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政策下石空大佛寺的文旅价值探析
2023-03-15党士龙
党士龙 张 博
[内容提要]石空大佛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现有的雕像有道教造像、佛教造像、藏传佛教(红教、黄教)以及各种造型的世俗弟子造像。就造型和服饰来看不仅有汉族、当地的少数民族,也有中亚人种、东非及北非人种,可以想象石空大佛寺当时的繁华。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后期,丝路敦煌因一些原因无法通行后,便开辟了宁夏境内的第二条路径,便有了这条路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就出土造像的神态来看,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活灵活现、十分传神,世俗的神情面貌暗和于造像内,唐代的审美时尚和世俗化在佛造像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这就充分表明了进行乡村振兴建设,每个地方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以打持久战的态度来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同时也要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出现,必须坚持结合当地特色、乡村传统以及文化的运用,尤其是当地所拥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镇的石空大佛寺就是很典型的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石空石窟,从出土的雕像、建筑风格可以看出,它与敦煌十分相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大佛寺也被当地人称为“宁夏的小敦煌”。当地与敦煌的地形也颇为相似,都是毗邻沙漠曾被掩埋。石窟整体布局、建造样式、艺术手法也与敦煌石窟十分相似,其文化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能推动当地的发展。
一 石空大佛寺的历史背景
据《陇右金石录》和《甘肃新通志》说:“寺创造于唐时,就山形作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嘉靖宁夏新志》云:“元故寺。”清《中卫县志》云:“元昊建。”讲述了石窟与石空寺的创建与修缮,明确表明石空石窟是始建于唐代,于元代石空寺修缮完成。石空大佛寺自唐后期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长安通向敦煌的南北两路都受到阻隔,然而沟通和交流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终止,另一条原本并不受重视的丝路支路如新的动脉血管般迅速成长发展起来,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不再过原州,而是经灵州(今宁夏灵武)向西,由今青铜峡过黄河经中卫到达甘肃武威,或向北经银川西越贺兰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宁县双龙山麓的石空大佛寺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路标。
“劳生不了慢匆匆,匹马冲塞过石空。古洞仰观山拥北,洪涛俯瞰水流东。一方有赖藩篱固,千里无虞道路通。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这是明代西安(今宁夏海原县)左卫千户杨郁所作的一首关于石空寺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穿越石空寺西行的道路还是畅通的,滔滔的黄河水也衬托出那时还未被黄沙掩盖的石空古寺相当气势磅礴。由于石空寺的地理位置,北面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经过上千年的风沙侵蚀,目前只剩上、下寺部分被保留下来,有相当一部分洞窟仍处于流沙掩埋之中。而到1990年,石窟又重新被挖掘,其中26尊造型精美生动的塑像得到专程前来考察的日本专家的赞赏,并邀请到日本展出。令人遗憾的是,1992年10月中旬至1993年2月中旬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石空大佛寺连续3次被盗,包括去日本展出的26尊塑像在内的近70尊塑像损毁严重。
二 石空大佛寺的文化与旅游价值
(一)文化脉络
在《中宁县志》中记载,石空寺原有11个石窟和2个石龛,大佛洞是其中最大的石窟,俗称九间无梁寺,为全寺之中心,被收入《中国名胜古迹大词典》。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位于中寺的九间无梁洞(又称九间无梁寺)是大佛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宽13米。内塑88尊佛,加上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共有360尊之多。正面有3个大佛龛,正中为一铺五身群像,居中的大坐佛高达5米,为石胎泥塑而成,仪态雍容、温和慈祥。佛龛两侧各有彩色壁画,可与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相媲美。
出土于石空大佛寺存于展览馆的罗汉盘坐像
2003年12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宁夏中宁县石空大佛寺泥塑腹内发现经文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业人员共对83尊佛像进行了清理,其中21尊佛像腹内发现了各类文物,出土文物共有58件。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各类文字资料。其中有黑体字、红体字,黑体字经卷20余件,红体字经卷4件,所用文字除汉文外,还有3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这些经卷有印刷本,也有手抄本,印刷本中可能有雕版印刷的,也有活字印刷的,手抄本是用毛笔书写的。
从现有供奉以及出土的雕像来看,大佛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现供奉的雕像就有道教造像、佛教造像、藏传佛教(红教、黄教)以及各种造型的世俗弟子造像。就造型和服饰来看不仅有汉人、当地的少数民族,也有中亚人种、东非及北非人种,可以想象石空大佛寺当时的繁华。另外,我国的汉唐以来,丝绸之路文化繁荣的历史,在这里同样得到了印证。在众多的佛造像里,就造型和服饰来看不仅有汉人、当地的少数民族,也有棕色或黑色皮肤的非洲人,有包着头巾的中亚阿拉伯人。这些人物造像在中宁石空寺的出土,同样再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在宁夏的繁荣。
(二)实践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中国具有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文明,孕育出了人文精神、道德情感、乡风民俗,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乡村要有创新转化,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发展内容,要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首要责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新时代,要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动员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石空大佛寺与当地农村发展的现实形势,找到一条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
(三)实践实例
以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黄冈市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要结合黄冈市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大力开展旅游扶贫,发挥乡村旅游等多种综合效应。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4个旅游示范县(其中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旅游名镇、15个旅游名村以及一大批的民俗、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点。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紧抓大时代优势进行乡村振兴创新改革。
三 石空大佛寺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共同性
(一)当前现状
石空大佛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镇西北的双龙山南麓,是非常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地区。前面是涛涛的母亲河,后依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万里长城也从此逶迤而过。由于地处偏僻,资金缺乏等问题,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会对大佛寺进行粉刷,但还是能看出因长时间缺少专业的维护而造成的损坏。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实行“三农政策”下,需要规划出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已经展现出可喜的效果,石空大佛寺的旅游发展同样能够对当地经济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石空大佛寺的“四月八”庙会,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人影,还有八方的香客在这一天来此朝拜。当地的志愿者(义工)有100多人,不畏严寒,不怕辛苦,尽心尽力地给香客准备素斋。中宁人每年都会结伴去大佛寺祈福。当地人对石空寺的感情非常深,已经融到人们的生活、民俗文化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今,大佛寺内的塑像几乎没有完整的了,虽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中宁县石空大佛寺曾一度遭到严重的毁损,再加上时间的风化,自然的侵蚀,壁画层层脱落,雕塑暴露在野外,更是多次遭到盗窃,使得本就饱经风雨的大佛寺,更加伤痕累累。有关人员曾多次呼吁尽快抢修石空大佛寺,因为时间拖得越久,维修难度越大,损失越多。
(二)相互发展
大佛寺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尽快得到保护,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对此,可以发挥当地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自谋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解决保护大佛寺的资金问题。大佛寺位于黄河旁边,拥有很重要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本身的文化内涵,配以良好的保护措施与有效的旅游开发手段,必将使它的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风口,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弘扬我国的多民族融合与丝绸之路的民族文化更是国家所提倡的,因地因时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发展的大浪潮下,传统建筑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深化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优势,摆脱所面临的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 结语
当下,大佛寺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大佛寺的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与文保工作的要求匹配度均不高,如何尽快对其进行开发保护是当前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石空大佛寺,有很多景区景点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能够按照自我运转的原理解决问题,既能够节省国家的资金,也能够实现对一大批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