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同语言”,讲中国—东盟合作故事
2023-03-15关秋韵
□ 文/本刊记者 关秋韵
当前,工业设计与创新正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合作领域。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分别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东盟工业4.0计划”,作为工业发展的最前端,工业设计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自然而然,工业设计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诉求和共同语言。
在这个关于理想与合作的故事里,有各国政府的长远布局,有工业设计企业的不断探索,有艺术高校的尽心培养,亦有合作平台的积极支持——2018年,为挖掘中国—东盟工业设计的合作潜力,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以下简称工业设计论坛)应运而生。5年来,它用“工业设计”的艺术,为中国—东盟合作创新搭建了新平台,谱写了新篇章,提炼了新语言。
创意经济的魅力
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仿制与引进中开始萌芽,在家电业的繁荣中得到推动,并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快步向前。而东盟国家尽管各自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起步不同,发展程度不一,但大多数东盟国家都对工业设计及创新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工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东盟多数国家提出“工业4.0”发展规划,与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东盟的共同语言,双方在工业设计与创新领域开展合作既有了更好的基础,也有了更成熟的条件。
在泰国,中国长城汽车已在泰国市场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从外观设计、细节创新、整车生产、充电桩建设等全工业链条布局;在马来西亚,中国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与马来西亚丰隆集团合作开展了HUME项目(建材水泥套库桩基工程),该项目集结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新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并融合了马来西亚丰隆集团工业土建结构风格,为工业设计在建材行业树了一面成功的“旗帜”。
如今,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双方工业设计与创新的种子更是在工业重镇柳州生根发芽。
2022年12月8日,以“RCEP时代的设计创新与区域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暨第三届“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颁奖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广西柳州举行。当天,来自中国及东盟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业设计企业、工业设计师和新闻媒体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论坛上,“广西工业设计城”更名为“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城”、发起成立了中国—东盟工业设计联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国际设计学院合作意向书,多个高质量务实成果涌现。
01 /中国—东盟(柳州)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的揭牌成立,是第四届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
02 /图为参与往届“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的作品之一,是来自印尼艾格林多产品制造有限公司设计的生态救星背包
合作之树硕果盈枝
实际上,自2018年6月首次举办,5年来工业设计论坛在中国—东盟工业合作领域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多国重视规格高。连续5年来,东盟国家共计8位部长级高官参与论坛,包括印尼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桑迪亚加·乌诺、马来西亚贸工部副部长拿督林万锋、新加坡原高级政务部长曾士生、泰国财政部副部长娜丽蒙·平育新瓦等。
学术交流氛围浓。每届论坛均设置大师讲堂环节,日本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副院长皮尔·莫希丁·萨提赫,泰国国王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创新项目负责人阿皮罗姆·孔卡南,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罗成等来自中国和东盟以及其他RCEP成员国的行业专家学者、著名设计大师都曾纷纷就工业发展机遇及设计创新如何驱动产业变革等建言献策。
成果落地转化实。2018年,中国及东盟代表签署《“一带一路”工业设计与创新发展联合备忘录》,达成“中国—东盟十国城市可持续设计协作平台”的合作共识。2019年,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分别签约,借助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在广西设立合作机构、定期开展创新设计交流活动、推动中国企业落地东盟等,为中国与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合作添砖加瓦。2020年,首次举办了“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自首届大赛以来,柳工4180D平地机、东风风行T5EVO、重汽运力除雪车等一批大赛获奖作品已实现量产,预计实现经济效益十多亿元。
平台搭建效能强。2021年,中国—东盟(柳州)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成功揭牌、柳州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市浪尖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工业设计创新领域多层次深入交流,搭建中国和东盟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平台,构建以工业创新发展为共同语言的多边国家交流合作机制,成为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的又一典范。
01 /近年来,泰国酒店多以工业设计风格为主,图为Navakitel酒店
02 /工业设计已经逐渐成为泰国热门行业,图为一名泰国工业设计师的手稿
点亮未来工业“智”造之美
从2018到2022,从“工业制造”到“工业智造”,工业设计论坛已凝练升华出其独特的国际合作经验,为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合作贡献了“柳州智慧”;“寒冬”之下,也为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合作注入一股强劲的暖流,凸显出设计与创新的赋能效应。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找到中国—东盟开展工业设计合作的突破口?论坛总结过去5年的经验,聚焦于“人才、合作模式、技术”三大领域。
“工业设计是知识和创意密集型行业,需要‘精设计、通商道、厚人文、懂科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罗成一语道出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工业设计论坛着力于为企业与高校间搭建平台桥梁,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日臻完善。不仅有如浪尖设计集团、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等一批行业先进企业先后在论坛上携手国内外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具有国际设计推广能力的团队,更有“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优秀作品成果展”“设计师之夜”等系列活动为更多年轻设计师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此外,柳州市还通过筹建中国—东盟国际设计学院,为区域工业设计提供人才支撑。
再言之,“同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则是论坛所衍生的又一特色合作模式。工业设计论坛充分整合了“产学研资商”多维资源,通过投资和市场协作开发、共建创新产业园区等方式,探索和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独具中国—东盟特色的双向合作模式。
而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从图纸走向现实,真正发展“智造业”就必须要借助“技术”的翅膀。为提升工业设计产品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第五届工
业设计论坛还推动了中国—东盟(柳州)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营,鼓励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强“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互联网”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的推广和交流,以设计整合技术、资本和生产。
工业设计论坛是促进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合作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设计与产业、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平台,这必将为推进双方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点亮未来工业“智”造之美,工业设计论坛不仅坐而论道,更起而行之,走在更远的路上。(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