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东西方共同体思想的比较研究
——以《墨子》和《理想国》为中心
2023-03-15张昊雷雷喻丹
张昊雷 雷喻丹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7)
由古至今,关于全人类普遍性政治秩序的构建不仅是学界、政界乃至一般民众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选题。 在西方,最早在古希腊时期,关于城邦的构想就含有共同体意识,这在《理想国》这本书中关于政治体系建构方面有所涉及,值得深入挖掘并为之所用。 后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共同体思想不断应用于实践,西方关于共同体的历史可谓是绵延至今。 而在东方,关于共同体的最初构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提出,儒家、道家、墨家等多家学派在政治共同体建构方面也有自家独到的观点。 《墨子》这本所含思想极其丰富的鸿篇巨著,其中关于共同体的思想表述比较突出,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共同体的思想学说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东西方共同体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体会其共同体思想之精髓,而且还能将数千年前的东西方共同体思想硕果带入今日之中国,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实施发展,造福人类。
一、《墨子》与《理想国》中共同体思想相同之处
墨翟的《墨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东西方两本举世瞩目的巨著,其中所蕴含的共同体思想虽跨越千年,但其智慧的音符仍传播至今,奏响了新时代共同体思想新发展的壮丽篇章。 即使东西方相隔甚远,但东西方哲人在共同体思想方面仍存在诸多共识。 这两本著作虽不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完成,但其中包含的共同体思想主张却有很多相契合之处。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贤使能:建立共同体的人才之基
千秋基业,皆以贤良之士为本。 东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贤良之士是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才做支撑,共同体的建立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中国,对贤良之士的推崇与渴求是历朝历代的国之大事,而墨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尚贤”理论主张的人。 《墨子》一书有诸多强调贤良之士选拔和储备重要性的论述,这同时也是“尚贤”理论主张的核心要义。 在说明贤良之士为一国发展所必须时,尚贤开篇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1]尤为凸显贤良之士对于一国治理的关键作用,并把“尚贤”的政策视为“政之本”。 基于此,可知古代圣明的君王对于贤良之士的选拔极为严格谨慎。 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君王对于贤良之士的尊重与珍惜。 那么,墨翟为何对“尚贤”有如此强的理论诉求呢? 这可以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 墨翟生活在社会体系崩溃,诸侯国纷乱不止的战国时期,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但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乘时代之风,“尚贤”理论生逢其时,为诸侯国求兼并、求独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进而使得社会共同体建构有了结实的人才基础。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也充分地认识到贤良之士对于城邦共同体构建发展之重要作用。首先,他认为,“对于那些英勇为国、功勋卓著的年轻人……应该多多给予他们生育下一代的机会。”[2]由此可知,这是柏拉图对于那些英勇为国、功勋卓著年轻人的肯定与赞许,希望他们能繁衍更加优秀的后代来继承他们光荣的事业。城邦共同体的构建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年轻人不断积蓄能量。 有了优秀的年轻人作保障,才能强有力地推动理想国的构建,即城邦共同体的构建,这便是对人才的最大肯定。 城邦共同体构建之后,柏拉图认为理想城邦的治理仍需优秀的人才来领导管理。 基于此,他又强调哲学家对于城邦治理之关键作用。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城邦的国王……否则,我们的城邦将永无宁日,全体人民也无法幸免于灾难。”[3]如此看来,柏拉图所期望构建的理想国是“哲人王”统治下的和谐共同体。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哲人王”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他所接受的教育必定是能极大地提升智慧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他掌握高效治理国家的能力。”[4]此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哲人王”能更好地治理整个城邦共同体,这也便是共同体建立所需的人才之基。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曾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据此可知,共同体需要人才为其构建发展基石。 与此同时,共同体下的个人也能在其中成完满的自我。 换言之,人才和共同体是相互成就的。 没有人才做基石,共同体发展难以持久;没有共同体下的稳定环境,人才发展也会被埋没。所以,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倡导者、创立者以及坚定推动者、实践者就应该是能挑起大梁,担起大任的。
(二)各从其事:建立共同体的分工秩序
“各从其事”强调每位社会成员都能为社会发展进步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作用。 墨翟和柏拉图很早就在相关著作中表明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从其事、各尽所能的观点,以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共同体发展最优化。 墨家对分工的认识尤其值得重视。 墨翟认为,“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6]因人之才、合理分工,要将每个人都置于最合适的地方工作。 墨翟认为,尽管各地区出产不同,人们的职业也不相同,但人总是“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7],社会分工是必须的。 他以筑墙为喻,提出了生产过程内部分工的观点:“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8]与此同时,墨翟还将此观点拓展至脑力劳动领域,认为王公大人“听狱治政”,卿大夫“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9],亦属于分工。 在职业分工上,他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10]此外,他还认为,在社会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既存在“馋人”,又存在“利人”;既存在“恶人”,又存在“善人”;既存在“长人”,又存在“谋士”;既存在“勇士”,又存在“巧士”和“使士”;既存在“内人者”,又存在“外人者”;既存在“善人者”,又存在“善门人者”。 种种观点都能看出墨翟对于人才各从其事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也能看出共同体的构建发展需要各从其事的社会分工。
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柏拉图对理想城邦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新设想——促进城邦良好发展需要分工合作。 首先,需要清楚的是,“人是群居性动物”[11]。 要想获得基础生活保障,拥有衣食住行的满足条件,就必须需要工匠、木匠、农夫这些人。 他们先各自产出自己所擅长的物质,后交换产品。 那么,基于各从其事的原则,就需讲求分工明确。 只有“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城邦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12],城邦的发展才能正义。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如果这三种人相互干涉亦或取代,那么城邦的发展也是不正义的。 此外,还需明白,这种分工是有自然遵循的,而不是随意划分的。 上天在创造人们之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人就是农民以及其他技工。”[13]基于此,可知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分工明确、各尽所能。 作为统治者更应发挥领导作用,正所谓“我们必须劝导守护者及其辅助者竭尽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这样做。”[14]这样一来,便会更好地促进城邦共同体和谐发展。
滕尼斯在关于共同体的认识方面也颇具特色。 “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15]正如其所说,共同体就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有机体的形成与存在需要不断补给“养分”,而这种“养分”便可以理解为共同体下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这种努力不是盲目的、无目标的,每个人的努力要结合自身情况,自己适合做什么便主动去做,形成良好的分工机制。 但将共同体下的社会片面理解为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这是不对的。 社会是将大家聚在一起,个人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社会,而不是沦为社会发展前进的牺牲品。 正如著名学者赵超就共同体的看法一样,“从关系实在论的视角看,共同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共在的社会关系模式,由具有共同性的多元主体联结而成。”[16]每个人都是共同体下的一分子,各自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以形成社会良性大循环。 这一环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各具特色、不可取代的,以此环环相扣,推动共同体社会协调发展,这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模式。
(三)兼爱互利:建立共同体的共利逻辑
墨翟和柏拉图均认为,相互关爱、互相帮助是理想社会构建的共利逻辑。 唯有鼓励人与人之间相处多些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可以相互得利,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有更切实、更稳定的保障。 《墨子》于兼爱篇开头就说明了兼爱之利。“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17]兼爱作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这种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完整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这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共同体之上的政治体系建立需对人性有切实深刻的认识:为己求利是人性突出表现。 墨子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兼爱”思想,并通过自身来切实践行“兼爱”。 并且,墨子对于“兼爱”之下的社会抱有美好的憧憬,所有的社会弊病都能通过“兼爱”来消解。 但不可忽视的是,墨子在提出“兼爱”思想之时,就将“兼爱”和“利益”连接上了,但他所认为的“交相利”不是他人之口的私利私益,而是全天下所期望并应享受的公利。 所以,墨子对“兼相爱,交相利”的作用这样道来:“今天下之君子……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18]在这里,兼爱互利是一种驱使构建美好社会的积极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共同体建构的共利逻辑。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不乏有关于“兼爱交利”这样的论述。 柏拉图在与其朋友交谈时这样说道,“我们的守护者不应该有私人的房屋、土地以及私人财产……大家一起消费。”[19]他认为,真正的守护者是以大公无私的状态存在这世间,不应有任何的私欲私利。 有了守护者做榜样,便有了可学习的经验,那么城邦共同体会将公有作为所追捧的共同信念: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利益交汇,友好相处。 此外,柏拉图在与朋友们讨论什么为一个城邦最大的善时,曾将守护者、妇女与儿童的公有称之为城邦最大的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柏拉图反对任何的私有财产,即反对所有的私欲私利,于是便把公有称之为城邦最大的善。 这也恰恰是对“交相利”的肯定。 只有人人都获得利益的时候,城邦共同体才能有基础的稳定,人与人也会友好相处。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这样的社会也给予了认同,并进一步强调公有制度下的社会应该是“个人不分彼此,财产自然是共有的。 整个群体共同劳动、共同分配。”[20]只有享受相互的关爱和共同的利益,才能编织坚固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双赢”的合作原则是共同体的“门面”。基于此,可以看出兼爱互利思想的本质流传至今仍未改变,始终是共同体建立的共利逻辑。
二、《墨子》与《理想国》中共同体思想不同之处
在《墨子》与《理想国》就共同体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关于建立共同体的人才之基、分工秩序、共利逻辑方面是相契合的。 不过,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之差,再加上所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关于共同体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存有差别。 比如在为共同体谋利去害的路径选择上,《墨子》主张禁乐求治,《理想国》则主张以乐导民;在为共同体谋求稳定的道路选择上,《墨子》主张以爱弭别,《理想国》则主张因魂分等。
(一)禁乐求治与以乐导民:异径下为共同体谋利去害的共同追求
“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长期社会生活积淀、传承下来的精神产物。”[21]现实生活中,音乐可以是消遣娱乐的休闲方式;治国理政中,音乐可以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 早在千百年前的东西方社会,在对待音乐这个问题上,东方的墨翟与西方的柏拉图已有不同看法,但最终都落实到为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上。
在《墨子》一书中,很多论述包含着对音乐的反对与批驳。 墨子说:“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22]在探讨政治问题上,墨子认为音乐对政治毫无益处,甚至音乐越繁杂,统治者越会被音乐所困,进而天下便治理不好。 此外,为表明自身对音乐的态度,墨子于“非乐”篇专门探讨了音乐问题。 其实墨子反对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正所谓,“虽身知其安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23]五官在感受音乐之美时皆有其舒适反应,但音乐并不能给统治带来任何益处,音乐会加重百姓赋税,增加民众的经济负担,“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24]墨子之所以主张禁乐求治,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其实归结为一点便是反对统治阶级因为音乐而耽误治国,进而影响治国成效。 与此同时,墨子在同程子交谈时,在说明儒术衰落原因之时,也对音乐持批驳态度,认为“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25]基于此,可见墨子在统治者治国方面尤为反对音乐参与其中,这也为追求繁荣发展的社会共同体谋利去害。
在对待音乐问题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却完全同《墨子》相反。 他首先对音乐进行了区分,他不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有利的,“复杂音乐使人放纵,而简朴音乐会让人的心灵产生节制。”[26]在他看来,节奏不应该复杂,复杂的东西只会扰乱人心。 不过,柏拉图对音乐的作用仍是大为赞同。 他认为,“一个受过正确音乐教育的人能敏锐地察觉到事物的美……音乐教育才至关重要。”[27]与此同时,音乐的各个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是具有针对性的,音乐的不同部分培养不同的品质,但培养的一定是优秀的品质。 “音乐通过习惯的养成来培养卫士……用故事的语言和更接近于真实的语言来培养与之相近的品质。”[28]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极为重要。 有了基础的音乐教育,那么“哲人王”在治理城邦之时,便可以更好地挖掘各类人才身上所具备的音乐所赋予的美好品质为城邦之用,以树立榜样,更好地帮助城邦共同体谋利去害,进而完善城邦共同体治理。
其实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一种积极力量。”[29]所以,《墨子》中关于音乐的看法,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是不予认同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对当时音乐于社会发展中发挥消极作用的否定。 而是跨越时代背景而谈,毕竟现在音乐的作用确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谋利去害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二)以爱弭别与因魂分等:异路下为共同体谋求稳定的共同追求
墨家以“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构建其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重心,基于此所提出的“以爱弭别”可以说是“兼爱”的具体化。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从灵魂论的角度出发,并认为人的灵魂自出生就是有区分的。 简单来看,此点可以概括为“因魂分等”。 二人从不同的路径出发,不过都是为共同体构建发展谋求稳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兼爱”独特的“无差等”特质使得这种爱遍布整个人间。 这种爱要求每个人都要拥有“大格局”,同上天一样具有宽广胸襟和仁慈情怀,把所有人无差别地纳入至爱的范围之内,也就是通过“爱”来消除本身所具备的阶层和性别,以为人人提供同等同质的爱。 正如墨翟所说:“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 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无穷无难。”[30]即便带有诡辩色彩,但不可置疑,墨翟始终对爱所有人是充满期待的并认为是非常可行的,并认为爱可以消除所有地域差别。 与此同时,“兼爱”观念也可以理解为“一切人都平等地爱一切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爱”的一个特点——整体性,正如“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31]所说。 此外,“爱”也要一以贯之,要有持续性。 不能说过去爱人现在就不爱人,更不能畅想未来爱人而现在不爱人。 以“爱”消除差别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墨翟为实现爱的普及,实现以爱消除所有差别,口言身行,为此艰苦奋斗了一生。 所以,他认为,“爱生于虑。”[32]与此同时,还需说明爱的思想和行动表现不可半途而废。 本身,在过去的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性,所以更应用爱来持续性发挥作用。 以“爱”来温暖众生,以“爱”来破解不平等,是社会共同体稳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理想国》一书中包含着重要的灵魂论述。在《理想国》中,“灵魂论”也占有不少篇幅。 他认为灵魂是由“理性”(用以思考推理)、“激情”(用以感觉物欲)与“欲望”(借以发怒)所构成。 这三部分中,不同的灵魂代表不同的阶层。 理性的灵魂代表的是国家的统治者。 那么有了统治者,城邦的构建发展也需辅助者。 这时激情所代表的辅助者便登上舞台。 激情是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但“激情在灵魂的内部分歧中,它宁愿站在理性一边。”[33]所以说,以激情为主导的灵魂是受理性控制的,并顺理成章地成为理性的辅助者,即统治阶层的辅助者。 那么之后灵魂的第三部分——欲望,柏拉图认为欲望所代表的灵魂为最下层的部分。 这种灵魂所代表的阶层是需要理性约束,激情指导的。 如果缺乏对灵魂第三部分的指引约束,那么小则毁灭人的整个生命,大则会使城邦共同体的构建缺乏稳定的基础。 因此,可推断出灵魂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直接决定你在一个共同体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接受什么样的管理。 但也必须清楚,这种关于灵魂的区分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根据的。 只有在这种科学的灵魂区分下,城邦共同体才更能行稳致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是伟大的,是面向全世界的,这一倡议主张全世界永远在一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刻意强调美好世界建设力量的阶级属性,不局限于无产阶级或者工农联盟,把推进世界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从无产阶级拓展为世界人民。”[34]正如其所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渴望将世界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家门前,主张用“爱”来架起希望桥梁。 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世界还是存在发展上的区别的,诸如根据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划分。 但这个划分意味着发达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要起到更大的作用,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强。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可以坐享胜利果实。 正如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她始终践行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全世界谋利益。 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发展需要各国一起努力。
三、双重继承《墨子》与《理想国》中共同体思想的合理内核,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墨子》与《理想国》作为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其中都蕴含着丰厚的先人智慧。 基于新形势下的发展新需要,我们必须去重新挖掘优秀文化经典中的“宝贵财富”,并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养分”,来为共同体思想发展注入新活力。 因此,应用双重继承的方法来继承《墨子》与《理想国》中的优秀共同体思想,以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以铸就新的辉煌。
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塑造力、感召力与亲和力。 《墨子》和《理想国》中所共同包含的“兼爱互利”思想,对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塑造力、感召力和亲和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放眼当代世界的现状,现有的国际局势可以归结为乱、躁、难三个显著特征。 可见,实现真正而永续的和平任重而道远。 着眼于未来愿景的规划,现阶段,在中国所进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着周边国家发展迈向新台阶。 尽管这些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无差别的交流合作推动着每个国家的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成功实践着“兼爱互利”思想包含其中的共同体理念,进而彰显着共同体思想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与此同时,“兼爱互利”下的共同体思想也强调国际合作共识对于繁荣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中国主张在继承传统的以“爱”为基石的共同体思想下倡导世界各国团结一致、风雨同舟。 唯有这样,才能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第二,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墨子》与《理想国》共同体思想中所包含的“各从其事”思想,拓宽了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体系。 像多样统一、多彩并存、共享合作、平等发展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双重继承“各从其事”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既主张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的绝对优先和绝对至上,也主张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参与其中,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另一方面,既不排斥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也不阿谀奉承发达国家。 在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挑战时,要坚持平等发展、共享合作的发展理念,并学会自觉主动地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与此同时,《墨子》与《理想国》中所包含的“德高名正”思想,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自然和谐思想新发展。 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即便再尊贵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上天赋予你独特的地位,便是要你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遵循自然界法则,以平等之心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