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破解策略

2023-03-14魏颖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学习效果小学语文

魏颖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流程。优化朗读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朗读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朗读浅尝辄止、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不高、不完善的考核体系阻碍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文章围绕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特点,从朗读前、朗读中、朗读后、教学体系评估等维度探讨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学习效果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可读懂课文,甚至读透课文,其效果经常超过教师的讲解。朗读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借助朗读,能够学会许多教师未曾教过的知识、方法、经验等。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进行自我探索和感悟,接受新的知识。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公认的四种基本素质,“讀”是这四种能力的核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知,读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通过朗读经典作品,学生能够切身感知作家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鲜明的特点,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结构美、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了小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朗读和默读的各个阶段。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实质内容,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情感的共鸣中,获得体验之美和精神的陶冶。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朗读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知识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学习需要体会和品味,“灌输式”的语文教学应被彻底抛弃。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和组织者,其自身业务水平和对教学艺术的感悟能力严重影响着教学效率。一些教师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他们单纯地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形式,朗读在他们的课堂上,仅是一种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殊不知,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与作家形成共鸣,深深地体味渗透在文章中的情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领略文章的韵律美,增强学生的语感;朗读能增强小学生对文章含蓄美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隽永的意境和深厚的蕴涵。

(二)“蜻蜓点水”式的朗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境界,需要循序渐进。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学生的反复练习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关键语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朗读,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他们仅把朗读理解为调节课堂气氛。至于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的方式,一概没有。笔者曾与部分教师探讨不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朗读的原因,这些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朗读看似热闹,其实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朗读需要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默读对一些学生而言固然更便于思考,学习效率更高,但朗读更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朗读来组织思维,并依靠生动的音调理解所读的文章,也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帮助他们纠正读错的字词,修正读得不恰当的语调,同时学生能够读出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显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朗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也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

(三)学生在朗读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小学生尚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专注度不高,他们不理解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对文章的朗读没有带着感情、带着激情,而是如古人说的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有些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掌握朗读的真谛,加上他们的教学经验不丰富,课堂教学中无法针对各部分知识的特点找出适当的教法。同时在朗读教学上,教师缺少高质量的范读,没有为学生布置恰当的朗读要求。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并没有对症之药。如朗读前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朗读过程中,没有运用各种工具、经验加以引导,例如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不能只是单调地讲解,而是需要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最好辅以表情、肢体的现场示范,把这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朗读后,教师也没有客观、及时地反馈与评价。在这样的朗读课上,学生的朗读比较随意,体会不到朗读带来的艺术享受,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朗读教学的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很难从语文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四)不完善的考核体系阻碍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我国长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导致了人们固有的应试教育意识、唯分数论。近几年,我国围绕素质教育、减负、核心素养等进行了深刻的教育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深蒂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测评体系主要还是卷面考试的形式,这样单一的考查测评体系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让教师、家长、学生忽视了朗读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朗读的探索与尝试。

三、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概述

(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

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小学生的身体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朗读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所在的年级合理安排朗读的量,尽量让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一个明确的朗读任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具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低年级和中年级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到了高年级时,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大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既往的信息、材料,结合自己的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小学生的记忆力在低年级时,大部分还是无意识记忆,就是记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很多时候表现出记忆效率低。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忆就开始占据记忆的主导位置,其理解记忆能力逐渐提高。

(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学习动机是一种关于学习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够让学生坚持学习活动,并让他们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研究发现,当教师深信学生能够学会、学好,并肯定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时,学生便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显然,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及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他们的成绩,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特点

本文用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接受了学习方法训练,另一组没有接受,结果为接受组的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明显。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在发展,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只具备一些非常简单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引导;发展到小学的中高年级时,学生才有可能开始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方法,并保持高涨的学习动机,才能事半功倍。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朗读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有时也包括学生的家长。要想提高朗读教学效果,首先应从教师本身入手。小学生处于活跃、自控能力差的年龄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只具有非常简单的学习方法。因此他们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其个人朗读能力的提高更多地来自语文教学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时代的新的教学观,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语文教师。

(二)朗读教学前,树立规范观

在朗读开始前,教师需要树立规范观。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选取的材料上,材料要成体系,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在第一次进行朗读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课文读好,至少要读得准确、流利。开学之初,小学生都有一种渴望大声朗读的夙愿,希望在拿到课文后,就能流利、动情地朗读出来。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急切的心理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加词、删词、读得不连贯等;导致他们无法感受到课文内容。对此教师应建议让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整体上,静静地朗读课文;这之后,再提醒学生用接近生活中自然对话的语调大声朗读,而不是类似唱歌的朗读。这个问题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朗读教学中,树立真情实感观

学生在朗读时,在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前,不会真正将自己代入到人物中,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体验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逐步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教師要求他们做,即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和思考,并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分享”意识,还可以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使教师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讲得出来。此时,教师再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实施进一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契机,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努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寓意、情感等,让学生在朗读时,结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范读,让学生在范读中再次进行有声的感悟,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模仿,而是要像教师一样读准字词,读得流畅、读出情感。

(四)朗读教学后,及时给予全面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文章后,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给予适当的建议,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点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以及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教师对学生朗读成果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声音的大小、是否缺词、阅读是否流畅、是否有情感等方面,这种低层面的评价缺乏创新,对学生起不了激励作用,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遵循了“做得好”的原则,引导学生说“哪个地方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读是好的”“谁有信心自己能读得更好?”通过评价,营造师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的局面。

(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他们反复练习。在全面指导后,教师应确保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练习和娱乐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教师可以使用诸如单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六)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太合理,忽视了朗读教学功能,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意识。对此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师的教学结果,将朗读训练结果有机地融入评价机制中。

参考文献:

[1]陈春艳.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甘肃教育,2016(18):51.

[2]刘懿. 浅谈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218-219.

[3]雷辉强.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 群文天地,2011(14):161.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学习效果小学语文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