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价值、挑战及对策

2023-03-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育人智能

江 敏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04)

一、人工智能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价值

首先,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变革提供了方向指引。人工智能背景下,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国家出台了多项引领性文件,指出要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明确了人才梯队建设方向,强调高校加强课程设置,为实现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夯实基础[1]。同时,还强调要积极开展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在内的三方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这些措施都为职业教育变革指明了教育方向,规划了变革路线。其次,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保障。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高效结合“管、学、教”,打造智能化课堂,以智能平台提供多元化教学内容,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避免教师重复、机械处理教学任务。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多方面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增强学习方案个性化和针对性,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并引领教师科学管理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数据建模、数据分析等手段完善学生管理数据,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2]。

二、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内蕴逻辑

(一) 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逻辑

首先,时代发展急切要求两者深层次融合。近年来,全球化形势加剧,社会智能需求持续攀升,产业升级速度加快,这都需要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应优化教学策略,升级育人技术,变革培育思维,让自身成为职业人才培育的关键场所,充分发挥育人力量。其次,当前职业教育环境急需完善院校育人链条,实现两者深层融合。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对智能教学重视度日益提升,在全面实现智能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必须坚持强化融合深度。最后,从我国完善政策保障来看,人工智能得到长足发展,为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均实现了多维突破,其已发展成新时代高新技术,能够全面促进产业变革。在此背景下,全球各个国家均已认识到,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增添动能的重要作用。自2017年开始,我国出台多项发展文件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的结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变革,有效保证知识传播和教育实效。

(二)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演进逻辑

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项技术支持系统性地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范式升级与变革,驱动职业教育形成新途径和新秩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自我升级、持续增能、融通开放。首先,应实现数智发展。数智发展基于基层数字逻辑逐步演变为高智能模式,其具有高效性、深层性和前瞻性等多项智能特性,这要求执教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能够高质量完成数智教学。具体而言,实现数智转型,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转变教学结构,加强技术变革;二是升级育人载体,主张实践应用;三是优化教学思维,做好思想引领。开展智能教育,应始终坚持育人原则,强调教学标准、培育效益、实践创新和育人协调。其次,应加强泛在培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呈现出泛在化特点,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线上线下联系加强,虚拟与实体培育多维度整合,展现出一体化的特质,为育人互动创造了便捷载体,逐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基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泛在学习观看速度可控,可多次学习,便于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基于内容维度进行分析,可对接广泛教育资源,各领域专家、优质教师均可在线发布上传教学资源;基于空间维度进行分析,可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实现跨校、跨域和跨国学习。最后,应提升个性化水平。个性化职业教育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制定针对性育人方案,持续优化育人策略、课程体系和资源获取,创建立体网状知识结构,促使知识数据学科交叉、多元扩充和内容优化,以形成多层次、系统性的学习体系,增强信息检索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学生可根据认知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多种学习模式,如泛模式、分布模式、深度模式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持续完善学习路径,高效参与各项学习任务。

三、人工智能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教育根基。工业革命后,因分工细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此诞生,其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育目标,强调设计针对性教育方案,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工作技能。当前尽管我国职业院校持续创新人才培育制度,但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该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重复性,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以课堂授课模式为主导的育人活动也将遭受影响[3]。其次,人工智能或许将致使伦理危机出现。人工智能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类,其中,高级智能能够在多个教学维度超越真实教师;中级则能以熟悉、模仿、思考人类思维的方式,开展高质量教学任务;初级则只能依据拟定编程,完成相应指令。可见,智能发展至高级后,人类与智能的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能够全面影响信息接受者的认知方式和内在思维,这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职教伦理,让其出现生态和关系上的双重问题。最后,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微观教学难以适应发展变化。人工智能将全方位冲击传统教育体系,深刻改变教师作用与职责。因此,不仅要改善教学方式,还要促使整个职业体系完成转变。这种职业系统变化将颠覆性影响微观层面教育,如评价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和专业建设等。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教学与市场脱节、专业建设滞后和单向性教育严重等问题,难以应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

四、人工智能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对策

(一) 构建开放发展格局

要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就需充分发挥智能优势,从监测评估、师资团队、学习策略和育人方针入手,实现系统性优化。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程时,应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引导,精准把握智能变化趋势,加强智能升级,创建新型育人体系,让职业教育保持良好发展状态。第一,增强内在驱动,提升智能水平。具体而言,即要坚持统一发展理念,实现两者联动。针对职业教育需完善互联网治理机制,加强硬件设施维护,强化软件实践应用,整合多方平台资源,构建育人数据资源库,保证教学活动创新化、多元化和交互性,为线下教育实践和智慧课堂构建奠定信息化基础。同时,应创立线上教育平台,实现教育数据网络共享,构建信息数据库[4]。持续创新职业教育实践模式,明确信息数据应用价值,拓展教学资源分享渠道,加强学习成果变换、积聚和证明,为个体线上自由学习指明路径。第二,开展合作育人,紧密联系政、校、企、行。科技进步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应注重多元化共同体构建,实现产教共同、人机共同和数智共同,促使行业、学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协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强协同治理作用,结合信息分析制定针对性育人方案。要实现多组织机构合作,应用国际先进理论研究,多维度、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多方产业部门合作,实现数据信息全面交流,运用前沿技术,联合发展高新产业,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经验。第三,判断剖析职场环境,优化院校育人体系。一方面,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深入调研,探究我国各地域产业变革趋势,分析市场岗位招聘要求,调整企业管理、数据监测和智能开发等岗位院校培育方案。从宏观视角来看,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和高效管理的能力。从微观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加强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仍需重视教育实践规律,深入把握职业教育实践规律。第一,保持传统和智能平衡。坚持均衡发展理念,实现效能互补,保证市场人才流动均衡,促进市场产业就业和职业教育机制发展,从多个维度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第二,保持现实和虚拟平衡。相关院校应科学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达到现实延伸、现实渗透和现实虚拟目标。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跳出时间与空间局限,解决信息技术共享难题,增强院校育人资源供给,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第三,保持人文和技术平衡。教师应明确学生成长路径,坚持科学育人原则,高度尊重学生个性,深入挖掘数智资源价值,积极研发智能应用,多维整合教育和科技,保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造和谐育人关系。第四,保持个性和规模平衡。需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尊重规模化现实,科学设计针对性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均衡发展自身个性和共性,促使院校育人更完善、更智能。在教育课堂中,可通过展现智能互动场景,辅以图片、视频和文字,呈现多元信息,渗透学科知识,符合学生记忆习惯,强化学生联想能力,对于提升个体的学习热情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 重塑教育实践形态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提速,社会变化加快,职业教育实践形式亟待重塑,只有如此才能够合理应用教学空间和时间,提升教师管理能力、唤醒学生学习动能、塑造师生理性价值。首先,将AI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一要在教学内容中纳入人工智能原理知识,如应用场景、演变历程和基础概念等,让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和发展走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二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策略知识,如信息图像判断、数据语言选择和智能技术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发明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合理依据数据思维,开展系统性职业学习。三要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理念,如匠心品质、价值判断和职业伦理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数据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和普及,实现社会和产业全面变革。其次,提高现代智联质量。实现智能感知与AI应用的融合,创建兼具科技感与真实感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打破教学边界限制,改善学生实际学习体验。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教学,发挥现实与虚拟多维融合、环境自主适应和学习时间可调等优势,高标准达到学生职业学习要求,促进智能育人创新发展。对于异地学习也可采取跨域协同策略,实现院校课堂学习和企业职场实习双向结合,无缝衔接院校培养和职场聘用。具体实践中,学生可随时连接网络,保持自由学习,校方能够凭借后台监测把握学生实习情况,强化教学管理,降低学生学习成本,充分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轻实习重课堂等问题。最后,开展课堂评估,实现多维分析。在教育成果评估中应用智能技术,能够全面检测育人体系,系统分析课堂教学,加快学生成长步伐。智能教育评价需重视学生主体的突出优势,逐步实现评价工作的客观化、持续化、科技化和深层化发展。在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时,可适当引导各教学活动组成个体,如服务人员、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打通“评、考、学、教”等环节,真正实现智能化的评价。与此同时,运用智能平台全面把握职业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动态学情,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参与情况,为班级学生完善“认知图像”。其一,该方式能够科学分析学习实情,剖析个体认知和群体倾向,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长建议,引领学生快速成长。其二,该方式能够持续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和方式,优化育人策略和课程设置,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三) 完善技术伦理规制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既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也符合现代教育变革趋势。在实践过程中,需明确职业伦理,促使智能技术和院校育人双向互助,促进两者协同进步。首先,需明确技术伦理。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需重视理性思维培养,强化智能技术应用,凸显智能培育效用,育人体系需加强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尊重育人主体利益,最大化发挥受教育者能动性,避免师生信息数据滥用,防止信息数据决策违背职业伦理。二是开发方需提升算法透明度,使用者则需坚持权责一致,在使用数据时需得到许可,并遵循相关标准制度。其次,需明确教育伦理。应增强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夯实教育向度的伦理制度。一方面,定期开展人工智能培训,督促教师积极参加,拓展教师执教素养,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智能课堂育人能力。凭借院校教学平台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不仅能促使教师提前评估伦理风险,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合理保护自身信息安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促使教师改变教育角色,由单一教学人员转变为教学引路人、指导关怀者、策略改善者和方案制定者,让人工智能承担处理基础、重复、机械和繁琐的工作内容,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效率效果。另一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学生数智素养,使之融入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潮流中。要努力满足产业升级新要求,持续更新育人方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规划职业道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发展中的高效运用。最后,需明确管理伦理。在开展育人实践过程中,应把握教学与实践的“度”与“量”,避免出现“度”与“量”混乱,以致各教育主体因智能技术产生伦理困惑。具体而言,院校应科学管理智能运用,限制使用领域,审核信息数据权限,降低院校智能应用风险,保证院校智能数据可靠。同时,根据院校实情优化信息安全机制,保障在校教育主体的信息隐私,通过邮件加密、设置高难度密码和用户认证等方法,确保数据安全传输。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育人智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