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必要性与效果提升*
2023-03-14牛晓楠
牛 晓 楠
(郑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教材来撰写教学所需的教案,多以教师个体为主要备课者。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室组织开展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等广泛参与的有关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网络信息资料、学情等内容的集体研讨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要求教学各方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直面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形成高水平教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134-140。集体备课能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不足,促进教师重视备课环节,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相关资料、学生实际等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优质教案,完成课堂教学所需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原著等各种教学要素的准备,确保备课的充分与完善。高校将集体备课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贯彻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能促进思政课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这是高校思政课增强政治性、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需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虽已实行多年,但尚存教师意识不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备课主体较为单一及备课资源有限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集体备课的效果。所以,如何解决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课集体备课的质量,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政课推行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面对的学生群体也较为广泛。因此,思政课的备课要求高,备课任务重,思政课教师必须保证备课内容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既能够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内容的正确政治方向,又可以促进教师在互相学习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一)思政课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集体备课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教学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这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很高要求。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在教学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博士毕业生和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存在差异,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而高校思政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技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不足以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仅靠个人备课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思政课迫切需要采取集体备课制度,以促使思政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重视备课,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拓展知识储备。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合作获得质量较高的教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实效,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2]67-73;也可以获得专业理论素质、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及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等诸多方面的提升,与思政课备课、教学共同进步。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的彰显离不开集体备课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形成正确价值观,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理想信念,所以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养成期,容易受到非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理念层面偏离预定的轨道。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必须十分严谨,确保思政课内容的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所以,高校思政课必须强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补,确保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符合实际情况,从而提升备课质量;确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确保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借鉴、统一思想,保持自身的政治敏锐度,为思政课教学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离不开集体备课
高校思政课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涉及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且授课对象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地区,对思政课内容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很难。集体备课可为不同知识背景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借鉴的机会,使他们学习自身不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促使他们探讨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高水平的备课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3]146-148。
二、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育部门已对高校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提出了总体要求,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是,各个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实施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理念、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参与主体、集体备课资源等方面的不足,都影响了集体备课的效果。
(一)思政课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思政课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参与积极性和效果。当前,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集体备课的了解和认知尚不到位,认为集体备课的目标是为了形成统一的教案,自己无需提前准备。部分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目标和追求就是获取教案,所以,他们在参加集体备课时从不主动发言,也不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敷衍的态度应对集体备课,甚至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有排斥心理。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集体备课可完全取代个人备课,参加集体备课即可满足自己对教案的需求,个人无需再进行备课。这些导致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使集体备课产生的教案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抑制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之所以对集体备课缺乏正确认识,原因在于:(1)高校对思政课集体备课缺乏培训,使教师对集体备课缺乏系统的认识。(2)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开展集体备课的自觉,不重视教育部门有关集体备课的指导和要求,无法形成对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正确认知。
(二)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不完善,实施过程不规范
当前,高校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依据,无法为教师和辅导员等参与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规范,导致在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存在教师参与随意或集体备课形式化等不规范的情况,使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效果大打折扣[4]103-108。(1)由于思政课集体备课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不少集体备课显得较为随意。有的教师不做准备就直接参与集体备课,有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漠视其他教师的问题和看法,有的甚至经常不参加集体备课,这些行为严重影响集体备课的效果。(2)由于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和规范指导不完善,导致集体备课形式化。高校虽强制要求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对思政课集体备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但完善的制度机制和规范化运行指导的缺乏,使思政课教师只将集体备课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在备课过程中“身到心不到”,仅依照流程办事,走完集体备课规定的各个环节便算完成了集体备课任务,全然忽视了集体备课应取得的成果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三)思政课集体备课仅以教师为主体,“备学生”成效受影响
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思政课教师要备好课并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必须深入了解学情,掌握授课学生的知识储备、思想特征、心理特点及学习需要等多方面的情况,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参与主体多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参与较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以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为重点,重视“备教材”而忽视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及思想特征的了解。因此,虽然教师自认为已深入了解了教材和教法并设计出了高水平的教案,但在实际教学中,备课成果的实效却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或教学方法不当,备课实效难以提升。
(四)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备课资源有限
高校思政课备课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1)高校之间未能合作开展备课,影响了备课资源的广泛性和丰富度。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主要由本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参与,各备课主体拥有的备课资源较为单一;同时,备课的切入点和设计方向也受到限制,影响了备课实效。(2)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未能广泛使用信息技术。高校之间没有建设思政课集体备课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库,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便利的沟通渠道,教师获得集体备课资源的途径不多。思政课教师自身又受到知识背景、学术眼光和研究精力的限制,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获取集体备课所需的思政资源。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的策略
为解决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应共同努力,从转变备课理念入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实备课主体,建设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为思政课集体备课的规范实施奠定基础,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
(一)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意识,提升他们集体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集体备课是由高校思政课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政课实行集体备课能提升教学实效和教师综合素养。高校应引导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并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形成重视集体备课、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的良好氛围[5]60-63。(1)强化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意识。高校应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集体备课,了解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在参与集体备课前应做的准备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有的表现。在培训中,高校还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的优秀案例,让教师从中学习经验,更好地开展集体备课实践。(2)正确认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强化集体备课理念,正确认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之间的关系,明确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的基础作用。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文件和先进经验,在思想层面对集体备课形成正确认知,并认识到集体备课并不能完全取代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应作为集体备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是对个人备课的总结和提升。教师只有认识到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的重要作用及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才能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并从中得到高质量的备课成果,从而正确有效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活动[6]74-79。只有思政课教师从思想理念层面强化集体备课意识,思政课集体备课才能取得预期质效。
(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完善的制度有助于集体备课的规范科学实施,使思政课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且能在制度框架内完成集体备课任务,保障集体备课质效。(1)高校应制定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总体规范和准则,对集体备课涉及的时间、地点、负责人、主题内容,以及讨论记录、会后总结和实施评价等作出总体安排,向思政课教师阐明集体备课的必要性、意义和目标,确保思政课集体备课各环节的有效开展[7]39-43。(2)高校应对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既为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等提供基本流程参考,也可使参与者明确与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为保障集体备课各环节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基础。(3)高校还需对集体备课进行监督、后续考察和评价,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师将集体备课成果顺利落实。
总之,高校应建立思政课集体备课的监督评价体系,设立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和落实备课成果的考核指标,让相关专家学者、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对集体备课作出系统评价,并为之设立专门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8]111-115。
(三)丰富集体备课参与主体,强化思政课“备学生”环节
高校要提升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使集体备课成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在“备教案”“备教法”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学情,促进集体备课“备学生”环节的有效开展。但是,由于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难免会出现忽视学情的状况,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丰富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参与主体,将辅导员、学生代表等纳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发挥“备学生”环节的重要作用,促进集体备课更完善更全面。(1)辅导员应积极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联系密切,他们经常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他们对思政课相关内容有较为客观深入的认识。将辅导员纳入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参与主体,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学情。(2)大学生代表应积极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大学生是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所以,思政课集体备课必须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充分研究,提升“备学生”实效[9]10-14。让大学生代表成为集体备课的参与主体,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备课和教学的要求,使大学生对备课的要求和教学的需求有直观、真实的反映。同时,辅导员和大学生代表并不是完全参与集体备课,教师可依据备课主题有选择地让辅导员和大学生代表参与备课,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多种主体对集体备课的促进作用,以提升思政课集体备课的质效。
(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高校思政课是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定和指导的,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这便为高校之间开展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集体备课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便利。借助信息技术在各高校之间实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能为思政课教师准备和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案例支持,从而提升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1)高校可合作建设思政课集体备课网络平台,以方便思政课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网络交流,使教师之间的学术沟通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在网络平台上,思政课可实现更大范围的集体备课,参与者更为广泛,参与教师可从中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可从不同的视角开展备课,从而提升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全面性和广泛性。(2)高校之间可合作建设思政课集体备课信息资源库,使教师通过参加集体备课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素材。思政课教师可将自己的经验、案例及备课成果上传至信息资源库,不断丰富思政课备课资源,实现思政课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促进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的提升。
四、结 语
集体备课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高校应重视集体备课,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在落实思政课集体备课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知还不够准确,集体备课制度还不够健全,备课主体还比较单一,备课资源还较为有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阻碍了集体备课的顺利推进,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为此,高校应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通过帮助教师形成集体备课的正确认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创设集体备课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库等途径,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更好地推动思政课集体备课质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