长,需要持续用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

在“饭圈文化”中,“饭圈”内部成员交流呈现互动性和主体的“去中心化”,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嗤之以鼻,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主体作为外部成员在“饭圈文化”中处于失语状态,这对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带来挑战。 因此,要灵活积极地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发挥偶像引领作用并培养“饭圈”意见领袖,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饭圈”的约束力。

第一,发挥偶像引领作用。 “饭圈文化”的核心在于粉丝在偶像身上的情感寄托,偶像作为“饭圈”成员崇拜的对象,是粉丝为了满足自己心理幻想的情感投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饭圈”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饭圈文化”要注重发挥偶像的引领作用。 偶像作为公众人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决抵制娱乐圈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同时,偶像通过参加类似直播助农等价值观导向正确的活动为粉丝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出演优质影视作品或演唱积极向上的歌曲给予粉丝力量,引导“饭圈”粉丝拥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效力。

第二,培养“饭圈”意见领袖。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饭圈”中个人的成长和“圈内”成员息息相关,“饭圈”群体之间关于偶像的交流十分频繁,他们相互分享偶像的信息、图片和视频,谈论与偶像相关的话题,通过为共同的偶像声援、打榜、反黑等活动,使“饭圈”更加稳固,他们之间也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相同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社交关系十分稳固,因此,可以培养“饭圈”意见领袖。 “饭圈”成员以青少年为绝大多数,成员间的年龄差距较小,容易产生同辈群体共鸣,在“饭圈”中,人人具有麦克风,人人可以发表言论、传递信息,而其中意见领袖在“饭圈”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对“饭圈文化”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因此,要在“饭圈”中培养思想坚定、积极向上的意见领袖,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在“饭圈”中引导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在信息分享和成员互动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三)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要正视“饭圈文化”中封闭性信息传播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因此在“饭圈”群体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要通过外部的循循善诱。 要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聚焦议题设置;打破“饭圈”隔阂,实现精准引导;善于运用碎片化信息,实现内容日用而不觉。

第一,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聚焦议题设置。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的内容是最能吸引人和打动人的。 在“饭圈文化”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之上,根据“饭圈”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优化和议题设置。通过选择积极向上的明星艺人,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议题中,利用他们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优势,带动“饭圈”群体对意识形态相关议题的关注和参与。 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自身优质,再加上“饭圈”所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和传播形式,能够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进入“饭圈”,被“饭圈”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切实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第二,打破“饭圈”隔阂,实现精准引导。 “饭圈”内部封闭化、同质化和碎片化信息淡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难以实现“饭圈”群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同频共振。 在这种“博弈环境”下,必须打破“信息茧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能再实行一刀切的方式,更应该及时关注“饭圈”成员的特点和需求。 在优质内容供给的基础之上,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饭圈”群体进行分析和分类,获取清晰的用户画像,在“饭圈”群体中实现优质内容的精准化投放,同时借助“饭圈”成员之间的群体精神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在圈内的有效传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引导。

第三,善用碎片化信息,实现内容日用而不觉。 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虽然难以阐释完整的内容,但是依然具有阐释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信息要善于运用碎片化的方式,将短小精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对可以串联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来表达整体意思。 另一方面,要善于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正确引导。 “饭圈”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往往是娱乐八卦,而要对其中的碎片化热点问题进行敏锐的把握,因势利导,对其进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的正确引导。 同时实现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日用而不觉”,将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嵌入到多元的碎片化信息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弥漫在“饭圈”成员周围。

(四)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破灭“饭圈”群体娱乐至上的“虚拟天堂”,就要关注“饭圈”成员的合理需求,进行用户画像,引起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弥合主流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群体的情感鸿沟。 具体来说,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亲和力;利用全媒体,增强体验感;善用“大思政课”,强化价值观引导。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亲和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饭圈”群体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作用要尊重“饭圈”群体追求偶像的需求,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但是对“饭圈文化”中例如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要加以正确引导,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同时,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和“饭圈文化”的生活话语结合,例如将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饭圈文化”结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第二,利用全媒体,增强体验感。 内容信息如果不能让人愉快或对人有益则不会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不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饭圈”成员作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群体,热衷于新奇事物,更容易接受参与感和体验感强的内容信息。 因此,要采取“饭圈”成员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话语形式,使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信息进入他们的视野,得到他们的认同。 在全媒体时代,要运用全媒体使他们的需求得到回应和满足。 利用全媒体为“饭圈”群体感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技术支持,以短视频、VR、AR 和H5 等技术给予“饭圈”成员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当中感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益处,产生情感认同。

第三,善用“大思政课”,强化价值观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8]在“饭圈文化”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也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主动了解“饭圈文化”的动向,了解“饭圈”成员的思想变化和兴趣变化,“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9],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价值观引导。 同时,要充分考察“大思政课”和“饭圈文化”的相似之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打造既能满足“饭圈”群体需求又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大思政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饭圈”成员的引导作用。

结语

“饭圈文化”这一亚文化形态,对“饭圈”成员的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饭圈”中的主体成员青少年。 而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对“饭圈文化”的治理和引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影响力、引领力和权威性将在“饭圈”群体中加强。 “饭圈文化”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负面影响逐渐减弱,沿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饭圈乱象偶像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我的偶像
晨农直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