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15曾素芳
滕 茂,曾素芳
(1.湖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强调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扎根在农村的一线教师,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随着有关农村教育扶持政策的相继颁布,我国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先天“弱势”,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公平的保障上与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保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稳步推进成了当前急需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认同感不强,师资流失较快
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的认识与师德修养方面,与《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待在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农村教师“留不住”的现象频发。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中显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城镇区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数量有所增长,而农村地区的教学点有所减少;并且,报告还显示在2017年,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低于国家标准。农村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发展,一心想往城市涌,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那些留在农村执教的教师工作量普遍增大,一名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身兼教育扶贫脱贫调查等多职,在某些特别偏远的地区,一名教师需包揽所有科目的教学,成为“全科”教师,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大,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滞后
对于在农村任教的小学教师,应当具备农村乡土文化知识,即有关农村发展的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1]。了解一定的农村乡土文化知识并对其正向传播,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应尽的时代责任。然而农村小学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仍处于结构单一、更新滞后的状况。分析农村教师队伍的人口结构可发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不均衡,仅有少量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他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为本科以下,学历的整体水平偏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更新专业知识。并且,由于农村的薪酬待遇相对欠佳,大量的年轻教师在执教几年之后选择离开自己的岗位,剩下的多为年龄偏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老一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单一的具体体现为用固定模板教学、照本宣科讲教材等课堂教学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这种按照固定模板的教学不足以支撑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专业能力:教研能力薄弱,缺乏系统培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应具有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乡村文化建设能力,是指小学教师在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包括发掘、整理、研究乡村文化资源的能力、传承乡土文化知识的能力、与村民交往沟通的能力、 处理农村小学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能力[2]。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研与科研能力薄弱,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专业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项目,有小部分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的需要发表过一两篇文章,并非个人的主动意愿。受经济发展所限, 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受阻,没有最新的电子教学设备,加上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农村小学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的生动性受到一定限制。并且,教师不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不足。除了教师自身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机会少也是阻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大原因。农村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很多培训流于表面形式,培训的内容传统,培训形式单一,影响教师的在职培训质量。
(四)专业情意:乡村教育情怀缺乏,信念感不够强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3]雅思贝尔斯强调的教育信仰可理解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指的是教师个体所确信的,可以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起到直接或间接支配作用的一系列价值判断系统,这些价值判断系统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4]。教育信念不同于以往学者们研究的教育政策、教师待遇这种宏观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教育信念关注的是教师的内在精神世界。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扎根基层的教育信念仍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师专业信仰还不尽坚定,极易陷入被物质裹挟的境地,专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部分年轻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上主动性还需强化,对自己肩负乡村教育振兴的职责与使命还认识不够,以基层教育活动的坚守促进社会发展的信心还有些缺乏,普遍认为通过教育改造社会仅凭教师之力难以实现。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小学生,教师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教师队伍的力量不可估量。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价值,陷入安于现状的局面,教学热情便得不到提升,教学工作价值感难以呈现,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自身专业发展则失去了根基。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以及教师个人层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小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宏观的政府、中观的学校、微观的个人出发,三方协同出力,共同促进发展,合力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
(一)政府层面
1. 政策引领,积极策应战略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后称《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多项维护农村教师权益和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的重要举措。包括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加强经费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专项督导等。《计划》颁布后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得到明显好转,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改善,但具体的措施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教师的经费常被挪用。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有针对性地部署各项计划。各级政府要结合所在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细化宏观政策,层层落实农村教师的权益保障举措。政府在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上起到“总抓手”和“兜底”作用[5],只有各级政府工作做细落实,农村教育质量才能出现明显的提升。
2.财政支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在实践中,激励计划,尤其是金钱和物质奖赏,是最为有效的,又特别是当政策目标显得非常必要并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追踪调查西方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与教师发展关系后也得出了“薪酬对于培养高素质教师至关重要”的结论。可见,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是解决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政府保障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更要保障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只有增加财政支持,将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上去,保证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让扎根一线的乡村教师没有经济困扰,才会吸引更多优秀、年轻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让教师无经济担忧,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同时,要设立财政扶持专项,增加教育拨款,加大农村教师补贴力度,在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农村教师倾斜。
3.制度支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保证不了农村教师的留任率,教师专业发展从何谈起?以往的政策都集中于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对于如何留住教师鲜有关注。因此,政府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多角度出发,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第一,在农村教师选拔方面,强调职业匹配。目前各地农村地区的招聘文件中,选聘教师的范围太宽,以农村地区教师的主要群体——特岗教师为例,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农村特岗教师的选聘条件作出了专业、学历和年龄的要求,特岗教师须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学历要求为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适当招聘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生,年龄不超过30周岁。除此之外,对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支教经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可见,当前农村教师的选聘主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可量化的指标,在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农村教育的热爱程度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测评指标,这就导致了部分农村教师由于乡村教育情怀不浓、职业匹配度不高等原因而离开农村地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入手。职业兴趣理论强调个人性格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当一个人的能力、天赋和兴趣越是与工作环境相容,越容易获得职业满意度和实现职业稳定性[7]。因此,政府在选聘农村教师时,可出台相应的制度,制度条例应包含对教师个人与农村教育的职业匹配等相关细则,从源头着手,选拔真正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从而增强农村教师的留任率。
除了从教师选聘的源头着手,还要在教师任教期间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政府要制定细则鼓励农村教师主动进行学历提升,将学历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并作为各项评优的依据之一。对主动进行学历提升的教师采取多种奖励制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奖励。另外,政府可以实行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在教师应聘时给予优秀人才优待,吸引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二)学校层面
1. 优化管理模式,增强教师内生动力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内教师的教育质量,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上也有显著作用。学校的各级领导要积极学习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了解教师心理状况,关注教师的各项需求。管理者应对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要做到及时领会,并积极落实。在管理模式上,注重民主性、科学性,广开建言,鼓励教师提出各项有助于学校发展的建议。在管理主体上,学校要敢于赋权与赋能教师,提倡教师的自我管理,增强教师的内生性发展能力。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除了经济待遇,教师同样关注他们任教学校提供的指导和支持项目、继续教育的学费以及自身参与学校事务和提升的机会、对纪律的管理支持、充足的课堂资源和资料等[8]。这些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关,是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起点(如学历等)较城市教师更低,缺乏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职培训可以很好地改善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可从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入手进行改革,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形式上积极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可采用网络直播、在线培训等依托网络的培训形式,积极鼓励教师利用MOOC等形式进行教学。在培训内容上,要注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将最前沿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及时输送给教师个人。另外,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接受培训的教师解决交通障碍等困难。
3.立足乡村振兴,挖掘优秀教育资源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分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要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初步感受经典民间艺术,其中特别提到“培育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9]。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作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入课程教材的决定,并鼓励充分利用校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鼓励青少年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加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通知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规定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坚持教育引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地区有着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天然优势,是“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的优良实践场所,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紧抓这一优势,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凝聚,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撑[10]。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带头开发校本课程,将地方特色知识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构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学习自己家乡的文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三)教师层面
1. 重视师德师风,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日常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小学教师面对的更是一群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个人要重视自身师德师风的建设,要从心底里认可教书育人是一份神圣且崇高的职业。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对待学生,要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与学生相处时,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新时代赋予农村小学教师新的使命,农村教师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的需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躬身践行、率先垂范,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积极利用资源,提高个人能力
信息时代,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已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积极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多渠道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是当前农村教师必须把握的一项技能。在学校内,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多种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杂志,丰富自己的理论储备;在校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挖掘互联网的各种有效资源,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观摩专家报告,与优秀同事相互学习,各取所长。
3.认清发展阶段,做好职业规划
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发展还是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清晰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为之奋斗的方向,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目标时,教师可设立如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之类的目标,再将大目标划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再从各维度出发,看自己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