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名校的建设路径与启示
2023-03-15党瑾
党 瑾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导致我国乡村的发展陷入困境,乡村教育的发展总体水平逐渐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个别乡村学校的发展已经位于区域前列,设施设备、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或是教学质量与同县域城镇学校的差距都在缩小[1],成为乡村中的名学校。但乡村依旧是教育的短板,乡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样态仍然存在现实阻碍,乡村学校要想实现长足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有关乡村学校建设的研究中,少有对实践中乡村名校的建设路径进行系统提炼与总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现有乡村名校建设路径,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启示,以期推动我国乡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当前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
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结构,现有乡村学校存在“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现实困境。明晰这些困境并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才有可能找到未来乡村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一)基础薄弱办学环境偏差
首先,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经费的拨付与支持不足成为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2],基础条件得到满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OCED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受制于公用经费额度不足,乡村学校难以较好地支付学校环境改造、设备更新、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只能以有限的费用进行低水平的循环发展,很难实现拓展性和改善性发展。
其次,学校发展受内外环境限制。一方面是教师工作负担大,分散教学投入。部分学校的行政事务、非教学工作的考核名目繁多,例如迎接督导检查、调研考察等任务。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盛行,间接影响学校发展。另一方面是学校网点分布广,增大发展难度。以四川省N市为例,该市共有5426个行政村,而乡村教学点只有358个。在全市的9个县中,Y县有138个乡村教学点,而L县则没有乡村教学点[3]。在这种情况的校园布局下,教育资源被分散,被保留的乡村学校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更难以进行自我的持续发展。
(二)“依附式”发展未找准定位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往往用城市教育质量的标准评价乡村教育质量,用城镇学校的成功经验改造乡村学校[4]。大部分乡村学校集中呈现为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不高,且与乡村社会逐渐脱离的状态。乡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攀比和机械学习城镇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且利用意识缺乏,存在城市化办学导向的发展理念依附、追求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依附、依托中心学校的管理体制依附等现状[5],出现了不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性和探索性缺失,不实事求是,盲目跟从,发展道路渐渐模糊,发展空间更加狭隘的情况[6]。这些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设施难以发挥应有效用
学习资源匮乏是限制乡村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使得全球性的教育资源变为可能。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国家大力支持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引入较多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础。教育信息化对乡村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但乡村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识不足以及能力建设落后,导致较难发挥现代性教学设施的应有效用。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相对较低、信息素养相对较差,在教学活动中更习惯且更倾向传统的授课方式,片面认为电子化教学会增大自己的备课难度。对于一些乡村学校的管理人员来说,他们也同样认为没有必要去发展教育信息化。
(四)优质资源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是影响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群体。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镇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乡村学校缺优秀师资,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一是在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问题。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不足。首先是学科结构失衡。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师资需求与“市场供应”存在不平衡。其次是教师群体年龄老化,知识更新与自我更新能力相对缺乏,生存状态难以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专业发展样态受困。包括教师自我发展路径缺失,主体间缺少关联,合作开展研修机会少,单向接受教学资源问题严重,专业成就感缺少等[7]。
二是乡村学校管理人员领导力相对欠缺,存在“精力弱”“动力弱”“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受师资不足的困扰,领导人员参与教学工作,造成精力分散;受经费不足的影响,领导人员不知如何带领学校发展,不敢甚至不能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学校管理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和特色引领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新意识,难以充分立足学校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和特色性的教育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
二、现有乡村名校发展的关键举措
乡村学校的发展不是仅仅依靠人财物的持续累积即可实现的,现有乡村名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经过了成体系的改革。比如2020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出镜的富文乡中心小学,借力“乡村名校”策略摆脱困境的石梁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在乡村学校建设中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目前主要是通过政府助力、特色发展、教育现代化、城镇带动这四个方面进行的。“孵化”现有乡村名校的建设路径,将有助于经验的形成和传播。
(一)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有引有放助力学校成长
一方面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学校发展。以在乡村教育布局调整背景中明确保留的学校为重点培育对象,政府对这些学校进行试点建设。例如石梁学校所在的天台县,作为浙江省教育厅对口帮扶地区,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政府选取了其中八所乡村学校为龙头,石梁学校作为试点,在办学标准、原则和改革策略上给予多元化支持,打造“天台样板”,使得石梁学校成为乡村学校发展浪潮中通过政府主导建设乡村名校的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另一方面是提供有利外部环境,给予学校发展空间。201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已提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乡村学校的自主发展赋能[8]。政策方面给予了乡村学校较大的发展空间。温州瑞安将芳庄乡学校委托给新纪元教育集团管理后办学效益显著,生源回流明显。淳安县教育局下放了富文乡中心学校的自主设计办学路径权、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权、自主分配办学资源权,给予团队最大权力。
(二)学校特色引领发展:找办学特色寻发展定位
特色发展是21世纪城乡学校发展过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资源,从人文、地理、风俗等要素入手,充分体现自己的教育优势。富文乡中心小学在学校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将大面积的彩色透明材料与景观文化相融合,被称为“中国最美山村学校”,同时秉承“以文化人、以行立人、以毅成人”的办学宗旨,努力打造与城镇完全不同的乡村3.0版学校。石梁学校以“家文化”为精神引领,依托全国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一独特的先天优势,构建起了“小玩家”“小当家”“小行家”三大课程群。浙江平阳县梅源中学结合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新建农耕种植园来传承地方农耕文化,也更好地凸显了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原生性、独特性。
(三)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公平
将常规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仅缓解乡村学校薄弱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的跨时空优势,打破了农村地理空间的局限性,把课堂伸向全世界。浙江省桐乡市依托跨区域同步教学平台,连接名校与普通学校的网络空间,由名师执教网络课堂、本地教师做课堂辅助,推进“一课两师”结对帮扶。天台县先后下发6个文件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实施,通过线上同步课堂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和长江实验小学组织老师研发了1500余个适合乡村学校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资源,借助“互联网+教育”,探索出了“线下+线上”的交叉模式。
(四)城乡互通提升效率:加强交流提升教育质量
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城镇学校带动乡村学校是近几年发展乡村学校的重要举措。城镇学校分享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给乡村学校。同时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加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以达到更好建设乡村学校的目的。
在城乡学校交流过程中,学校教师外派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引进名校优质资源。比如安徽省九顶中学,过去是乡村落后学校的典型。省级示范名校灵壁一中派出十余位九顶籍的优秀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来校讲课并参加教研活动,九顶中学也选派基础好、经验少、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灵壁一中听课上课,这一做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被誉为“皖北农村教育的奇迹”。富文乡中心小学全面启动教师培训,包括组织富文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到崇文实验学校跟岗一年,熟悉包班协同教学的策略与特点,进行全员定制培训等,激发老师们内心的改革动力,从而使学校的发展走上了新台阶。石梁学校是天台县的第一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与赤城中学、实验小学“联盟”,7名教师通过挂职学习、骨干支教等形式开展校际交流,通过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教学措施来优势互补。
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的交流也是需要格外着重的。领导力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学校不缺管理人员,但是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不多。派遣乡村学校管理人员到外地挂职培训、跟班学习,或引入城镇优秀“外援”进入乡村学校开展改革促进发展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措施。富文乡中心小学改革项目牵头人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蒋莉,她希望通过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去实现富文乡中心学校的长足发展,进而成就了富文乡中心小学。
三、对我国乡村学校发展的启示
乡村学校具备新时代学校教育“小班小校”天然优势,它们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处于应试教育的边缘地带,存在教育创新与突破的多种可能性,这些优势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学校基础条件的增强能够使得学校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在这基础上学校再找准发展特色、抓住时代机遇、借助城乡联盟去实现乡村学校的良好发展,必定能使乡村学校走出发展困境,增强发展自信,最终焕发出乡村教育的活力。
(一)优化机制体制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后盾。政府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该积极履行服务职能,科学统筹推动学校发展。
一是提高站位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应该给予乡村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城市学校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乡村的教育问题,全力支持学校发展。要合理布局乡村学校,优化校园网布局,统筹县域资源。对明确保留的学校加大投入,重点打造[9];对需要调整的学校予以调整,妥善处理撤并问题,避免资源浪费。
二是多种举措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国家资源性投入以及制度性支持是乡村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切实履行对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法定责任,加强财力保障,针对不同的地区,依据具体规模制定办学经费投入标准。可以采用“基本办学经费+激励性经费”的方式调动学校积极性。且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乡村名教师、名校长等津贴,设立教育质量成果奖,带动学校发展。其次是加强政策兜底。乡村学校具有成本低改革易成行、关注少学校无压力、规模小试验少风险的特点[10]。根据斯科勒克蒂的想法,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地向学校放权[11]。政府设计权力清单,在权力的收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落实乡村学校办学自主权,给予乡村学校发展更大空间。
三是减少学校教师课外负担。乡村学校同样也是需要“减负”的,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行政人员,简化对教育事务巡视流程,减少研习训练等工作量,为担任行政及学生管理事务的教师减少上课节数等措施,让教师更聚焦教学主业。制定教师的工作清单,对教师的工作明确责任边界,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用于教学,提升专业化水平[12]。
(二)凸显特色彰显学校活力带动学校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校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13]比如乡村学校受师资和教学资源所限,采用包班教学混合教学的教学形式,这本身就属于乡村学校的办学特色。乡村学校所具有的人均教育资源多、可造学习环境空间大等优势是城镇学校不可比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学校更应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风俗等多重因素,合理定位学校培养目标,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质量、特色发展。
(三)“数字赋能”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已是多数国家的共识,“互联网+教育”成为我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的发展必须抓好这一时代机遇。互联网和教育的跨界连接,能够弥补乡村学校薄弱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等短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首先要搭建标准化资源共享平台,改善薄弱地区教师信息化应用环境的能力,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基础。其次是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引进优秀师资,建立跨区域师资互动模式,改善乡村地区相对“被孤立”的现状,为乡村教师开展同伴互助提供条件;着重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让乡村教师突破教育信息化加工与再利用能力的主要瓶颈。最后是构建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激发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为“互联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乡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14]。
(四)城乡联盟形成合力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以城镇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乡村学校组团发展,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以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让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重组和互补中,逐步消除“短板”效应,共同提高。
一是社会与学校的资源联合,多途径、多形式引进社会力量。比如,建立与企业、社会团队和爱心人士的资源对接网络平台,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使得乡村教育乃至乡村发展需求与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再如,联合高校、教育公益组织等行业,通过帮扶、项目合作等形式[15],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推动乡村学校改造与发展。
二是管理共进,城乡学校同等发展。城镇学校进行扶持,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实施“传帮带”作用,拓宽乡村学校视野,促进乡村学校治理标准化,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校长领导力方面,通过“外引”的方式,让有乡村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乡村,在保障底线规范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权。通过类似“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这样的例子,选拔一批有能力的校长;通过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对有发展潜力的校长进行再培训。
三是通过联盟高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6]通过区域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通过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社群,破解传统单向“输血”式帮扶路径;通过基于课堂实录的教学研修、名师观摩课等方式,达到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目的。在教学视野、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优化中实现乡村教师“造血式”发展,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还可以采用“名师+乡村学校”实践共同体机制,把部分名师工作室建到乡村基层学校,使交流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