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教学研究*
2023-03-15刘叶赵雪冉李猛
刘叶 赵雪冉 李猛
(1.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3.沧州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是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涉及的先导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社会劳动关系、社会学,后续课程主要是社会保障实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等课程。因此,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要求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加之新型案例不断出现和法律条文的定期修订,给高校教师带来较大的授课压力。本课程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关系领域的法律知识和处理策略,具备分析实践案例、处理和协调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授课教师开始关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积极探索该教学法在“劳动争议处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助推课程发展和学生成长。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坚持主动式学习模式,多举并行来激发学习积极性。[1]该方法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符合“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教师在“劳动争议处理”教学中大胆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切实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极具研究和推广价值。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以行动导向为驱动方式的教学方法。[2]该教学方法最早发端于德国职业教育,后来扩展到其他教学领域,以其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优势得到教育界的信赖和推崇。[3]为了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科学地应用于“劳动争议处理”课程中,这里对该方法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特点进行概述,并且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和行动学习法进行对比。
(一)教学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诉求[4],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师—条件—学生”的教学条件模式(见图1)。其中,条件要素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满足授课要求,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是有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一方面需要为教学准备良好的设备,包括教具、教室等;另一方面则需要空间宽阔、光线充足和多媒体设施齐全的教学环境,以便使其与教学方法相匹配。教师要素是该教学法的主体,聚焦于高校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授课要求,即开课前充分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去设计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有效推进教学进程,并且做好及时、准确、客观的教学评估和检查。学生要素是该教学法的客体,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勤于思考并勇于做个人展示。
图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条件
(二)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5]如图2 所示。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往届毕业生、辅导员、其他任课老师等)来了解所授课班级同学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风格、氛围和预期职业计划,基于此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课程小组活动的指导方案,并为学生完成课程要求链接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实施阶段,也可称为执行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按照预先课程设计进行授课活动、组织课堂讨论、布置小组任务,并在预留的小组展示时间内,由小组组长通过抽签确定顺序来逐一进行小组作业展示。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也是课程总结阶段,通常安排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涉及学习感悟、课程收获和自我成长。教师则进行指导性评价,即对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有关建议。
图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注重能力培养为核心,既强调学生中心,也注重师生互动[6],教学特点见图3。在该教学方法下,注重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该目标,高校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助力学子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主线,强调教学要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瞄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实现师生互动为形式,即推崇互动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过程;以开放性和过程性来构建教学内容,即一方面强调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紧跟社会热点,及时增加最新案例分析,另一方面着眼教学内容渗透的过程性,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慢慢领悟新知识,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地将知识点熟记于心;以领域学习原则为基础,即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几个内容关联的学习模块(即领域),学生们学完这些学习模块就完成了课程学习目标。
图3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特点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动学习法的比较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动学习法两个术语看似雷同,但实质完全不同[7],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此总结于表1 中。
表1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动学习法的对比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谨记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动学习法的异同点,做出正确合理的课程安排。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教学设计
(一)“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教学及重要性
“劳动争议处理”是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面向“大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情形,对劳动合同制度及劳动合同的订立争议、履行争议、解除争议与中止争议、终止争议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劳动合同无效争议和其他争议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在案例讲授与分析中提升劳动争议处理能力。
对于本专业大学生而言,从高校毕业之后有较大的概率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新生代员工。他们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未来工作有着诸多憧憬,但是同样有可能面临劳动争议问题,当然这类问题有些是主动选择(例如跳槽),有的则只能被动接受(例如公司破产)。“劳动争议处理”课程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未来劳动关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极具实用价值的本科课程。
(二)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共有34 学时,分为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讲授19 学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案例分析15 学时,主要由学生按照预定选题进行成果展示,1 个学时对应1 个小组案例展示。根据“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如表2 所示。
表2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教学设计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增加了诸多考察类别,从多个维度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目前,该课程实施“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案(见表3),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案例分析选题、热点问题讨论、个人作业展示和考勤;期末成绩则是个人作业在展示之后依据教学和班级其他同学建议进行的修订结果,即升级版的个人作业,提升程度越高,期末成绩则越高。
(三)“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采用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小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开课之初,教师就向班级同学说明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并布置学期内案例分析任务。因此,在理论讲授阶段,学生们是“带着任务来听课”的,也就是说他们除了配合授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紧密关注与小组意向案例紧密联系的课程知识,以便提升小组展示的专业性和内容丰富性;在小组案例展示阶段,学生是初次完成任务并反馈课程效果的,他们成为课程主讲人,用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来解读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益尝试。表4 为“劳动争议处理”的小组展示题目。
表4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的小组展示题目
通过整合“劳动争议处理”课程内容与特点,紧密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全过程的指导,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渗透性,提高了授课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融合的尝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表5 为“劳动争议处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对比。
表5 “劳动争议处理”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总之,“劳动争议处理”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授课时间短,知识含量多,热点案例丰富,以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对该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授课质量。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其他课程,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优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