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眼千年,神游德寿宫
——读周华诚《德寿宫八百年》

2023-03-15半文

杭州 2023年2期
关键词:书友节气文人

文 半文

《德寿宫八百年》

作 者:周华诚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简 介:本书围绕南宋“北内”德寿宫的历史变迁和当下的重建过程,以清新生动的文字、娓娓道来的叙事,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动人故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穿越古今,围绕德寿宫展开朝代更迭、帝王逸事、宫廷生活的画卷,呈现出南宋精湛的建筑园林艺术水准,反映了南宋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抱负。

沿着周华诚《德寿宫八百年》,在纸上仔细地游了一回德寿宫。

有时,在文字、图片这种虚拟的空间游玩,会比实体游得更深更全更细。游完之后,我想谈游德寿宫体会最深的三个关键词:

一是“还原”。从1984年因工程发现遗址,到一次一次发掘,再到遗址博物馆建设,这是一次工程浩大的还原过程,还原被800多年时间淹没的一个宫殿群落,是需要一点耐心的。

华诚老师在书中说到德寿大殿正脊上的鸱吻。鸱吻是一种站在屋脊上的神兽,龙生九子,它是第九子,龙首、鱼尾,相传可避除火灾。《太平御览》载:“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鸱吻会吞火,会降雨,站在屋脊上,那一种姿态里,有国人最为美好的祈福与愿景。出土的鸱吻残件,大约只占完整鸱吻构建的十五分之一。我在杭博久久地凝视过那个残件,只是龙首的一只眼,瞳孔深邃,一眼千年。据这样一块小小的残件来复原一只真正的鸱吻,显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专家需要通过《思陵录》《营造法式》等等的书籍,通过一张一张宋画,通过现有的宋元建筑,多方比对、考证、查资料、推敲,一寸一寸地靠近八百年前的真相,一点一点地还原一只八百年前的神兽。就这个鸱吻,专家们前前后后改了几十个来回。还原的难度,以此可窥一斑。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细节。要把德寿宫完整地从地底挖出,在地面还原,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包括里面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需要反复去印证、还原。今天,走进德寿宫,我们眼前一片看似普通的瓦片,都是经过无数次还原后的真实。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明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重叠”。重叠,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也是物的一种状态。时间重叠,空间交汇。自1162年宋高宗移居德寿宫起算,走到公元2022年,整整八百六十年。八百六十年的时间重叠,被改建,被烧毁,被改朝换代,建道观,变民宅,修工厂。

废墟之上,是另一层废墟,时间之上,是另一层时间,层层叠叠,混乱交融,像一本被时间之水浸透的书,一层一层,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一年一个页码,一个朝代一个章节,在大地这本厚厚的大书上,时间留下了层层叠叠的笔墨。

拂去八百年时间的厚厚的尘埃,德寿宫也算是返老还童。周华诚在书中说:德寿宫的身上,还有空间的重叠。当年,德寿宫集合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木作、瓦作、石作、泥作、彩画作等等,物料也是从全国各地经过最好的挑选的。杭州,望江路边,德寿宫。从地图上看,只是一块17万平方米的小方块。东南西北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地的木料、石料、砖瓦、花草、工匠,不同的空间在这里交汇、融合,才成就了一个宫殿的群落。到今天,这个被还原的德寿宫,柚木来自非洲,瓦片来自河南,石头来自山东,隔着千山与万水。置身其中,你很难想象,这些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空间物料,竟然组成了一个和谐华美的宫殿,像不同的人,走在了一起,手拉着手,和谐而友好。

第三个词语要说到“穿越”。穿越很好玩,穿越八百多年的时间缝隙,穿越到一个终于放下江山过起退休陶然生活的帝王身上,想象自己站在德寿宫被高高的红墙四围的天空下,赏四时鲜花,游小西湖山水,偶尔和孝顺的孝宗帝、家人一起吃吃饭、喝喝小酒,偶尔点个外卖,尝尝鲜。

现在,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已正式开馆。我还没有机会去。那些站在今天的德寿宫天空下的游人,不知有没有读《德寿宫八百年》?要完成这样一次完美的穿越,一定要读《德寿宫八百年》。这几乎是穿越德寿宫的宝典。没读过的人,或许只知道在嘴上或在心里一遍遍地说:真漂亮!真奢侈!真高大!只是重复,但他无法完美地穿越,因为找不到路径,他不会知道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通向南宋。

高宗皇帝也没看过这本宝典,所以,他也无法完美地穿越到今天。如果他能穿越到今天,他肯定不想再回去当他的皇帝。华诚老师说:在工地边,有两位老人在喝小酒,问他们,他们说不想当皇帝!当皇帝哪有他这么舒服?高宗若在,定会认同。今日的德寿宫,电灯电视电子屏,空调马桶自来水,当年的德寿宫,哪有这个条件?何况,这皇帝当得,也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临安,是临时的安乐,不过是一个行在,守着“临安”,就像守着一个易碎的瓷瓶。想到宋瓷,有素朴之美,但上面爬满了纵横交错的冰裂纹,像南宋的华美。

戴着口罩,伫立在南宋御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这是重叠在八百年南宋繁华之上的繁华。时间层叠,繁华迭代,穿越时空,在文字里历一遍往日的繁华,或能让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更加珍惜今日的繁华。读一本《德寿宫八百年》,在纸上游一回德寿宫,说完三个关键词。现在,我最想做的事,是带着这本书,实地游一回德寿宫,让自己在德寿宫的天空下,被还原、折叠、穿越,在流淌着宋韵的时光深处,完美地沉醉一回。

“引领阅读风尚,培育人文精神”。

钩沉二十四节气,讲好中国民俗故事

《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作者:霍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解读传统社会官方与民间节气礼俗的著作,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的发展史。从节气的源起与传播、节气的基本内涵、节气与传统秩序、节气与日常生活、节气与人生礼俗、节气与农耕生产、节气指证及启示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

书友说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小品文里有大乾坤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

作者:郗文倩

出版社:中华书局

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歌谣等主题,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在“物质和精神打成一片”的传统里,邂逅最寻常的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文笔清新自然,结尾有余不尽,“可信”与“可爱”兼而有。

书友说

名为“传统”,却宕开一笔,单挑“食色”这类小物件下笔,避免了宏大叙事,却精巧绝伦、别开生面,照样把“传统”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千多年前华夏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

作者:许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讲述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故事,带我们回到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原腹地,一览当时东亚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样貌。她有着300万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当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她有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官营青铜器和绿松石器作坊等。她让我们看到在史书记载的“夏商之际”,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

书友说

二里头文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满天星斗”中最亮眼的那颗星,不仅采同时代其他文化之长处,还将自己的文明强势推广,体现了距今国家文明和天下观念,堪称“最早的中国”。

展现文人隐秘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

作者:李溪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世界的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佳作,立足于几、琴、剑、砚等古代文人生活中常见的十种器物,结合西方美学与诠释学理论,通过大量一手相关诗文作品和精美图像的旁征博引与深入解读,来论述这些器物之于文人文化生活的非凡意义。阅读本书,亦是一场对话古人、沐浴雅趣的旅程。

书友说

当下的人们对于传统“文人生活”充满了好奇与艳羡,并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而在这个充满韵味的“文人生活”中,各种被文人精心挑选出的“物”之作用往往举足轻重。

猜你喜欢

书友节气文人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文人与酒
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书香交通·文化同行”读书分享会
文人吃蛙
《习近平讲故事》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抢救阅读50招第7招:找书友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