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2023-03-15晁健宇
晁健宇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西安 710021)
高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高校应不断强化与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筑牢学生意识形态防线,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工匠精神是对从业人员职业品德的要求,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其所体现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特质与思政教育内容性质有较强契合性,即两者均具备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和涵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功能。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价值注入新动力,高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传统手工业诞生发展中,工匠精神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了中国精神的重要部分。从本质上来看,工匠精神代表着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与追求,即以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概括工匠精神[1]。其一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即不断追求完美。工匠相较于流水线的工人来说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投入了更多的主观情感,作品在工匠技艺与审美标准的加持下成为了具有生命力且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并烙印上了专属私人印记。其二思想层面,爱岗敬业、鞠躬尽瘁。敬业即敬重、认同、珍惜、热爱自身从事的职业,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提出“所谓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直接指出敬业在从业者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三行动层面,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工匠精神强调专注与坚持,但其并非意味着闭门造车、因循守旧,需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如,鲁班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受住了时代发展的考验。由此可见,吐故纳新、别具匠心就是工匠精神中创新意识的体现。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处于“教师麻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再加上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导致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实效性难上加难[2]。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各门课程教师都肩负着思政教育任务。将工匠精神的精华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可更好地推动学生将爱岗敬业、积极创新和严谨踏实等精神外化于行动中,真正将思政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
(二)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具备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且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战略”的政策推动下,社会各领域也逐渐将合作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作为人才选拔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难度[3]。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依托其内涵要素熏染学生精神品质、就业观念和做事态度等,从现实的角度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推动学生主动以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品质要求自己,主动向优秀工匠师傅学习,练就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缩短学生综合素养与社会企业招聘标准间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信心。
(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新中国成立至今,工匠精神更是贯穿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全过程中,三峡大坝、天眼、天问一号等取得的辉煌成绩均是工匠精神在伟大工程中的真实写照,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现。工匠精神承载着勤劳、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文化传统,又承载着勇于创新和积极创造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衍生出的产物,是思政教育价值目标与发展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深厚的工匠文化,认识到劳动光荣、创新创造伟大和技术重要,推动学生主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强化自身文化自信开创制造新局面。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融入方式单调大部分高校已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但在融入方式方面,受唯成绩论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仍一味沿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仅机械地增加了工匠精神出现频率,没有将工匠精神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全方位呈现在学生面前,难以充分发挥该精神的育人价值,造成优秀育人资源低效利用。
(二) 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在教育实践中,思政教师通常能够自觉将工匠精神引入理论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知识性内容。虽其引入了课堂,但仍局限于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并未将其与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导致两者融合度较低,弱化了工匠精神资源拓展功能。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与工匠精神培育有关的教材,导致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专题大纲的指导,仅能够按照自身理解认知补充相关内容,影响工匠精神融入的连贯性与系统性[3]。
(三)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极易陷入教学困境,错误地将思政教育看作具有强烈哲学思辨性特点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教学脱离实际,极易导致思政教师无法有效利用思政教育启发学生继承和实践工匠精神。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精力有限,在知识更新方面无法跟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脚步,对工匠精神的掌握仅停留在书本上,并未理解其内容,虽有培训机制的补充,但与专门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师相比仍缺乏专业性与感染力,难以全面助力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四)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活力不足和动力欠缺等问题,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氛围不浓厚,使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佳。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风学风打造等方面并未营造出崇尚劳动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等方面的氛围,间接降低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4]。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 创新教学模式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保障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采用实践教学,在观察学习中使学生掌握知识。高校思政教师可组织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采访优秀工匠,并向学生详细介绍工匠事迹,引导学生确定采访目的、采访主题和采访内容。在采访结束后,学生应撰写采访报告,与其他学生沟通采访成果以及心得体会,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深层次感悟工匠精神内涵。其次,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教学,推动思政教师将工匠精神培育置于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以此凝聚教育力量,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保证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影响力。思政教师应围绕“工匠精神内涵”“为什么要践行工匠精神”“如何推动学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等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与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件。高校应在思政教育教学计划中划分出两个学时集中讲授工匠精神,并定期组织深入研究过工匠精神且教学能力高超的思政教师跨学校交流演讲[5]。最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打造多维立体的虚拟世界,将各种事物生动呈现在虚拟世界中,通过人机互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工匠精神虚拟展馆,运用文字、图片和图像等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建设目标、工业文明发展史和伟大建筑成就等,丰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将枯燥单一的知识点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直观体会工匠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其蕴含的时代内涵。
(二) 将工匠精神融入各门理论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应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理论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其中不仅可推动思政教育因时而进,还可拓宽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渠道。首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中彰显“工匠精神”,在各门思政理论课中全面融入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工匠精神内涵。从两者育人目标的趋同性来看,应注重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鉴于此,高校应将能够彰显上述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中[6]。具体来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师应结合建党精神、中国精神、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明确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育民族情感。在讲述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时,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其中,强化职业观塑造。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师应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工匠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精神支撑作用,深入剖析工匠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与历史选择,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工匠精神与国家繁荣发展的关系。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师应详细带领学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及其意义、经济政治形势等,将打造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这一战略与工匠精神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吸收知识,深入领会工匠精神内涵与重要价值。其次,编写工匠精神特色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与指导,除了教育部统一印发的思政理论课教材外,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编写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大纲相对应的工匠精神特色教材。如,位于黑龙江省的高校可围绕大庆石油精神特色教材,并将其以短期刊的形式发放给思政教师与学生,便于高校及时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新特色教材内容,保证其能够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提供有效指导。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推动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工匠精神。思政教师应在学好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工匠文化,研究工匠精神内涵,并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聆听社会的声音,密切关注与工匠精神有关的社会热点,探究其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教学素材灵活融入思政教育各环节中。其次,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思政教师应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围绕其做好教研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彰显工匠精神,用自身人格魅力熏染学生。同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思政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类学生实践活动中,如,学生社会实习、校园实训等,并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最后,组建工匠精神教研小组。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可选拔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组成工匠精神教研小组,定期围绕该精神开展教研工作,在智慧碰撞中探索出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同时,高校可组织开展由教研小组为主导的讲课比赛,由教研小组对思政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进行评价,以点带面提升思政教师工匠精神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融合度与教育质量的“双赢”。
(四)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需打造能够为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高校可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将两者深度融合,使学生多维度接受工匠精神的熏染。首先,美化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在合适区域增加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雕塑,或打造“工匠校史”主题文化长廊、工业风展示区等,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感知工匠精神的次数。同时,高校还可采用形式新颖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美化中。如,面向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开展绿植比赛,或面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展雕塑制作大赛,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中,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匠创造的魅力[7]。其次,利用好校园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进行文化宣传的有力载体。对此,高校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将其摆放至显著位置,并制作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板报,借助宣传栏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工匠精神。最后,发挥校园媒体平台的作用。除了宣传大国工匠事迹,高校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对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宣传,如,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在学习中精益求精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追求工匠精神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