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促进家校共育的策略探析
2023-03-14耿越
耿越
摘 要: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家校共育进入了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和谐的家校關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话题。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执行“双减”政策的重要实践者,应当承担起家校共育的主责,厘清现阶段家校共育的问题所在,加强家校共育意识,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共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主导;家校共育
2021年,教育部“双减”政策出台,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在多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政策要求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而从现阶段的家校共育实际情况来看,家校双方未能准确理解“双减”政策的含义与实质,出现了家校共育主体相互质疑、家校共育边界模糊不清、家校合作领域狭窄等问题。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双方相互存疑
站在学校和教师的立场上,他们不信任家长的教育能力,在主观上并没有将家长看作重要的教育伙伴,再加上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家长的感受。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比较自我,认为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理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所以,家校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协同育人意识。
(二)家校共育合作领域狭窄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把教育重点放在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上,使学生在和谐的共育环境中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标。然而,从家校共育的现状来看,家校共育并未贯彻“双减”政策,共育的形式和内容相对狭窄。一般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家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学生成长的其他重要领域,家校合作的意愿较低、共育内容形式单一、合作领域狭窄。这样的家校共育模式,无法使“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三)家校共育边界模糊不清
根据“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形成同步同向、同频共振的教育合力,因此家校共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家校双方共育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有的学校过度开发家长资源,有的家长抱怨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简单延续,自己每天疲于辅导孩子作业,有的家长更是直接插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认为孩子出问题就是学校教育无方,导致学校“越位”、家长“错位”。家校双方都未精准定位各自的责权范围,导致家校共育的成效并不理想。
二、“双减”背景下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1. 成立家校共育领导小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及优秀班主任为成员的家校共育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工作与家校工作的衔接工作,制订学期和学年的家校共育工作方案,并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在家校共育的机制建设中,家校共育的领导小组是最有力的组织保障。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实,家校活动的扩展达到共育效果,都离不开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
2. 成立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以建立三级(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委员会,明确各级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具体而言,班级家委会位于底层,职责范围仅限于班级内部;年级家委会位于中间层,职责仅限于年级层面,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校级家委会位于最高层,其职责定位主要是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家委会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体系,引导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规划和重要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适合的家校合作模式,让家长委员会成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发挥家长委员会在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 组织家长会。家长会是现行家校共育中较常见的共育方式,家长、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了解对方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成长历程、学习生活现状。因此学校可以加强对家长会的建设,除了传统式家长会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外,还可以开展更深层次的新型家长会,如座谈式家长会,由家长、学生担任主角,分享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和成长心路;主题式家长会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召开,既能为教师引领、指导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又能使家长系统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主题包括亲子共读主题、赏识主题、挫折教育主题、励志教育主题等。新型的家长会拉近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家校合作机制的隐性功能充分显现,在支持落实“双减”政策方面,家长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4. 举办家长开放日。在学校和班级层面,要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通过这一渠道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家校双向的交流,加深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程度。在学校层面,要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真实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对校容校貌、学校管理、师德师风、学科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就“双减”政策、办学理念、学校教育思想等与全体家长进行交流。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和家长要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基本学习情况,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和观点,重点是教师要向家长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后,要为每位学生制作个人成长档案袋,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5. 拓展家校沟通渠道。一是要构建家校互动教育网络,通过微信群、校园公众号、校刊等与家长进行互动,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普及家庭教育常识。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活动,实施特色家访方案,以“传统+多媒体”的形式深入开展“教师访万家”活动;分类建立家访电子档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开设家长课堂。科学的家庭教育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格,这和“双减”政策的目的不谋而合。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家长作为家校共育的主体,急需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为此,在“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中,家长讲堂是学校力所能及和有所作为的主要阵地,能够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科学的育儿方法,恰当的家校沟通技巧等;还能搭建与其他家长、教育专家的交流平台,通过教育沙龙的形式,邀请家长分享养育心得,让家长互相学习,在彼此的互动中,增加家长的教育知识,提升教养水平。学校因开设家长课堂,成了家长家庭教育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会使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二)以亲子共育活动为载体,提升家校共育实效
1. 开展学科亲子共育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程的落实。为适应这一政策的现实需求,学校可以进行学科亲子共育活动。除了学科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将亲子共育活动纳入其中,让家长进入教室、参与教学,融入学科教育之中。把家长看作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一个灵活的资源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还能拉近家长和学生的距离。
以科学学科教学为例,学校可以举行“科普筑梦”科技节,让有专业背景的家长参与进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知识讲座、亲子互动科技小实验等,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日常的科普教育,还了解到更多的科学小常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家校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2. 设置特色亲子活动。学校利用各种节日的特点,邀请家长参与相应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学校提供文学、科技、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精品书单,倡导学生与家长进行共读,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增进亲子感情;挖掘优秀家规家风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邀请家长配合学校策划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家风家训,弘扬传统文化;以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组织趣味亲子游戏,帮助家长建立亲子情谊,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在特色亲子活动的帮助下,一方面家长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将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引入了亲子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学校的教育,使“双减”政策在家校共育中落到实处。
(三)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1.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依托家长课堂,向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可以结合“双减”政策的思想和理念,根据小学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学校可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担任家长课堂的讲师,实施的家庭教育课程主要以讲座形式呈现,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家长参与的课程,包含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家校共育教育、家庭养育教育三个部分;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家长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主题,满足部分家长的不同需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分享个人教育经验,详细解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采取的教育对策,以促进家长之间的信息传播和经验交流。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选修课程是兼顾部分家长需求的特别定制,两门课程保证了家庭教育课程实施的全面性。
为照顾部分家长没有时间参加线下课程学习,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云平台,安排专人每期定时推送课程视频,并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学习视频。每节课后,班主任和家委会代表组织家长在班级群里交流学习,学期结束后评选出优秀家庭。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小学教育专家和专业家庭教育指導师在“家长课堂”的框架内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有意义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实现自我成长,用和谐的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
2. 提供特色化课后服务。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将家长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亲子教育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课后延时服务之中,使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和社团活动中增加知识储备,开发学习潜能。在特色化的家校合作课程服务中,学校结合“五育并举”理念,引导有意愿且有条件的家长参加课后服务,对课后服务的质量、资金的使用等实施监督,以及对安全、秩序等方面进行监管;学校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为学生提供课后项目服务和社团辅导,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吸收家长资源的同时,使亲子活动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这提高了课后服务的品质,也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3. 设计开放性作业。“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学生作业。小学低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有多种非书写的作业,对此学校可以根据校本阅读课程开展亲子共读,也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亲子健身运动……将阅读与运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拥有了强健的身体和丰盈的内心。小学中高年级可以每月开展一次“无作业日”,由学校给出实践建议,让学生无作业之忧;由家长带领学生领略家乡的人文地理景观,了解当地的传统风俗文化,增加学生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认同和自豪感;学生还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融入家庭生活,以及参加艺术活动,展现个人才艺等。这种家校合作的开放性作业,带领学生走出了课堂,把他们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
三、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策略,形成常态化的共育体系,并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家校双方要紧密相连、发挥所长、互补互助、加强合作,切实实现家校协同育人,践行“双减”政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江林. “双减”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探寻[J]. 教育科学论坛,2022(28):67-69.
[2]曹锦羽.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9):212-214.
[3]刘海军. 新媒体时代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小学班主任,2022(13):45-47.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