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何以成为中国药企出海热门标的?
2023-03-15关秋韵
□ 文/本刊记者 关秋韵
2022年的夏天,中国医药外包(CXO)行业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同时宣布在新加坡建设新基地,未来10年各自投资约20亿新加坡元(约合96亿元人民币)用于项目建设,消息一出便刷爆投资人朋友圈。
新加坡素来以金融、航运、贸易闻名,殊不知近年已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区域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时,新加坡依靠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制造业,拉快了经济复苏的进度条——2021年全年,新加坡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1.1%,约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4%,更吸引了诺华、辉瑞、罗氏、赛诺非等大型跨国药企在此投资、设立区域总部。
新加坡何以成为区域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重地,令诸多生物科技公司“安营扎寨”?中国药企将新加坡作为出海南洋的首站,背后又有哪些考量?
01 /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右)参观新加坡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蜂鸟生物医药公司的研究设施(图源:联合早报网)
02 /新加坡启奥生物医药园是生物医药公共研究机构及实验室的所在之地(图源:启奥生物医药园开发方盛裕集团官网)
跨国药企加速布局
近3年来的疫情让世界的目光纷纷聚焦到了生物医药这一板块,“赤道上的小红点”再次成为全球医疗产业投资的热土,多个跨国药企在疫情期间加快了在新加坡的布局。
美国生物医药制造巨头辉瑞(Pfzer)早已在新加坡生根近20年,但近期却有新动作:2021年9月,辉瑞宣布将在新加坡扩建一个占地逾百亩的小分子活性药物成分制造厂,预计将于2024年竣工;德国疫苗公司BioNTech也于2021年5月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东南亚总部并建立工厂,用于生产mRNA疫苗及治疗传染病和癌症的药物,以提高全球供应能力;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Sanof)也于2022年4月宣布投资6.38亿新加坡元(约合31.5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建造疫苗制造厂,作为其在亚洲设立的首个疫苗生产中心……
这样热闹的景象20余年前也曾在新加坡上演。葛兰素史克是最早入驻新加坡的跨国药企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新加坡,2015年将亚太地区总部搬到新加坡。此外,莫德纳、默沙东、诺华、罗氏等著名跨国药企也纷纷在新加坡“安营扎寨”,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制造工厂和研发中心。
国际巨头们“动静”不小,中企自然也不甘于人后,要知道,各行各业出海的赛道上从来都不缺他们的身影。
疫情发生以来,新加坡便成为了中国药企出海东南亚的“桥头堡”。“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从市场规模、竞争力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友好程度等综合考虑,新加坡及其背后的整个东南亚市场是中国药企较恰当的选择。”生物医药资深投资人Anne Xie说。
2021年11月,国药集团子公司中国生物与新加坡英诺医药集团达成合作,将投入1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最迟于2022年底在新加坡设厂进行新冠疫苗的无菌灌封。据悉,这个工厂将成为国药集团在东南亚的首个新冠疫苗无菌灌封设施,建成后每年最多能完成3亿剂疫苗的无菌灌封,并分销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Fosun Pharma Pte.在2022年6月亦宣布出资2.18亿新加坡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收购新加坡专科医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私立肿瘤专科医疗中心之一OncoCare,以拓展集团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
稍早于“药明系”企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2022年6月,科兴生物宣布将到新加坡开设科研设施和国际商业总部,投资金额达100亿元人民币。科兴控股首席商业官杨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科兴在新加坡的研究设施最快几个月内可展开工作。
作为发展最快、前景最诱人的高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领域一直以高附加值、低污染受到各地的大力扶持。2018年中国香港把生物科技列为创新科技领域的四大优先发展范畴之一;2020年,泰国甚至提出向药品、疫苗、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保健事业等领域的新投产企业免除三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条件。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新加坡何以拔得头筹?
缘何落脚新加坡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新加坡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无论在税收、人才引进还是土地方面都会给企业开出优厚条件。公开资料显示,有意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或区域总部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享受低至15%的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也会为海外输入的生物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津贴等。
此外,新加坡还着力打造“大士制造”加“启奥研发”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落户新加坡大士生物医药园和启奥生物医药园的企业,可以享受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临近综合港口和高校。
“除了诱人的政策,新加坡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也是吸引跨国药企的重要因素。”在新加坡一家跨国药企负责生产制造20多年的刘芸指出,新加坡已经连续10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亚洲最佳物流枢纽,作为一个国土狭小的城市国家,新加坡与全球600多个港口相连,是世界最大的转运集装箱港口所在地。早在1989年,新加坡就出台了世界首个“国家单一窗口”,数字化和简化了贸易许可审批流程,为医药产品流通贸易提供了便利。
尤其在冷链运输上,新加坡更是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新加坡共有12家公司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独立医药物流验证中心(CEIV Pharma)的认证,是亚太地区获得该认证数量最多的国家。
不过,仅有航运物流优势、缺乏基础研究的生态圈,无法成就新加坡生物医药行业如今欣欣向荣的面貌,新加坡政府对人才储备的提早布局和持续支持亦不可或缺。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之父”、前副总理吴庆瑞就看到了生物医学的发展潜力,在一片质疑声中成立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IMCB),又在90年代进一步推动成立了国家科技局(NSTB),在全球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为新加坡网罗人才,至此“白纸一张”的新加坡生物医药界建立起了科研机构和完整的医药研发体系,并创立了新加坡科技研究生学院。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22年8月21日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也特别提到,新加坡能及时了解新冠疫苗研发的进展,利用行业网络第一时间为国民争取到新冠疫苗,正是得益于“30年前寻找顶尖人才,持续建立生物医学研究团队,培养本土人才”。
此外,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跨国药企还看中的是新加坡背后连接的整个东南亚市场。有消息人士称,科兴在新加坡设厂,就是为了就近拓展东南亚市场。“科兴疫苗早在2021年就已进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印尼甚至是科兴疫苗海外市场的最大买家之一。”
综合来看,新加坡荣膺医疗投资人心中“最佳主角”的原因,正如药明康德发言人总结的那样:“企业要寻找的,一是利润,二是安全性。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能够提供具有保障的投资环境,且其拥有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集群、生命科学产业生态链,同时也具备生物医学人才储备,这对全球创新药企十分具有吸引力。”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设厂,主要还是为了就近拓展东南亚市场(图源:新华社)
并非没有短板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市场,新加坡生物医药业也并非没有短板。
“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在3年里招到数千人。”一位正筹划在新加坡建厂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层表示,生物医药专业主要集中在化学、生物和药物学,但新加坡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仅有五六百人,加上实验室工作并非轻松差事,即便公司能将6成的毕业生全部招入麾下,也仍有逾半的缺口。
作为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高度发达的城市,新加坡面临着理工科人才不足的窘境。与美国波士顿等国际知名生物科技中心相比,新加坡整体科研学术氛围不足,优秀的人才毕业后大多流向了收入更高、生活光鲜的金融、法律行业,能潜心科研、长期埋头在实验室的年轻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新加坡本地市场有限,一些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新加坡本地生物药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多会选择迁往美国或欧洲。
作为一家生物医药初创公司的负责人,马科表示,他的公司在完成B轮融资后会将总部迁往美国波士顿 。“美国的用户基础更为广阔,而新加坡人口仅有500多万,病人数量太少,对大型临床试验而言是天然的劣势。且虽然新加坡本身经济水平较高,但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仅仅将目标定位在新加坡,企业成长空间有限。”马科说。
马科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尽管东南亚人口众多,但区域内的国家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医药市场也并不统一。“中短期来看,东南亚医药市场基数低,增长比例会很高,但绝对数则需要时间成长。”相关分析人士认为,东南亚经济增长迅猛,但当前的医药市场规模并不大。此时“药明系”等中国生物医药巨头的到来,能否盘活东南亚市场这池水,尚需时间检验。
中国药企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必须在临床试验方面与世界接轨,过去国产药在临床试验方面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所以尽管在中国做试验和在海外相比可以节省成本,但只在中国做临床试验是不行的。”德琪医药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曹洋表示,想进入新加坡这样的先进市场,当地药监部门会评估药物疗效是否与本国的标准一致,因此建议中国药企在布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时,同时开展多区域临床试验,快速在多个国家和区域入组足够的病人,加快临床项目进度,“当我们获得了针对当地患者的关键性临床数据,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国家获得同步的快速上市。”
但这仅仅是中国药企在未来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前置条件,想要更好地出海,还需要更好的药物设计。
“我们还需要更好的药物设计,研发一流的产品,在临床设计上符合最顶尖的国际标准,并且要抓住当地临床痛点、回应临床需求。”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介绍,该公司目前已经研发了多款新型肿瘤免疫药物和靶向药物,同时致力于关注有效治疗手段相对匮乏的细分领域,如儿童肿瘤疾病、末线小细胞肺癌等。
此外,曹洋认为,缺乏商业化团队和商业化经验,亦是当前国内不少创新药企需要克服的短板。
“东南亚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药企需要制定非常清晰的出海战略,才能和国际知名药企‘一拼’。”曹洋说,“当前德琪医药在新加坡的研发和销售团队已经完全到位,并且在亚太地区和澳洲有多个跨区中心的临床实验正在开展。同时我们的产品也已在中国大陆、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开始销售,短期之内还将登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因此,中国药企需牢记‘抢占先机、经营得当’的八字经营方针。”曹洋表示。
从供应链优势、产品生产,到经营革新、探索国际化路径,进军“星辰大海”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说,即便吹来的不都是顺风,但靠着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经验、不断创新的韧劲、技术与经验的加持,相信它们仍将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