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学校教育
2023-03-14闫晓英
闫晓英
[摘 要]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一跃而成为“二孩”家庭。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状态堪忧,严重者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积极开通家长课堂,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充分发挥教师职能,用心做好“心”的教育,善于发现,及时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孩;心理状态;有效策略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我们的耳边常常听到这样的宣传:“一个是单,两个成双,多个小孩不孤单!”因为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于是,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一跃而成为“二孩”家庭。在享受着新成员带来的家庭乐趣的同时,如何对两个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成了大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二孩”家庭中“大孩”与“二孩”相处融洽,“大孩”变得心胸开阔,更有爱心。但同时也发现有一部分“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状态堪忧,严重者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疏导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呢?
一、“二孩”家庭中“大孩”问题表现
(一)“大孩”变得易怒、暴躁
许多家庭在“二孩”出生后之后,忙于照顾“二孩”,在“大孩”身上所投入的精力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孩”心里就产生了深深的嫉妒感和失落感。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通常会出现与父母对抗等现象,脾气也变大了,一点小小的事情就让他们怒气冲天。还有的孩子心里总是藏着很大的怨气,认为弟弟、妹妹的出现夺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爱,因此变得“不可理喻”。如,班上有一个女孩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妈妈给妹妹喂饭、穿衣、哄睡,无微不至地照顾,却要求我自己洗脸、刷牙、好好写作业,一旦我做错事情,妈妈就批评我,说我不懂事。难道妹妹是妈妈生的,我不是妈妈生的吗?”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感受到这样的对比反差只会让“大孩”更失落、更焦虑。因为常常被不良情绪困扰,他们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得紧张、不安,出错也多,稍有不如意便发脾气,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们。
(二)“大孩”有讨好型人格表现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感受不如别人的感受重要时,便会为了别人的感受委屈自己。在与“二孩”家庭的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有了“二孩”后,有的“大孩”变得特别乖巧、懂事,让他不要看电视,他就不看电视;让他把自己的玩具给“二孩”,他绝不会哭闹拒绝;偶尔爸爸、妈妈错怪了他,他也不极力申辩。本来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由于孩子转变实在太大,反而让家长有些担心。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孩”本身性格比较敏感,他们总是太过于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想要得到父母的夸赞。他们特别会察言观色,只要感受到父母可能要指责自己,就立刻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从而得到父母的肯定。当父母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怀疑是自己的问题。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非常渴望爸爸、妈妈能多陪伴自己,多关心自己,多肯定自己。这种表现也会延伸到学校生活中,致使他们在人群中总是忍让和受委屈的那一个。
(三)“大孩”出现自卑倾向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自卑”是这样定义的:“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据调查显示,许多“大孩”总认为父母更爱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们觉得父母看见弟弟、妹妹脸上总挂着笑容,而一看见自己调皮或是作业写不正确就发脾气。久而久之,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逐渐变淡,与同学和伙伴之间的交流也出现障碍。上课时总是把头压得很低,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来都不举手回答;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来的态度非常消极,似乎游离于集体之外。尤其是当家长唠叨他们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和教师表扬其他同学的时候,他们的自卑感就更加明显。他们总是拿自己的调皮和弟弟、妹妹的乖巧比,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结果越比越灰心。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朋友很少,存在感很低,往往成绩也比较差,不被大家重视。
(四)“大孩”突然“变小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有时会放弃已经学到的成熟的技巧或行为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行为方式。”在我教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发现班里有一个孩子一做作业就啃手指,做事情没有以前利索了,还特别爱哭,这使我很奇怪。通过与家长交谈后才得知该生家里添了“二孩”后,他不知怎的,不愿意一个人睡觉了,做作业也总是问个不停,喜欢缠着妈妈,时不时还欺负一下“二孩”。以前讲道理能听进去,现在油盐不进。“大孩”的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退行”。因为他们在“二孩”没有出生之前,经历过一段父母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他们身上的时光。而在“二孩”出生之后,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重视,产生了一定的安全感危机。他们对自己的身份难以接受和认同,于是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学校中就是心理脆弱,容易和同学发生不愉快,耍赖的事常有,掉眼泪更是家常便饭。给教师的印象就是“越来越小了,越来越不懂事了”。
二、“二孩”家庭中“大孩”的教育对策
(一)开通家长课堂,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一生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要想解决“二孩”家庭中“大孩”的教育问题,家校携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有必要通过恰当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时关注“二孩”来临之后“大孩”的心理变化,有效协调“大孩”与“二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重塑角色,认同身份
“二孩”的到来让家庭结构出现变化,原来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因此,家庭成员需要重塑角色,认同彼此的身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大孩”。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二孩”出生后,家长有时忽视了对“大孩”的关心,让“大孩”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另外,他们忽然变成“哥哥”“姐姐”,一下子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引导来重塑“大孩”角色,避免其家庭角色的偏离。可以让“大孩”参与到照顾弟弟、妹妹的家庭生活中来,让他们抱一抱、亲一亲自己的弟弟、妹妹,带着弟弟、妹妹看一会书,玩一会玩具,通过肢体接触让亲情自然流淌。在体验中,他们会逐渐感知爸爸、妈妈在养育弟弟、妹妹过程中的辛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可以在角色游戏中强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让他们逐渐认同自己的身份,树立其自信心。在不断地暗示与强化中,“大孩”会意识到自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需要保护好弟弟、妹妹,这种强烈的荣誉感会促使“大孩”注重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2.尊重大孩,平衡施爱
“二孩”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平衡,不但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平衡,更要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尤其对“大孩”更要格外关注,不能因为“大孩”年龄大一些,就觉得他必须懂事,应该包容。要尊重“大孩”,甚至要更偏爱“大孩”,使“大孩”切切实实感受到被爱、被关心,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大孩”的失衡感。当“大孩”的心里得到平衡,内心得到爱的满足,才有可能培养其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心。在“二孩”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认为“大孩”遇到事情应该谦让弟弟、妹妹,所以一旦“大孩”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同就会大发雷霆,结果给“大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内心的不满统统转化为对弟弟、妹妹的怨恨,这样很不利于两个孩子建立亲密的手足感情。还有的家长常常把“大孩”与“二孩”进行比较:“你看妹妹都这么听话,你是老大,怎么就不懂事呢?”“瞧你弟弟都知道给妈妈做点小事情,你这么懒,像个当哥哥的样子吗?”这种做法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影响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巧用“大孩”的力量,多当着“二孩”的面去表扬他,当他觉得“二孩”可以向他学习,他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高效陪伴,真情交流
陪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二孩”家庭中,父母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大孩”需要辅导功课,“二孩”需要喝水喂奶;“大孩”休息时间到了,而“二孩”哭得正伤心。于是,父母“按下葫芦浮起瓢”,虽然忙得焦头烂额,可“大孩”总是抱怨陪伴他们太少。作为父母,不能因为忙和累而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的成长就这么一次,如果错过,后面如何补救都不一定有效果。家长要提高陪伴的质量,有时候可以把“二孩”送到爷爷、奶奶家,和“大孩”单独出去玩半天;有时候“大孩”上学时,和“二孩”多一些游戏和互动。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安排,对孩子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孩子能通过这些特殊时光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独一无二的爱。另外,父母要与孩子建立民主的关系,沟通、交流要真诚,平时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抱怨;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偏袒。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指导,把批评包含在浓浓的赞美中,把讲理包含在浓浓的爱意中。孩子的心灵是单纯而美好的,父母的真情孩子能感受得到。当孩子乐于对父母说出心中的秘密,当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导,他们的心空才能更加明净,才能健康成长。
(二)发挥教师职能,用心做好“心”的教育
1.善于发现,及时疏导
在人们的想象中,有了两个孩子后的家庭兄友弟恭,姐妹情深,而事实远非如此。相反的,“大孩”与“二孩”的矛盾成为父母们棘手的难题。由于原有的“宠爱”被“均分”,“大孩”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行为偏激。在学校里,教师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大部分孩子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和信任感。作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疏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如班上有一个女孩小丹,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但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她更加郁郁寡欢了。发现这一变化后,我就和她进行了纸笔交流,询问她不开心的原因。她告诉我,爸爸、妈妈太偏心,考试没考好,嫌她不认真学习;妹妹一哭闹,就说她没有照顾好妹妹。因为不用面对面说话,所以她很快就放下了戒备心理,把自己的委屈统统告诉了我。在“传纸条”的过程中,我为她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情绪,鼓励她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后来小丹开朗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她还喜欢上了看书,课余时间常常捧着书读。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有的孩子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有的孩子却心中有事不愿与别人说,所以教师一定要带着一颗爱心和一面“放大镜”,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加以疏导,不能因为这些属于家庭问题就置之不理,从而错过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期。
2.建立档案,爱心追踪
为了尽早发现和尽快帮助“二孩”家庭中的“大孩”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先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其心理发展与健康状况。对发现的一些特殊学生,教师要建立心理档案,追踪辅导,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梳理心理障碍,树立自信。我曾经接到一个母亲的电话,她向我哭诉,他的儿子小宇最近脾气非常暴躁,常常和他顶嘴。今天中午母子俩又争吵了几句,结果儿子一气之下不愿意上学了。我通过了解,知道小宇因为家里的弟弟年纪尚幼,经常哭闹,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发现这个孩子的异常后,我就制定了一个辅导方案,并努力付诸行动。我经常和他谈心,让他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等他心情好点之后,又鼓励他试着照顾弟弟,感受小生命的可爱与脆弱。每当小宇有进步的时候,我就写在跟踪记录上并及时表扬他,还给他的爸爸、妈妈发“喜报”。小宇的表现有时好有时坏,我也不断地根据他的行为做出调整。经过长期的辅导,小宇对弟弟不再排斥,对父母也多了份理解,学习的劲头也大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好好上学,爸爸、妈妈才能放心,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兄弟俩。
3.同伴互助,走向阳光
有位教育专家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长。”同伴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有时候教师的心意虽然很好,但不能起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原因就是没有引起学生的“共情”。同伴年龄相当,生活经历相似,所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起到家长和教师所起不到的教育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大孩”和他喜欢的同学做同桌,让他们一起上课,一起交流,解决无人倾诉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给“大孩”寻找几个互助伙伴,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在活动中建立友谊,在玩耍中得到快乐,在群体中寻找到新的归属感。发生矛盾时,尽量让同伴自己去处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同理心。如果几个人在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就对他们同时进行奖励。在这里,同伴是示范者、帮助者和呵护者,只要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校学习與生活,他们心里的阳光就会越来越多,阴霾就会逐渐减少。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琦.浅谈二胎时代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
[2]侯晓辉.二胎家庭中存在的同胞竞争效应及应对措施[J].学周刊A版,2020(07).
[3]沙莎.浅析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困境及出路[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6).
(责任编辑:刘莹)