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2023-03-14李江龙石晓莉何祉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思政大学生

李江龙,石晓莉,何祉源

(1.广东工业大学 a.信息工程学院; b.学生工作处, 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他们受到的挑战和诱惑也日益增多。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明显降低,也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只有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表现和传播形式,掌握思政教育网络话语权,巩固和扩大网上阵地,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政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1]296。新媒体环境是思政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思政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36。思政教育不能脱离新媒体,必须与新媒体形成良性耦合,才能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1.党和国家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和新媒体高度融合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因此,高校在全面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进程中,要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规律,创新教育载体,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2.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我国网民日常消遣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工作时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为95.5%。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10.3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人数10.12亿。我国即时通信用户人数10.38亿,占网民整体的97.2%[4]。可见,我国的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新媒体作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兼容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手机、电脑,离不开新媒体等网络载体。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经常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推送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内容。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利用微信、QQ、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新媒体发布通知、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上思政教育活动。

因此,高校必须重新审视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抓住新媒体的发展契机,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顺势而为,创新方式方法,把握网络话语权,更好地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

二、新媒体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发散、个性突出、价值趋向多元,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1.新媒体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5]1以微信、微博、QQ、学习强国、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特色各异的新媒体平台,符合大学生的期待,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推动思政教育更好发展。

2.新媒体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媒体可以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育者克服资源恐慌。把各种筛选整合后的媒体资源用于思政教育,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新媒体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能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可以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流工具,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牢牢把握思政教育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4.新媒体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课堂,而应充分利用新媒体,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都在尝试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并将线下传统灌输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是,当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教育的内容现实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的形式相对单一 据调查,大学生对现有的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基本满意,而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则表现出十分的满意[2]8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体验新感受,更容易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依然采用以理论课为主、日常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为辅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思政教育的内容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脱离社会现实和时政热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价值观塑造需求。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多采用“一对多”的灌输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育效果不佳。同时,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多流于表面,往往为了活动而活动,未能利用活动内蕴的思政教育价值来引导学生。因此,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未能与新媒体形成良性耦合,这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2.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队伍新媒体素养的培训,也未能对教师的新媒体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提出要求。同时,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比较传统,创新意识不强,不主动接触新媒体,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新媒体工具。他们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是低头玩手机就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参与度不高。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教师工作事务繁杂,无暇使用新媒体资源,无法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设计或挑选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

3.新媒体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缺乏监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新媒体。合理且充分使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是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的利用缺乏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虽然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利用新媒体,如对微信群、公众号、微博、QQ、慕课、微课堂等的利用,但这种教育实际上只是以新媒体的方式呈现思政课堂知识,新媒体和思政教育并未形成良好的融合。这种教育缺乏代入感和亲和力,抓不住学生的内心。另外,部分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管:有些高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或是象征性地“转述”其他平台的优质内容,未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推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内容;或是完全交由学生干部运营管理,对其发布的内容审核不到位,使平台出现非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带偏”了阅读者的主流价值观。还有部分高校的非官方新媒体平台经常发布所谓的“热点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就让阅读量上升到几千甚至上万,而高校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其的即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等到高校发觉再去处理时,该内容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大学生思辨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环境比较复杂,网络内容五花八门,还存在着一些颂扬西方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甄别真伪的能力还比较差。部分学生不善于对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进行思考和甄别,轻信网络谣言,跟风参与事件讨论,甚至做出某些违法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完善,也缺乏自控能力,在丰富多彩且异常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很容易迷失自我,在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游戏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出现主流价值观弱化、责任意识淡化、不文明和不诚信等问题。

5.家庭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家庭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很大。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控,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他们有的不善于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的喜欢充当“键盘侠”,在网上肆意发表意见,寻找自己的“舒适圈”;有的沉迷游戏放纵自我,追求虚无缥缈的自我价值。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家庭教育的不够到位有一定关系。在高中阶段,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能力往往不大重视,学生几乎很少拥有电子产品的“自由使用权”。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时刻都会受到网络多元思潮的影响,于是,部分学生就沦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另外,高校与学生家庭的链接不畅,也影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部分高校一般只在学生思想品德或行为出现较大的问题时,才会联系家长,希望家校联动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问题的发生。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可用资源更加丰富、可用载体得到扩展,师生沟通效率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新媒体环境充斥着纷繁杂乱的内容,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教育者的主导优势就容易被弱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就很有必要去探究通过何种路径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个问题。

1.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其现实性与针对性 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大都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理论,较少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无法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和自我实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现实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体系,主动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正视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同时,高校应重视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与表现形式,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合隐含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打造各类文化育人品牌,掌握思政教育话语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中,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时政要闻,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英雄人物事迹,充分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又如在思政小课堂活动中,播放中宣部组织宣传的《时代楷模》宣传片,让学生观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平凡人物的英雄事迹,等等。这些事迹就是最鲜活的教科书,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思政教育内容。学生能从中获取精神养分,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努力锤炼青春本色。

2.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 部分思政教师不太熟悉甚至排斥新媒体,这必然导致新媒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与生活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6]99。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7]16,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要将新媒体素养作为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的考核内容之一,组织开展新媒体技能培训或竞赛活动,使教师更好地掌握传播理论和技巧,熟练使用新媒体。要完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教师晋升发展通道,尽早落实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配比要求,使辅导员、班主任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另外,思政教师应该提高自我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思政教师都要争当“意见领袖”,引领舆论态势,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监控与管理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思政教育体系。(1)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强化校园网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占领“距离学生最近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2)加强官方微博平台建设。要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及时发布超话、热搜等,与学生实时互动,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同时,要鼓励思政教师开通工作微博,及时就社会热点和学生动态发布自己的见解,传播正能量,在无形中向学生传导主流价值观。(3)加强网络通信建设。要强化微信、QQ等即时通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要精心设计话题,注重表达艺术,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促使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4)加强对“民间媒体平台”的监控和预警。要积极完善新媒体平台舆论监控的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对新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杜绝不良信息的扩散,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

4.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与自控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媒介素养。(1)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要引导大学生探讨社会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求知欲和参与度,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人、事、物,提升自身的理性思辨能力。在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中,应设置契合主流价值观的主题讨论,通过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辩证看待热点事件和社会现实。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中的考勤、投票、弹幕评论等功能,加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在“翻转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根据学生课前的自学情况和集中反馈的问题,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主题讨论,最后让学习小组展示学习内容和讨论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控制好课堂现场的讨论节奏,对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输出的价值观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3)开设提升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别和批判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4)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使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健康成长。

5.营造良好的家庭新媒体思政教育环境 立体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的形成,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学生进入高校后,家长会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联系,询问他们的在校情况。部分学生不愿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往往是寥寥数语就结束对话。这使家长很难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协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新媒体教育环境,以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1)畅通家校联动渠道,建立家校联动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定期预告并公布学校安排的思政教育课程和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与家长协商制定教育引导策略,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时代青年。(2)开展面向家长的新媒体素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家长的新媒体育人意识。要引导家长正确使用新媒体,了解各种新媒体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表现,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用语、表情符号的使用规则和意义;要让家长们能够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建立良性链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如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表情符号能巧妙地将碎片化的文字信息与人们的情感合为一体,有效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语言缺乏和情绪缺失等问题,帮助用户清晰、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8]48。由此,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家庭教育的良性引导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家校联动反馈机制比较完善,各二级学院建立了家校联系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在群中发布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等相关的新闻、推文、动态等,让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其中,信息工程学院以“1+1+N”的培训反馈机制面向家长这一主体,每月开展一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学院还不定期收集家长对学院培训讲座、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定期开展新媒体素养和技能培训,引导家长通过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最新最热的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与学生沟通交流,有效建立良性互动。这些都使该学院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提高。

五、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要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拓展思政教育载体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使思政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渗透在师生日常行为中;不仅可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环境,也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高校要充分了解、整合各类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媒介的矩阵效能,将现代传媒手段深度融入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思想引领话语权;要强化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增强教师的新媒体意识,提升他们运用新媒体的技巧和能力;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和规范教育,完善家校思政教育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未来,可在家校思政教育联动机制等方面再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